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读后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二)

以下文章选自《光明微讲堂》
 
一组动感单车骑行,心跳平均138,最大162。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控制住了体重上行的趋势。#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听了霍弗的《狂热分子》。霍弗被誉为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的一生非常传奇。他7岁失明,15岁又复明。他的家族诅咒是家族的男性都活不过40岁。所以,40岁之前,他活的昏昏噩噩,多次尝试自杀。40岁以后,他打破了家族诅咒,开始变得振奋,49岁写作了本书,直到89岁去世,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他认为失意者最容易成为群众运动中的狂热分子。失意者属于这样一群人,他们往往在社会中不被认可,且他们往往不愿意承认或者正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怀才不遇者。这类人不一定处于社会底层,很多社会底层的人认可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并不属于失意者。失意者的典型是“畸零”,比如太平天国起义的洪秀全,如果洪秀全能够考上举人、进士,那么大清只会多出一个可能不怎么称职的官僚。再比如纳粹德国的希特勒,本来是搞艺术出身,如果在画画方面能被社会认可,那么,德国可能就不会出现纳粹首领,只是多了一个不怎么入流的画家。
 
正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如意,失意者倾向于否定他的自我,也就需要通过群众运动来寻找自我的替代者。群众运动会给失意者以希望,让他因为融入集体而感受到力量,而对未来充满希望。就像德国电影《浪潮》中的男主,他在中学属于典型的失意者,学习一般,人缘一般,男生不愿意和他玩,女生不会正眼看他,一个非常自卑而又弱小的男生。因为班主任老师设计的集体行动,让他在集体中找到了温暖,找到了存在感,因为他原意为集体付出,而获得集体中的其他伙伴另眼相看。集体的存在,让他变的意气风发。对他来说,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当班主任宣布结束集体行动,他无法忍受,于是开枪自杀。
 
《浪潮》中的男主属于典型的狂热分子。狂热分子不在乎个体的价值,重视集体推崇的价值,为了集体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再比如日本军国主义运动中的年轻人,也属于群众运动中的狂热分子。为了军国主义推崇的价值,他们随时可以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个群众运动要想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必须要否定现在,让处于现在的人们轻贱现在,同时要给人以遥远的希望,让他意识到他会有美好的未来。这样,人们才会愿意为了美好的未来抛弃现在,努力奋斗。
 
群众运动只有否定现在,描绘美好的未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所以,群众运动需要一个深入人心的诱人的理念。这又需要霍弗所谓的“言辞人”,这类人一方面善于描述黑暗的现在,另一方面,则更善于炮制美好的愿景,同时有能力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向大众广为宣传,让大众对现在恨之入骨,让遥远的美好愿景深入人心。但仅仅宣传是远远不够的,群众运动还需要强制。必须要强制灌输给群众信息,封锁对美好愿景有害的各种信息。
 
群众运动蔑视个体,崇尚集体。群众运动一方面通过打击个性,让个体变的渺小。另一方面则通过壮大集体,让个体在强大的集体面前更加自卑,更愿意通过加入集体来获得力量。为了让让大家泯灭个性,整齐划一,群众运动往往需要严明的纪律。如纳粹德国发明的踢正步训练,就是通过整体划一的动作让个人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伟大力量的方式。
 
群众运动为了凝聚人心,还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如德国纳粹便是通过将犹太人树立为共同的敌人来达到团结日耳曼人的目的。
 
群众运动还需要一个杰出的领导。但杰出的领导不能是一个狂热分子,必须是一个务实的领导者,才能让群众运动充满生命力。而且,群众运动最终将如何,往往取决于领导人的个人品质。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