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随笔读后感:幼儿园会议何时才能避免冗长低效、逻辑混乱?

以下文章选自《日敦社幼师学院》
 
12月5日,幼随笔栏目发布了由上海市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章婷老师撰写的一文(点击蓝字即可阅读)。在这篇文章中,她们尝试用公开“对话”的形式改变以往的保教管理决策方式,这种工作方式和氛围受到了一些一线老师的认可和羡慕。
 
其中,读者石凡专门为此写了一篇读后感,在原文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倡议,笔法酣畅淋漓、掷地有声。
 
两篇文章在幼随笔栏目组合成了一次高质量的“对话”,启迪我们去反思——幼儿园里,日复一日冗长低效的会议、武断随意的决策方式需要什么样的变革呢?
 
石凡
 
高校讲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4年
 
公众号“大贝的小书房”创立人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终于把贝贝哄睡,我躺在床上,准备翻翻微信订阅号里的文章然后睡觉。
 
刚点开订阅号消息,日敦社幼师学院的一篇文章映入我的眼帘,标题为《告别低效会议和逻辑混乱,在“对话”中激活幼儿园的个性化管理 | 幼随笔》。
 
告别低效会议和逻辑混乱!这是哪位高人把曾经困扰过我的问题概括得如此精准!
 
这不就是幼儿园的大小会议当中,我们一直纠结,一直吐槽,又一直没能说清楚的症结吗?
 
我甚至没有看完整个标题,也没有点进去阅读文章内容,便一阵激动、睡意全无。
 
就像有人把我一直胸臆难平又惹不起的一股恶势力揪了出来,立场鲜明地公之于众一样,我感到呼吸都畅快了很多。
 
为什么我会有如此之激烈的反应?
 
是因为那些枯燥乏味、不知所云又效率低下的绵长会议,实在是太烦人了。烦到我已经不上班很久了,想起来依然想一声叹息。
 
当然,大家一定不要误会,我并没有针对某一家幼儿园的意思。我想这是很多园所的通病:台上一个人讲,台下一片沉寂;或者是顾左右而言它,时不时就跑题,到最后不是开成一场专人通报会,就是开成一次聊天大聚会。
 
同感,有没有?
 
第二天我才点开文章认真读。作者是上海一家幼儿园的保教管理者,她讲述了幼儿园里因为一个“下雨天接幼儿的方案”引起的争论。
 
午后多雨,下雨天为孩子们穿戴雨衣耗费很长时间,家长们撑着伞挤在狭小拥挤的园门口也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下雨天接孩子成了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
 
管理层拿出的方案是:开放边门,让家长进入操场,在底楼大厅门口等待。
 
结果通知发出以后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纷纷提出质疑:之前都要求家长买了雨衣,说不用就不用了啊?说好的封闭式管理变来变去显得多不严谨?下雨天让进园,那周五下午接被子呢?
 
看到这里是不是都很有代入感?管理层的工作安排落实不顺畅,老师们对于某些政策存在诸多顾虑,领导们拍脑袋想出的指导方案难以操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也都有着诸如此类的困惑。
 
这家幼儿园的园长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都带着各自不同的想法看待问题,那么幼儿园个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与途径究竟是什么?这位老师受到启发,找到了问题解决的路径——对话。
 
通过不同岗位员工之间的平等对话,找到问题所在并推进积极的交流讨论,共同寻找出解决办法。他们梳理出了对话的思路:
 
“此次矛盾的焦点:幼儿园制度的一致性和封闭式管理的界限。
 
拟通过对话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坚持与变通以及周一和周五接送被褥的具体操作流程。
 
对话人员的选择:包括后勤主任、教研组长、保健医、教师、保育员等在内的各个岗位教师代表。”
 
当然,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讨论出了更为安全有序的接孩子离园和接送被褥的方法。他们的这次对话无疑是务实有效的,并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有人会说,个性化管理,不就是遇到问题,召集各路人马一起开会商量出个结果吗?这不是挺简单吗?
 
确实,这件事情操作起来并没有多少难处,但是,要想完成这项操作却并不简单。
 
一方面,对于管理者来说,终日忙于应付各类检查,处理各种琐碎事务,难以深入一线工作,自身也有很多无奈。所以导致他们提供的决策未必能和老师们的实际工作经验相吻合,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或者收效甚微,决策的反馈和验证更缺乏必要的机制和畅通的信息沟通系统。
 
而另一方面,基层老师们忙于班级日常管理和保教,缺少精力也缺乏机会参与管理决策的制定,教师在园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沦为空谈。
 
同时,由于老师们自我思考、自我决策的能力长期被忽略,更不愿意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意见也只愿意私下里讨论、吐槽或者心怀不满。潜台词如下:反正都是领导们决定的,我们说了也不算,管它对错只要照做,别再多事给领导留下个不好的印象。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上层管理者始终扮演命令、监督和评价的角色,老师们始终处于被指导、被支配和被监督的地位。
 
而现实的情况是,身处第一线的老师们,才掌握着最多的信息和资源,有着更切实的体会和思考,理应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遗憾的是,思维和角色的固化让很多人都习惯了原有的模式,领导们发号施令,老师们照章办事,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日新月异,内部旧有的教育管理机制代代沿革、不断滞后、难以撼动。
 
甚至出现更令人担忧的状况,某些管理者将教育管理视为手中的权力,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存在感,最终让教师和幼儿成为滞后的教育观念和无知无脑决策的受害者。
 
而所有的这些问题,就在一场场冗长枯燥、不知所云、形式僵化、效率低下的会议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幼儿园会议,一个少有人提及的话题,暴露的却是幼儿园教育管理观念的大问题。效率低下的不仅仅是会议本身,更是管理观念的陈旧、信息处理的低效和工作状态的消极。
 
逻辑混乱也不只是存在于会议当中,语言逻辑混乱的背后是思路的不清晰、互动模式的不合理和教师能动性发挥空间的狭窄。
 
虽然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和我从标题中引发的思考并不一致。虽然是会议的沉疴触碰到我的痛点,而文章着眼在多方“对话”,但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在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幼儿园的管理如何为园所、管理者以及教师的共同成长提供支持与服务。
 
我并非从业者,在这里指手画脚是因为实在有话想说。因为我的很多朋友正身处其中,我看到他们都在积极的努力,希望能办好一家幼儿园,做好一名老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而作为家长,我希望看到幼儿教育更好的未来,更愿意能为孩子们更优质的成长环境而发声。
 
我呼吁幼儿园会议能够有效对话、回到议题,实则也希望大家拧成一股绳儿,朝向同一个方向,聚焦一个个核心目标的达成,为了孩子,形成彼此开放信任、合作分享、关爱支持的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
 
就像在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在关于“对话”的感悟和收获中说到的那样:
 
“循证的对话思路,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客观性;
 
多方的对话通路,确保问题解决的即时性,全面性;
 
换位的对话回路,确保教工主体的认同感,价值感。”
 
我相信,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我更相信,我们做出的所有努力,也一定能够让孩子们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欢迎关注“大贝的小书房”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