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未来的原始》
 
毕业之后读书就很少了,不像在大学的时候,不务正业,成天就找些安静的地方读课外书。我还挺贪心,那会儿一个学生一次能借10本书,期限一个月,我每次就借满10本,然而几乎没有一次能到期都读完的,只能一次次续借,就算这样,我好多续借的书还是没读完。前几天又翻到了大学期间借的书的图片(是的,临近毕业,我还登录学校的图书管理系统,把借过的书拍了下来),发现借书记录200多条,我读过的应该只有一半,原来很多都只是在我这里过了过手,还经常把包坠得沉甸甸的。
 
南邮图书馆
 
刚开始读“闲书”,还真是觉得有意思,那些不用鞭策却会主动去做的事,肯定都能使自己快乐。后来就有点装逼的意思,一般来讲,当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别人还经常爱现,就会觉得他装逼;当知道别人没有而自己有,却爱现,那就叫主动装逼;当然,现在装逼不叫装逼,叫凡尔赛了。不过读好书仍然有意思,会感觉到相当充实,要是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还能顺便把逼装了,也挺不错的。
 
2020即将过去,回头发现自己今年也算不断档地读了一些书。大多都是在手机上看的,有两本是最近在家窝在沙发上看的纸质书,无论什么介质,沉进书里的感觉依旧很美好。读的书不一定都记得住,所以做个整理,也算记录。
 
 首先是张宏杰系列。
 
第一次知道张宏杰是在看央视的一部纪录片的时候,《楚国八百年》,制作精良,叙述生动,大气磅礴, 总撰稿人就是张宏杰。一部历史纪录片能拍得写得引人入胜,太了不起。后来就买了一本他写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讲明朝历史具有代表性的七个人物,我认为比当年明月写的要深,描述处境,探索幽微之处的人性,古人也不只是画里书里的纸片人,同样有血有肉,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处世,不知不觉中就造就了历史。
 
《楚国八百年》剧照
 
张宏杰的书吸引人,今年又一口气读完了他的好几本。以史为鉴,这是很老的老话了,可是古文与现在有了距离,许多研究历史的学者写的东西也艰涩难读,距离更大,市面上的很多历史通俗读物又不以史为鉴,反而“以史为师”,要去学点厚黑权谋之术。历史写得好读又不歪门邪道,已经很少见了,如果还能给人启发,令人意想不到,那更是难得,张宏杰的书就是这样。
 
 1.《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张宏杰
 
这本书是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讲中国历史,通过横向的比较,开阔了视野,也更容易看清中国独有的特质以及内在发展逻辑。
 
书里开篇就讲了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这里只概括下:
 
第一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为什么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地理特点。世界上其他的几大古文明,它们之间有一个类似内湖的地中海,相互交流影响很多;而中国与其他文明就相当隔绝,西面南面是一系列山脉,东面是无尽海,北面是沙漠和草原,后来还有人为建造的万里长城。这样几乎封闭的状态,使得受到的外部挑战小,也就缺少探索其他文明的动力以及自我变革的压力,故而稳定性高。
 
第二条: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实行分封制的国家,比欧洲早了一两千年,形式上也整饬有序;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又达到了当时国家对人民最严格、最精密的控制;中国的青铜器文明也非常辉煌,比其他地区的青铜器更加精致繁复;春秋战国时出现的诸子百家则奠定了中国文化基本格局。决定中国文化特点的几乎所有因素,从文化特性到政治体制,两千年前就已完全成熟。
 
第三条:两头变化剧烈,中间不断循环。两次变化一是周秦之变,从封邦建国的分散半自治状态进入帝制时代,国家直接控制每一个人;二是卷入全球化;而中间的两千多年,则是不停的改朝换代,循环不已。但是,这种频繁的改换王朝,并不是世界历史的常态,原因就是郡县制下政府的汲取能力空前高,但又缺乏有效制约,很快就会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社会崩溃。
 
第四条:在头尾两次巨变中间,中国政治社会一方面不断循环,另一方面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演进。主要就是政治技术的不断演进,比如皇帝对丞相的防范,皇帝总会用别的班子来取代丞相,结果新的班子又会成为类“丞相”的机构,如此变动循环,但是总的趋势却是皇权越来越重,相权越来越轻。
 
第五条:边境与中央的关系问题。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新兴政权,都是起自边疆地区。
 
之后整本书的内容,就依照这些脉络大纲展开,讲到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希腊人的“弑父”与中国人的“杀子”,历史上的贵族文化,中国人口的大起大落,宋朝文明的辉煌,其他国家是否有“官逼民反”……。见解独到,层层推进,读起来深刻又清爽。
 
 摘抄:
 
为了弱民,《商君书·去强》提出要“以奸民治”: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在周秦之变以前,中国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家大于国。
 
春秋时期的军队都是以贵族为主体,战士人数不多,几百辆战车而已,每次战争所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天。因此,那个时候的战争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绅士间的决斗。贵族在战争中比的是勇气和实力,偷袭、欺诈、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
 
陈寅恪先生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乾隆皇帝通过修《四库全书》,开展“消灭记忆”运动。史载乾隆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
 
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是由它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汇集而成的,或者用感性的说法,是上天所决定的,无所谓对错。
 
 2.《朱元璋传》 张宏杰
 
电影《邪不压正》剧照
 
在《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第一个人物就是朱元璋,不过在这本《朱元璋传》里,讲的就更为细致了。
 
朱元璋做什么事都很极致。制定礼仪可以制定到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君臣的坐卧行走,百姓房子的居住面积等等,都有规定,真是把自己当成了所有人的家长,就差给你把屎把尿了。杀戮官员,可以称得上疯狂,当官的每天提心吊胆。对自己的农民老乡从来都是情深意重,开国不久,他就提议定都老家凤阳,整个工程都快建好,只因工人实施了“厌胜法”,这才废弃;那些老乡们,可以不用干活坐享国家补助,且子孙世袭,还经常收到额外的赏赐;对于家乡的水利,交通,赋役等等,朱元璋也都上心上力,恩惠不止。
 
作为一个完完全全从赤贫农民起家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就朱元璋一个,他身上深刻的农民习性加上他异于常人的个性,强化的专制和造成的社会氛围,对国人的观念和心理造成如何深远的影响,都值得深思。
 
 摘抄:
 
财富让人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问题。财富是文明生长的土壤。
 
天下事物,只有足够“低幼”才能流行,这是永远不变的规律。
 
中国老百姓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在乱世之中,握有暴力的人不全力残害他们,他们就会感激不尽。
 
唐宋以生机勃勃的外向型的竞争社会呈现于世界,而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则是内向的、反竞争的、缺乏想象力的。
 
 3.《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张宏杰
 
乾隆可说是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所统治下的中国,也可说是盛世。乾隆本人相当优秀,智商高,精力旺盛,风度翩翩,自制力强大,精明无比,还锐意进取;当时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
 
可是,乾隆的时代却没跟上世界的潮流。他所处的18世纪,正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许多欧洲国家通过大航海探索全球,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世界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加速进步。西方的使团和传教士也都给乾隆介绍了很多新鲜玩意儿,日心说,地球仪,望远镜,巨型战舰,热气球…,可是,爷们根本没把这些当回事,管你上天下海,无非蛮夷进贡,我只在乎大清的江山稳固,和百姓的彻底服从。乾隆通过不懈的努力,无穷的手段来加强统治,杜绝了皇族和外戚干政,镇压所有大小“刁民”,通过文字狱消灭一切异端思想萌芽,自认万世无虞。可这只能培养出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的国民,是“做稳了的奴隶”,没法挺直腰板拥抱世界。
 
 摘抄:
 
对于这些告御状的人,他一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也许他们所说都是实话,但他们的眼神里透露的却都是执拗和不驯服。敢于向自己的父母官叫板,敢于和皇帝的眼睛对视,可见他们平日就并非安分守己之辈。如果天下沧海横流,正是这些人会铤而走险。对他们进行鼓励,无疑是给国家政治埋下不稳定因素。
 
编写历史教科书是构建意识形态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构建和修改一个民族的记忆,历来是最高明的统治技术之一。
 
乾隆认为应该由皇帝垄断所有的伟大、光荣、正确,不给其他人留一点荣誉空间。乾隆皇帝所需要的,不是站立着的大写的人,而仅仅是工具和奴才。
 
 4.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张宏杰
 
曾国藩像
 
标签化的人是不存在的,“成功学”,“圣人”这些词都不是完整的曾国藩。一个活生生的人,会有丰富的情感,躲不掉的纠结,以及心理的矛盾,这本书通过诸多的细节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他是如何天人交战,如何“脱胎换骨”,如何感到耻辱,如何从迷信到信天命,和左宗棠有怎样的纠葛……更多的了解带来理解,现在看来,曾国藩的许多行为我们不见得理解,但是很值得了解,不仅可以了解曾国藩,也可以了解晚清社会的一些面貌。
 
 摘抄:
 
对许多人来说,曾国藩的主要意义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人要成功,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舒舒服服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
 
清代的官僚制度和今天有很大不同。首先,传统时代交通不便,进京当官,需要雇车雇马,花掉一笔很大的路费。一般来说,要一二百两白银。这笔钱国家不给你报销。其次,翰林等官员工资很低,而大清帝国又无公款消费一说。清政府不但不提供住房和公车,甚至连官服都得你自己买。既然身为帝国官员,自然需要较为体面的住房、体面的服装,直至体面的仆人。所以在北京当官,花销十分大。
 
回顾往事,细究天人,曾国藩恍然发现,人生不过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决定的。自己其实不过如一粒豆粒,在命运的簸箕中随机跃动。
 
 5. 《中国国民性历史演变》 张宏杰
 
从晚清起,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开始批判国民性了,从梁启超,鲁迅,再到柏杨,痛批国民性,甚至说是“劣根性”,仿佛中国人从来如此。精神麻木,“酱缸文化”,骂起来很痛快,可所谓的国民性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改造呢?
 
张宏杰对此从历史上做了一个梳理,原来国民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书里说:“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国人,首先是人,作为普遍的人类,并不天然带有某种独特的“国民性”,而是受到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影响的结果。
 
纵深几千年,回溯源头,探究国民性的演变,会有拨开迷雾的畅快感,也有助于了解我们自己。书里的叙述同样也引人入胜。
 
 摘抄:
 
诗经里面充满了生命的欢欣,充满了野性、活力、大自然的美。
 
春秋时代,贵族个个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那时候的中国人,不喜欢一步三摇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
 
春秋战国时的中国人,活得有声有色,死得爽快清白。在后人看来,他们也许有点稚拙,有点简单,但却像少年人一样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挺拔和亮丽。
 
春秋时的侠客傲视王侯,对任何人都不假辞色。而《三侠五义》第四十八回写五鼠面见宋仁宗,这些英雄好汉见到皇帝,都“心中乱跳”“匍匐在地”“觳錬战栗”,所谓的“江湖自由身”与权力一遭遇,立刻显出十足的奴性。“钻天鼠”“翻江鼠”被皇帝改成“盘桅鼠”“混江鼠”这类宠物式的命名,他们也都欣然接受。
 
秦汉以降,虽然在世俗层面,士人们遵守权力秩序,但是在精神层面,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以“圣人”自期,追求“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严光,曾出山帮助刘秀取得天下,刘秀登基后想召他做官,他不肯接受,隐居富春山耕钓自娱。
 
及至朱元璋时代,士人们做隐士的自由首次被剥夺。朱元璋不能容忍在他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下存在另一种高傲,认为拒绝为他服务的士人必定是看不起他。……苏州才人姚润、王谟因征召不至,被朱元璋斩首、抄家。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把左手大指剁去,以示不肯出山做官,被朱元璋“枭令,籍没其家”。
 
历代王朝莫不要求大臣们成为有操守的名臣,然而清代帝王却首次提出,一个大臣不应该追求成为名臣,因为过于坚守道德原则,也会妨碍他们不折不扣地、像狗一样地为皇帝服务。
 
在唐人那里,性还没有变成需要遮遮掩掩的罪过,文人们甚至用华美的词赋公开歌颂性爱,比如白行简的《天地交欢阴阳大乐赋》。
 
胡适认为,国民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政治制度而不是文化。人性有无限的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会趋向不同的发展。恶的制度塑造恶的国民性。
 
版画-春秋战车
 
 接下来是非张宏杰系列
 
 6.《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高华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在今天,“整风运动”已经鲜为人知,我不读这本书我也不知道。整风运动影响远大,可以说是建国后历次运动的“鼻祖”,其中产生的概念,运动范式,在之后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和命运。虽然咱不是党员,但是知道申请入党是要写自传的,这个传统应该就起源于那个运动。
 
作者引用的资料可谓翔实,包括中央和地方档案馆的资料,亲历者的传记或回忆录等等,所叙述都有出处;论证可谓严谨,研究历史就是得有这种抽丝剥茧的功力;见解可谓深刻,所呈现的历史于今仍有现实意义。
 
整风时期
 
 7.《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美】马克·里拉
 
本书讲的是20世纪六个影响力很大的思想大师,为何对暴政保持沉默,甚至出言捍卫?说实话,不知道是原文的原因,还是翻译的原因,或者是我自己的原因,读起来云里雾里的。书的题目是好题目,只是不太好读,或许需要了解西方政治,了解那些西方思想家,以及哲学上的许多名词之后,才能有所理解吧。
 
 8.《傅雷家书》 傅雷
 
傅雷与傅聪在交谈
 
傅雷家书在中国算是有名的家书了,可我之前没读过,最近才读。一般来讲,书信集总是情真意切,因为写给亲近的人,总不至于端着架子,所以比较能够了解书写者的内在。曾国藩家书如此,鲁迅的《两地书》如此,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也是如此。
 
傅雷的儿子傅聪是个钢琴家,他们之间的书信主要就是在傅聪远赴欧洲学习演出之后频繁来往,内容包括对于艺术的思考,对于生活境况的嘱咐,甚至对于人生大事的选择等等。傅雷对傅聪小时候的教育是严厉的,对于远去异国儿子的思念又是殷切的,各种生活上的叮嘱又是滔滔不绝,信里经常就写道:去信这么久了,怎么还没回信呢?这么忙?就算忙,写一封信又不费多少时间吧?记得凡事有交代。你看你写的那边的生活,根本不细致,我们要了解你具体的生活啊?最近演出那么多,会累垮的,演奏质量也会下降,抽时间去去博物馆或大森林散散心,对你身心有好处。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让你出去走走,就是不听。儿媳妇远在异国,我们也没机会了解,你可以让她也写写信,我还是懂外语的……有些唠唠叨叨的。傅聪后来接受采访时也不讳言地说有时候会觉得他爸烦。
 
除此之外,关于艺术的讨论则往往富于启发,造诣很深。可惜在文革中不堪凌辱,和夫人双双自缢去世。
 
 摘抄: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各行各业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一朝没有出路,自己一门毫无成就、无法立足时,都可以转业为批评家;于是批评界很容易成为垃圾堆。
 
维他命B一定要吃。
 
 9.《巨婴国》 武志红
 
这书算是在说国民性的问题,所提到的“巨婴”概念,还有“巨婴”现象确实值得分析研究。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也就仅止于此了。不知道精神分析领域是不是都这样,写的很玄乎,就是自己造一些词一些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不太科学,也有点牵强附会;分的大标题小标题没什么逻辑性,纯组合,无排列。要是不谈心理学上的概念,只是单纯做社会批判,再改名字叫《武志红杂文集》,兴许还好些。
 
 10.《故事新编》 鲁迅
 
这次是重温。鲁迅就是鲁迅,看多了仿佛顺嘴秃噜出来的水字儿,再看鲁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那些鲁迅的论敌们,何止是论战论不过,文笔上也差了一大截。鲁迅的杂文提神,小说也精彩,我最喜欢的小说集就是他的《故事新编》,是选取一些古代传说,进行改写,有古意,也有鲁迅特有的冷峻与诙谐。脱口秀里有call back一说,而在文学里,我觉得鲁迅简直将call back运用得出神入化,前面的一段描写,经过情节的推进之后,再次出现,会有万钧的力量,比如《补天》里的天象,《铸剑》里的狼。不论从哪个意义上,鲁迅需要多读。
 
以死复仇的眉间尺
 
 摘抄: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
 
伯夷咳了起来,叔齐也不再开口。咳嗽一止,万籁寂然,秋末的夕阳,照着两部白胡子,都在闪闪的发亮。
 
笑声即刻散布在杉树林中,深处随着有一群磷火似的眼光闪动,倏忽临近,听到咻咻的饿狼的喘息。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皮肤都一粒一粒地起栗;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11.《西方正典》 【美】哈罗德·布鲁姆
 
这是一本文学批评集,主要论述的是以莎士比亚为核心的西方经典文学体系。对于我这种不了解西方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不敢说包罗万象,也可以帮我知道一二了。作者关于阅读经典时的感受都极富洞见,在我看来,好的批评就是这样的再创作。从书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莎士比亚的推崇之至,说他举世无双,影响了后面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家,但又从未被超越,像是莎士比亚的粉头。不过也无可厚非,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人,总是会有强烈的热爱,何况莎士比亚又着实厉害。
 
 摘抄:
 
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完全被我们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
 
传统不仅是传承或善意的传递过程,它还是过去的天才与今日的雄心之间的冲突,其有利的结局就是文学的延续或经典的扩容。
 
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培育性格而不是写书才是我们的责任,赢得生活的秩序和安定而不是赢得战斗和土地。我们最伟大而光荣的杰作就是恰如其分地活着。(蒙田)
 
 12.《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奥尔罕·帕穆克
 
这本书把我震撼到了。
 
讲一起关于细密画的谋杀案。细密画,是中东历史上的一个艺术门类,特点在于刻画精细。这本书的内容也可称得上细密繁复,文字上的精细刻画,超出常人心智。
 
细密画名作《霍斯陆看见席琳在月光下沐浴》
 
本书通篇都是第一人称,分为60来节,每一节都站在不同的视角。开篇就是“我是一个死人”,非常抓人;之后的每一节,可以说,这里面出现的每个人,每个具象的物,甚至每个抽象的物,都有从他们的角度来做的叙述,诸如“我是一条狗”,“我是一枚金币”,“我的名字叫死亡”等等。
 
无论站在哪个视角,都写出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写出了每个人的不同经验,不同思考,人生体悟。通过谢库瑞写出一个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身边不同男性的考量,细腻的心理以及许多精巧的小心思;通过几个细密画大师写出关于艺术的理解,关于艺术风格,关于艺术个性,艺术与时间,画家与失明……
 
书里常见的“一,二,三”往往让人惊奇。处于同样的角度,经历同样的事情,我可能就只有一条感悟,一种感觉,可是书里就经常有一二三,扩张你的视野与感官,仿佛在明目张胆地嘲笑你的愚钝和狭隘,而且条分缕析,清清楚楚。
 
始终带着谋杀案的悬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通过每个人叙述的蛛丝马迹来细细推理。
 
总之这本书涵盖甚广,任何概括都无法概括,任何总结都相形见绌,所以就此打住,最好就是沉进去,去感受。
 
 以上。
 
  2020.12.8
 
于通安
 
 

相关读后感推荐:

【VOA】每日听读——奥巴马与其家人在夏威夷度过了圣诞节

【日巴分享】读书心得 -《米拉日巴尊者传》

《风雪夜搜救犬(中英双语)》读后感500字_《风雪夜搜救犬(中英双语)》读后感

《留住故事系列:安提戈涅的故事》读后感500字_《留住故事系列:安提戈涅的故事》读后感

《白狼》读书体会800字_《白狼》读书体会

《妖怪奇谈2:怪数魅影》读书体会_《妖怪奇谈2:怪数魅影》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暑期读书分享专栏】砥砺前行,终经由思抵达诗----山阳区张凤霞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三分室校级新秀刘鞠红读书感悟

《把孩子交给爸爸》读后感500字_《把孩子交给爸爸》读后感

《小间谍哈瑞特》读后感500字_《小间谍哈瑞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