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读后感:这样训练你,你也可以过CPA六门!

以下文章选自《CPAer》
 
最近看了大量的书籍,包括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等书籍,我觉得如果能把这些东西糅合进我们的CPA培训,那应该是极其完美的。
 
比如《刻意练习》这本书,最近又重读了一遍,谈不上深受震撼,只是让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进一步得到证实,也为未来的一些培训变革找到了方向。
 
以下是彬哥去年写的,但是对今年依旧有参考。
 
那么,我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本书:
 
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
 
天才无非就是训练的产物
 
是的,这句话我也在上课中常常说,但是我说的稍微有一些变化。我是这样说的“或许这个世界真的有天才,但是你我应该没有接触过,我们身边所谓的“神童”,无非就是输入的比我们早一点而已,方法正确一点而已,人家幼儿园去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去学初中的知识,那很显然比其他孩子都要感觉懂的多一点,但是这不叫神童,等大家输入的内容差不多的时候,这种差异也会逐步消失”
 
是的,对于我而言,我并不否认极个别的神童存在,因为以我的眼界我没办法去研究很多人,但是就在我的所见层面而言,哪有什么天才?无非就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努力的训练,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4、有目的的联系需要走出舒适区
 
是的,这些到底我们其实也都懂,也一直在做,我也一直在强调,那么对于我来讲,能从这里获得哪些收获呢?
 
1、目标明确。对于考证来说,我们的目标是极其明确的,但是我最近在进一步思考,“CPA的教材这么厚,整体目标是过关,但是我们能否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周,将整体目标分解开,这样就会让所有学员觉得任务没有那么繁重,也会学的更加有趣”
 
2、专注。专注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其实反而让我们无法有效的获得知识。那么我给学员的要求就是“关掉手机”,是的,关掉手机会让我们很快的静下来。
 
3、反馈。什么是反馈?考试算一种吧。但是我觉得这种反馈有点太慢,最快的反馈是每天反馈,比如我们坚持框架法学习,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课堂听的很开心,但是课后无法按照框架法去消化,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每节课之后要求各位按照框架法复述一遍,然后发到小组群,进行评论,这样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直接发现思维的误区!
 
4、走出舒适区。是的,我们总是喜欢干最简单的和自己最上手的事情,但是所谓的进步就是一种“突破”,如果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根本谈不上进步,所以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何谓有目的的练习:
 
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法制定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关于舒适区的一些思考
 
1、大脑是可以训练的:
 
大脑的结构与运行都会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很大程度上像你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统响应体能锻炼那样。这不就是我经常说的“大脑就像一台机器,越用越灵活,如果不用的话就会慢慢的腐蚀掉”!
 
2、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首先,身体偏爱稳定性,这导致我们很容易在舒适区出不来。
 
其次,被迫走出舒适区之后,这才叫进步,如果一直在舒适区进行练习,这也不叫刻意练习,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然后一步一步的前行。
 
 最后,挑战越大,变化越大,但是不要太过。很多考生总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实际上如果目标过高,总想突破太大,后面自己发现完不成,身体也受不了,后面就逐步的放弃了。
 
3、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舒适区?
 
首先,我们还是要有强烈的动机。我们考CPA是为了什么?甚至我们不知道CPA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改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这些努力,迟早都会得到回报,目前的你还不够优秀,也需要这些积累。
 
其次,课程的设置上,要“从易到难”,所谓的学习,无非就是“从旧知识生长出来新知识”,而不是去创造新知识,因此,讲义的写作上更多的照顾到旧知识如何去生长新知识,这一点我们也正在努力。
 
最后,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我们很多人都制定了很多的计划,但是从来都完不成,这些问题很可能不是因为目标太高,而是我们总是不能集中精力,不能进行有效地时间管理,这一点需要做的更好。
 
多少小时可以过CPA?
 
我们在网上看了各种经验贴,其中详细的说明了各科的学习时间,然而这东西除了噱头,基本上毫无用处,如果这些时间是没问题的,那么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必然”的过cpa,但是现实中的cpa过关率却不高,说明时间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正确的方法才是。
 
那么正确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以前我写过一篇“”,其中说到了五种方法,包括“彬哥框架法”“彬哥真题法”“彬哥改错本法”“彬哥三遍法”“彬哥心态法”。那么经过最近的摸索,我接下来想把这些方法进一步的完善,因为学习无非就是“输入——输出”的过程,这里面包含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学习方法等一系列的东西,那么接下来我就想结合这些内容进行一个完整的方法论编排!
 
好了,回到本文的标题,“不,你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教练”,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合格的培训老师应该像一个教练一样,不应该是像复读机一样读出一大段教材的文字,而是训练他们“快速输入”,然后“整理消化”,然后“精准输出”,在考试的过程中,还要像教练一样“喊暂停”,然后帮他们分析上半场的问题和优势,然后告诉他们下半场如何去处理!这就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