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腊风土记》读后感_《真腊风土记》读后感2000字
此周公,既非周公解梦的周公,也非昔日的鲁国国君,而是著有《真腊风土记》的周公,其全名为周达观。
百度百科上关于他的信息并不多,生卒年份约为1266年-1346年,是元代地理学家。更多对于他的事迹与评价,倒不如说是对其作品《真腊风土记》的评价。
如今,昔人已逝,文字犹存,俗语说“文如其人”,那就不妨从其文字中见其为人,虽不尽然,却也可知一二。
与《真腊风土记》的结缘纯属偶然的“书中有书”,原是被蒋勋的《吴哥之美》吸引,看了目录方知文末有附录,其一是吴哥过往与代表建筑简表,其二便是周公的《真腊风土记》。
不顾编排顺序,先从700多年前的文章读起,以窥真腊整体风貌民俗。
全文除总叙外,分40则,共计 8500字,大致从建筑、民俗、语言、文字、经济、生物、器具等多个方面描述了真腊之风土人情,每则多亦不过数百字,短则区区数十字,周公文笔简洁流畅,虽是古文,读来并不觉吃力。
初读此文,是下课后的一个夜晚,被“走兽”则中的一段话深深吸引:“牛甚多,生不敢骑,死不敢食,亦不敢剥其皮,听其腐烂而已,以其与人出力故也,但以驾车耳。”
这是一段我每次读都会笑出声至今也愿意与人分享的话,700多年前的文字,周公写时不会想到,此书会为研究吴哥文明提供珍贵资料,更不会想到,能够在夜深人静时刻,博晚辈一笑吧?
此段实在有趣,我不禁反复去看,不知不觉中,竟可背诵下来,脑海中也依稀浮现周公写文章时的模样。
想必周公本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对于动物的评价,多从其对人的实用价值(不愧是地理学家思维)。看着漫山遍野的牛,既不能骑,也不能吃,就连剥皮也不行,周公想必十分无奈。
回想天国的牛,生可骑,死可食,其皮也可剥来成器具,其骨也可助人强身补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岂不快哉?彼时的周公,不知是否有怀乡思人之感?既得其形象,便把其文大声诵读,想起初读的开怀,很难不佩服周公的幽默,于是对其为人,也生出许多好奇。
第二次读,是在读了《吴哥之美》的正文之后,被吴哥的静与美、禅与悟、定与惠、苦与悲、奇与韵打动,再想同样的周公文章,为何西方汉学家能够凭此探索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蒋勋老师能从中见风貌寻文明著书立说流传于世,而我,唯独见到“无用的牛”呢?心有不甘,遂再次阅读,以求与古人,在文字中实现异国异代的相识相会,相遇相知。
文中关于城郭、官室的记载,被认为是军事材料,而服饰、官属,于我也是看看就算了。倒是对于文字、风俗及妇女的介绍,让我再生兴趣,想从周公文中,看看身处异国他乡,面对不同的风土人情,作为地理学家的他,会有怎样的记录和评价?
他是向往、喜欢还是鄙视、批判,他是如实记录,客观求证,还是夹杂个人情感,妄加定论?这些问题都萦绕心头,也是我从其文,窥其人的依据。因为,我固执地认为只有文品,没有人品的人,不值得结识,更不足以为师。
关于妇女,周公在“产妇”中这样写道:“人言番妇多淫,产后一两日即与夫合,若丈夫不中所欲,即有买臣见弃之事。若丈夫适有逺役,只可数夜。
过十数夜,其妇必曰:“我非是鬼,如何孤眠?”淫荡之心尤切。然亦闻有守志者。”这段话,虽被蒋勋老师说成受儒家礼教浸染,无法摆脱那一代男性心中大沙文心态,可能对柬埔寨不同文化下的女性角色产生批评与排斥,但我倒觉着,周公不过是如实记录,并不夹杂个人观点与情绪,末一句的“然亦闻有守志者”,更可见其客观公允。
从“文字”中的记述来看,真腊当时有文字,且记录在染黑的麂鹿皮上(让我想到西方的羊皮卷,和中国最初的丝帛竹简),但无论是真腊本国的文字,还是他国同时期对于真腊的记录,均被时间的长河冲走,使得周公的《真腊风土记》成为现存与真腊同时代者对该国的唯一记录。想起The Story of the Philosophy中的一句话:“Probably time has preserved of each man thebetter part”.从中延伸,时间和历史,也会为整个人类留下更好的东西。
周公记录的详细、真实程度或许远超其他作者作品,读其作,即可得整体风貌,无需再看他文,真腊是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对于神的敬畏、信奉自古有之,从“天狱”的习俗中我们也可窥知一二,那是否可以这样想:冥冥之中,自有神的安排,周公因其心中正念,所言所录详尽不虚,其作品也才得到神的庇护能够独存于世?
而独借外人之手,既为后人探究文明设置障碍,但同时,不也愈发促进了东西方之间及东方内部之间文明的了解与交融么?正是有了这样的交流与融合,人类的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延续,不同国度的人也才得以放下芥蒂,相互了解。周公的文章,据说当时是没有得到本国人民重视的,反倒是在几百年后由西方汉学家发现,继而,有了后面的故事,我们也才得以在700多年后的今天得以借文寻古。
感谢周公的文字,让我在开怀之余,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最初因周公文字博我一笑而成此文,此时,和书落笔之际,我似见周公,对我幽然一笑。那笑中,既有对我初见“其牛”的嘲笑,也有“孺子可教”的欣然,我欣赏周公其人品的正直善良,也感叹其文风的幽默流畅,见其文,知其人,以彼此之文,换彼此一笑。相识至此,互不亏欠,他日有缘,定携尔书,真腊再会。
本文由孙畅老师原创
百度百科上关于他的信息并不多,生卒年份约为1266年-1346年,是元代地理学家。更多对于他的事迹与评价,倒不如说是对其作品《真腊风土记》的评价。
如今,昔人已逝,文字犹存,俗语说“文如其人”,那就不妨从其文字中见其为人,虽不尽然,却也可知一二。
与《真腊风土记》的结缘纯属偶然的“书中有书”,原是被蒋勋的《吴哥之美》吸引,看了目录方知文末有附录,其一是吴哥过往与代表建筑简表,其二便是周公的《真腊风土记》。
不顾编排顺序,先从700多年前的文章读起,以窥真腊整体风貌民俗。
全文除总叙外,分40则,共计 8500字,大致从建筑、民俗、语言、文字、经济、生物、器具等多个方面描述了真腊之风土人情,每则多亦不过数百字,短则区区数十字,周公文笔简洁流畅,虽是古文,读来并不觉吃力。
初读此文,是下课后的一个夜晚,被“走兽”则中的一段话深深吸引:“牛甚多,生不敢骑,死不敢食,亦不敢剥其皮,听其腐烂而已,以其与人出力故也,但以驾车耳。”
这是一段我每次读都会笑出声至今也愿意与人分享的话,700多年前的文字,周公写时不会想到,此书会为研究吴哥文明提供珍贵资料,更不会想到,能够在夜深人静时刻,博晚辈一笑吧?
此段实在有趣,我不禁反复去看,不知不觉中,竟可背诵下来,脑海中也依稀浮现周公写文章时的模样。
想必周公本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对于动物的评价,多从其对人的实用价值(不愧是地理学家思维)。看着漫山遍野的牛,既不能骑,也不能吃,就连剥皮也不行,周公想必十分无奈。
回想天国的牛,生可骑,死可食,其皮也可剥来成器具,其骨也可助人强身补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岂不快哉?彼时的周公,不知是否有怀乡思人之感?既得其形象,便把其文大声诵读,想起初读的开怀,很难不佩服周公的幽默,于是对其为人,也生出许多好奇。
第二次读,是在读了《吴哥之美》的正文之后,被吴哥的静与美、禅与悟、定与惠、苦与悲、奇与韵打动,再想同样的周公文章,为何西方汉学家能够凭此探索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蒋勋老师能从中见风貌寻文明著书立说流传于世,而我,唯独见到“无用的牛”呢?心有不甘,遂再次阅读,以求与古人,在文字中实现异国异代的相识相会,相遇相知。
文中关于城郭、官室的记载,被认为是军事材料,而服饰、官属,于我也是看看就算了。倒是对于文字、风俗及妇女的介绍,让我再生兴趣,想从周公文中,看看身处异国他乡,面对不同的风土人情,作为地理学家的他,会有怎样的记录和评价?
他是向往、喜欢还是鄙视、批判,他是如实记录,客观求证,还是夹杂个人情感,妄加定论?这些问题都萦绕心头,也是我从其文,窥其人的依据。因为,我固执地认为只有文品,没有人品的人,不值得结识,更不足以为师。
关于妇女,周公在“产妇”中这样写道:“人言番妇多淫,产后一两日即与夫合,若丈夫不中所欲,即有买臣见弃之事。若丈夫适有逺役,只可数夜。
过十数夜,其妇必曰:“我非是鬼,如何孤眠?”淫荡之心尤切。然亦闻有守志者。”这段话,虽被蒋勋老师说成受儒家礼教浸染,无法摆脱那一代男性心中大沙文心态,可能对柬埔寨不同文化下的女性角色产生批评与排斥,但我倒觉着,周公不过是如实记录,并不夹杂个人观点与情绪,末一句的“然亦闻有守志者”,更可见其客观公允。
从“文字”中的记述来看,真腊当时有文字,且记录在染黑的麂鹿皮上(让我想到西方的羊皮卷,和中国最初的丝帛竹简),但无论是真腊本国的文字,还是他国同时期对于真腊的记录,均被时间的长河冲走,使得周公的《真腊风土记》成为现存与真腊同时代者对该国的唯一记录。想起The Story of the Philosophy中的一句话:“Probably time has preserved of each man thebetter part”.从中延伸,时间和历史,也会为整个人类留下更好的东西。
周公记录的详细、真实程度或许远超其他作者作品,读其作,即可得整体风貌,无需再看他文,真腊是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对于神的敬畏、信奉自古有之,从“天狱”的习俗中我们也可窥知一二,那是否可以这样想:冥冥之中,自有神的安排,周公因其心中正念,所言所录详尽不虚,其作品也才得到神的庇护能够独存于世?
而独借外人之手,既为后人探究文明设置障碍,但同时,不也愈发促进了东西方之间及东方内部之间文明的了解与交融么?正是有了这样的交流与融合,人类的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延续,不同国度的人也才得以放下芥蒂,相互了解。周公的文章,据说当时是没有得到本国人民重视的,反倒是在几百年后由西方汉学家发现,继而,有了后面的故事,我们也才得以在700多年后的今天得以借文寻古。
感谢周公的文字,让我在开怀之余,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最初因周公文字博我一笑而成此文,此时,和书落笔之际,我似见周公,对我幽然一笑。那笑中,既有对我初见“其牛”的嘲笑,也有“孺子可教”的欣然,我欣赏周公其人品的正直善良,也感叹其文风的幽默流畅,见其文,知其人,以彼此之文,换彼此一笑。相识至此,互不亏欠,他日有缘,定携尔书,真腊再会。
本文由孙畅老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