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告白与告别
以下文章选自《书香国网》
它说:“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学会了如何让挫伤的地方不再疼痛:用拇指不断按压。第一次按下去,你能疼出眼泪。第二次,疼痛略有减轻。第十次,就几乎感觉不到疼了。”它后来又说:“疼痛没有消失,眼睛也没有停止流泪。”
它说:“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假装很开心,最后你会真的开心起来。”它后来又说:“如果你不愿意笑,那么就别笑,记住。”
它说:“与你交谈的人,更关心他们自己、他们的期望和问题,而不是你和你的问题。”
它是一本书,名为《无声告白》。
如果你没听过这些句子,那么你一定听过这本书里的另一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作家伍琦诗的处女作。书中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生的中美混血女孩儿,十六岁的莉迪亚,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广为流传的书籍简介是这样的:“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本以为是本推理小说,我便带着解密的心态读,读完发现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以下几点是我的读书感悟。
关于父母子女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继承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她已经意识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那么艰难,如此被爱是那么令人窒息。
玛丽琳捧起莉迪亚的脸,用力吻了她的脸颊,留下一个红色的唇印,如同伤痕。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
——《无声告白》
多少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多少孩子在等父母说“对不起”。莉迪亚是没有等到的孩子之一,她以生命为代价,无声告白,也是无声的控诉、最后的告别。
她的悲剧固然有种族歧视的原因,但最根本还是父母以“爱”之名行控制支配之实的伤害。莉迪亚的母亲将自己未实现的从医梦强加在女儿身上,莉迪亚的父亲由于受过太多异样眼光,总想让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一样,他觉得女儿也该一样。让我难过的是,莉迪亚即使付出了生命,她的父母也未必意识到他们才是把女儿推向死亡深渊的刽子手。哪有什么突如其来的心灰意冷,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成了致命伤。
孩子不是父母梦想的延续,他们是独立自由的个体。你的孩子,不会成为你期望的样子,他/她会成为你的样子。
关于梦想
“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我当然知道我想要什么,她想,但是,当她张开嘴,却说不出话来,各种词句在她脑袋里上下翻飞,像玻璃弹珠——医生、受欢迎、快乐——然后归于沉寂。杰克冷笑道:“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
——《无声告白》
“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我曾在部门调动告别同事时写:“每个人各有所求,那就祝每个人都各随所愿。”
“各有所求,各随所愿”,真的是我觉得的最好的祝福了。我一直觉得,以工作为重心还是以家庭为重心、做一个“奋斗咖”还是“咸鱼”、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等,都是个人选择,没有是非对错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自己喜欢的,就不要问别人好不好。喜欢胜过所有道理,原则抵不过我乐意。
关于人生
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无声告白》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去年春天我接触了“冥想”,了解到“正念”的概念,即“活在当下”,被深深吸引。有时候早晨刷牙,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想起“冥想”书籍里的一句话“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靠着惯性生活。”惯性,这个词让我心虚又害怕:我怕这一辈子就靠着惯性生活,一天又一天,生命随着时间流逝,经历衰老病痛孤独之苦,离开世界,应了那句“他死于25岁,葬于75岁。”
郑渊洁在《保卫叛逆者》中有一段话:“派克在自己的六十大寿,也就是第五个本命年生日庆典上,望着满堂子孙,望着美酒佳肴、鲜花和音乐,却想哭。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一眨眼就到了60岁,他总觉得自己昨天才高中毕业。他这大半辈子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盼。上小学时盼着上中学,上初中时盼着上高中,上高中时盼着工作,工作后盼着结婚,结婚后盼着生孩子,生孩子后盼着孩子快点儿长大,孩子长大后盼着抱孙子。当这一切被他盼到后,他期待的幸福感并没有降临,笼罩在他心头的反而是失落和惆怅。那插在蛋糕上的60支摇曳不定的烛光让他顿悟,自己从未真正享受过生命,他这60年的每一天都在为明天活,他从没为今天活过一天。”
我不怕平凡,我喜欢平淡,但我怕浑浑噩噩。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只身前行,却仿若带着百万雄兵。
关于爱情
今日你在我心上,为念。
——《无声告白》
书里此一句,乍读即荡漾我心怀,惊艳了我数年时光。“别担心,人生太短,而你太美。”
供稿单位:国网天津电力滨海供电公司
作者:张文茹
责编:吴培培
审核:韩潇 宋磊
本栏目投稿指南
“读后感”栏目展示职工阅读图书等正规出版物后的体会与收获。
本栏目接收图文类稿件,通过邮箱sxgwjy@qq.com收稿,文字请写在邮件正文,图片请发在邮件附件,不要打压缩包,来稿请在邮件正文写清作者的单位、姓名、联系方式,邮件标题统一为:读后感+作品名+单位。
它说:“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学会了如何让挫伤的地方不再疼痛:用拇指不断按压。第一次按下去,你能疼出眼泪。第二次,疼痛略有减轻。第十次,就几乎感觉不到疼了。”它后来又说:“疼痛没有消失,眼睛也没有停止流泪。”
它说:“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假装很开心,最后你会真的开心起来。”它后来又说:“如果你不愿意笑,那么就别笑,记住。”
它说:“与你交谈的人,更关心他们自己、他们的期望和问题,而不是你和你的问题。”
它是一本书,名为《无声告白》。
如果你没听过这些句子,那么你一定听过这本书里的另一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作家伍琦诗的处女作。书中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生的中美混血女孩儿,十六岁的莉迪亚,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广为流传的书籍简介是这样的:“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本以为是本推理小说,我便带着解密的心态读,读完发现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以下几点是我的读书感悟。
关于父母子女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继承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她已经意识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那么艰难,如此被爱是那么令人窒息。
玛丽琳捧起莉迪亚的脸,用力吻了她的脸颊,留下一个红色的唇印,如同伤痕。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
——《无声告白》
多少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多少孩子在等父母说“对不起”。莉迪亚是没有等到的孩子之一,她以生命为代价,无声告白,也是无声的控诉、最后的告别。
她的悲剧固然有种族歧视的原因,但最根本还是父母以“爱”之名行控制支配之实的伤害。莉迪亚的母亲将自己未实现的从医梦强加在女儿身上,莉迪亚的父亲由于受过太多异样眼光,总想让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一样,他觉得女儿也该一样。让我难过的是,莉迪亚即使付出了生命,她的父母也未必意识到他们才是把女儿推向死亡深渊的刽子手。哪有什么突如其来的心灰意冷,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成了致命伤。
孩子不是父母梦想的延续,他们是独立自由的个体。你的孩子,不会成为你期望的样子,他/她会成为你的样子。
关于梦想
“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我当然知道我想要什么,她想,但是,当她张开嘴,却说不出话来,各种词句在她脑袋里上下翻飞,像玻璃弹珠——医生、受欢迎、快乐——然后归于沉寂。杰克冷笑道:“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
——《无声告白》
“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我曾在部门调动告别同事时写:“每个人各有所求,那就祝每个人都各随所愿。”
“各有所求,各随所愿”,真的是我觉得的最好的祝福了。我一直觉得,以工作为重心还是以家庭为重心、做一个“奋斗咖”还是“咸鱼”、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等,都是个人选择,没有是非对错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自己喜欢的,就不要问别人好不好。喜欢胜过所有道理,原则抵不过我乐意。
关于人生
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无声告白》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去年春天我接触了“冥想”,了解到“正念”的概念,即“活在当下”,被深深吸引。有时候早晨刷牙,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想起“冥想”书籍里的一句话“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靠着惯性生活。”惯性,这个词让我心虚又害怕:我怕这一辈子就靠着惯性生活,一天又一天,生命随着时间流逝,经历衰老病痛孤独之苦,离开世界,应了那句“他死于25岁,葬于75岁。”
郑渊洁在《保卫叛逆者》中有一段话:“派克在自己的六十大寿,也就是第五个本命年生日庆典上,望着满堂子孙,望着美酒佳肴、鲜花和音乐,却想哭。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一眨眼就到了60岁,他总觉得自己昨天才高中毕业。他这大半辈子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盼。上小学时盼着上中学,上初中时盼着上高中,上高中时盼着工作,工作后盼着结婚,结婚后盼着生孩子,生孩子后盼着孩子快点儿长大,孩子长大后盼着抱孙子。当这一切被他盼到后,他期待的幸福感并没有降临,笼罩在他心头的反而是失落和惆怅。那插在蛋糕上的60支摇曳不定的烛光让他顿悟,自己从未真正享受过生命,他这60年的每一天都在为明天活,他从没为今天活过一天。”
我不怕平凡,我喜欢平淡,但我怕浑浑噩噩。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只身前行,却仿若带着百万雄兵。
关于爱情
今日你在我心上,为念。
——《无声告白》
书里此一句,乍读即荡漾我心怀,惊艳了我数年时光。“别担心,人生太短,而你太美。”
供稿单位:国网天津电力滨海供电公司
作者:张文茹
责编:吴培培
审核:韩潇 宋磊
本栏目投稿指南
“读后感”栏目展示职工阅读图书等正规出版物后的体会与收获。
本栏目接收图文类稿件,通过邮箱sxgwjy@qq.com收稿,文字请写在邮件正文,图片请发在邮件附件,不要打压缩包,来稿请在邮件正文写清作者的单位、姓名、联系方式,邮件标题统一为:读后感+作品名+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