萤窗雪案 | 读后感—石家庄南站 刘方达&张家口工务段 王月辉

以下文章选自《京铁青年》
 
《红岩》
 
石家庄南站   刘方达
 
刘方达, 男,汉族,1993年6月出生,石家庄南站运转车间车站值班员。
 
《红岩》讲述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较量,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每当我想起书中的那些情节,心中总会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每一位革命斗志士都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坚强勇敢、毫不畏惧、足智多谋、立场坚定的许云峰,坚贞不屈的江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成岗,革命信仰坚定的刘思扬,在监狱长大的小萝卜头,忠贞不渝的华子良。
 
在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这些革命志士们,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还能有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勇气。
 
江姐在面对毒刑时,傲然宣告的“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这句话,代表了一切,这是对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最好的诠释。他们坚信,任何苦难和折磨都是对意志和信念的锤炼,共产党员能够经受住一切考验。我们的党,就是依靠这种铁打的精神,历经险阻,穿越百年,走向辉煌。这使我更深刻地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靠一代代革命先烈付出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昨天的雨雪风霜,要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更要不负明天的伟大理想。
 
党的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一百年来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百年来,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如今,在新时代,中国铁路纳入到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伟大工程,纳入到强国筑梦的伟大征程,“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一词,赋予了交通运输行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这是新时代对铁路企业的殷切企盼和召唤。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铁路人,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夯实自己的党性根基,进一步坚定信仰,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加强技术业务学习,增强自身技能本领,学以致用,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要牢记前人为中华崛起所奉献的一切,时刻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当作自己前行的动力和指路的明灯,不忘书中先烈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洪流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张家口工务段   王月辉
 
王月辉,男,汉族,1998年1月12日出生,共青团员,宣化线路车间一工区线路工。
 
合上最后一页,头脑沉沉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尽皆是铅块般浓重的灰色云霾,与战火下模糊的静寂之地。
 
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里都不会被人忘怀。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读来让人深深沉浸于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中,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从两个一出身就有着相似际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却悬殊的少年开始讲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使哈桑受尽凌辱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如此残忍而又如此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缠绵悱恻。
 
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这部小说的,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情节却是引人入胜的。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整个故事,详细描写主人公在阿富汗的童年生活,又掺杂着阿富汗历史事件的描写,给人以强大的故事真实性,让人不知是在看一本虚构的小说还是在看一本来自阿富汗小人物"阿米尔"的传记。
 
正如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所说的,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小说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又错综复杂。一出生就间接导致母亲去世的阿米尔希望能得到父亲的爱,但只看到父亲对家里的小仆人哈桑疼爱有加,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越加妒忌哈桑,在小说的高潮部分,阿米尔决定在风筝大赛上利用哈桑,替他赢回父亲的爱,而就是这次风筝大赛,令后来的一切都改变了……因为"爱",阿米尔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带着令自己痛苦的"恐惧、愧疚…",也在成家后踏上了"赎罪"的路。
 
小说中最让我震撼和喜爱的人物就是哈桑,让人既喜爱又心疼又同情。"少爷,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守护他,哈桑对阿米尔忠诚得令人感动,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为他追风筝,被阿米尔背叛后遭受凌辱也只是默默承受,这种承受来自他对阿米尔的兄弟之情,单纯的他始终相信他与阿米尔是存在友谊的,即时是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即时他们是所谓的主仆关系。在当时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哈桑逆来顺受,面对压迫,也只是像待宰的羊羔一样默默承受,他的悲惨命运是落后、战争造成的,是不幸的,万恶的世界将他的生命与希望抹尽。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故事到最后,主人公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挽回过错,最终令人感动的,如他父亲所期许地那样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小说里,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在白云苍狗的浮华中,我们漫长的等待,定然会在静默中绚烂地爆发。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