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以下文章选自《书香国网》
 
2021年年底,“精神内耗有多累”话题冲上热搜,评论区里有许多人分享了自己的状态,例如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觉得很累;无法入眠,纠结;总是觉得自己不行,习惯性自责……
 
彼时的我正面临一场大考,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击垮神经,有压力感、自我否定成了常态,在不知道多少次奔溃大哭后,朋友在图书馆里找到我,硬拉着我参加了一场读书会。
 
万分不情愿的开端,却变成适时出现改变的力量。急躁的心缓慢冷却,我像是一只惴惴不安的鸵鸟被轻轻拨开了沙土,对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如果说入门级心理学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首娓娓道来的故事民谣,那么《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之无愧称得上是一部柔软动人的轻音乐。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与其他心理师札记不同的是,书中不仅记录了四个来访者的故事,她还将自己由咨询师变成来访者的经历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一举动打破了大多数人默认心理咨询师的心理一定非常强大的误区,所谓医者不自医,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会因为生活经历和感情承受痛苦,会走进死胡同需要接受心理疏导,正是这样,才让他们能够理解来访者,更好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整本书由四十多岁事业有成认为身边的人都是蠢蛋的好莱坞制片人约翰引入,从表面上来看,他缺乏包容心且极度自负,他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尊重别人,同时也不喜欢遵守规定。但随着故事的展开,究其根本,一切令人不愉快的举动均源于他幼时失去母亲以及身为一名父亲却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儿子的经历。否认别人是他无意识形成的心理保护屏障,只有伪装自己是优秀且独一无二的清醒者,他才有解决所有困难的勇气。他在治疗中面对创伤,明白一个真正的好父亲是允许自己软弱的,即使全力生活比逃避悲伤艰难,也不应该带着淌血的心灵孤独行进。
 
而与约翰截然不同的是六十九岁来访者瑞塔,她没有选择尖锐地攻击别人,却将所有的悲伤加诸在自己身上。回顾半生,似乎没有一件事情能将她从抑郁消沉的境地里拉出来,三次不幸的婚姻、家暴、与子女不合、孤独的现在,太多痛苦的记忆让她不愿意再去接受新的温暖,于是,她决定如果七十岁以前仍无法改变现状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心理咨询给了她一次重新打开心扉的机会,她慢慢从一个受害者变成自我救赎的“英雄”,她接受了别人的善意,也传播了自己的爱,不再孤单一人,她终于体会到被喜欢、被需要的滋味。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来访者名叫朱莉,她是刚结婚不久的大学教师,拥有自己的事业及相爱的另一半,就在她如愿与最爱的人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并且即将孕育下一代的时刻,被告知罹患癌症。在抗癌的这条道路上,命运的结果无情,她在绝望过后决定用最好的方式珍惜剩下的每一天,直到带着满满的爱意离开。
 
曾经的我无法想象遇到将死之人应该怎么办,总觉得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根本无法给予他们安慰。可在读完了朱莉的故事后,我逐渐意识到,语言不是表达安慰的唯一方式,选择安静地陪伴倾听何尝不是一种慰藉,哪怕是听闻噩耗后露出的无奈和惋惜,这些真实的反应也是最好的尊重。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告知要充满希望积极地抗癌,而是被当作正常人一样,继续生活该有的样子。
 
朱莉的故事最感动我的不是她选择积极地活下去,而是哪怕死亡逐渐靠近,她仍愿意保持柔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感受世界,去感受鲜活的生命……只有努力过好当下,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多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这是第一本我手抄了全本经典段落的书籍,也是少有的在读到最后篇章没有遗憾的书。心仿佛被风轻轻拂过的沙滩,柔软成一片安静的海洋,尽管意犹未尽,但就像书本的最后一章说的那样,就将它当作心理咨询中的一次暂停吧,毕竟我们所经历的、见过的一切都不会真正结束。
 
每个人都可能会在生活中遭受痛苦,如果你痛苦不堪,精神被内耗,那么找个人聊聊吧。“
 
“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我们才有勇气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有智慧去思考为什么做,或者,还存在哪些不同的选择。”
 
如同作者所说,一次迈一步,总会到达的。
 
供稿单位:国网浙江电力温州供电公司
 
作者:赵婷婷
 
责编:吴培培
 
审核:韩潇
 
本栏目投稿指南
 
“读后感”栏目展示职工阅读图书等正规出版物后的体会与收获。
 
本栏目接收图文类稿件,通过邮箱sxgwjy@qq.com收稿,文字请写在邮件正文,图片请发在邮件附件,不要打压缩包,来稿请在邮件正文写清作者的单位、姓名、联系方式,邮件标题统一为:读后感+作品名+单位。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