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贺老君圣诞,诵读道德真经

以下文章选自《龙虎山道教》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老子是太上道祖的第十八世化身,因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传下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其后,老君在东汉时期降临蜀地,传授祖天师张道陵《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道教由此而创。
 
庚子年二月十五(2020年3月8日),不仅是老君降诞之日,更是大道显化,重启生机之时。因此,这一天除了适宜祈福纳祥之外,更是学道之士返本还源、谢罪自新的良辰吉日。
 
每到二月十五,无论道俗,均隆重庆贺。值此殊胜吉日,大家应持清净心、发广大心,依言、身、意三门广行善业、朝拜高真、诵经持咒、茹素参醮、酌水献花、普施供奉等;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平安喜乐,祈愿太平清和、众生吉祥安泰、得闻正法!分享转发、见者增福保平安!道门之内,有求必应!
 
《太清宝诰》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
 
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
 
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
 
总千二百之官君。
 
包万亿重之梵炁。
 
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
 
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因此,除了持诵宝诰之外,在老君圣诞这天,如果能够诵读《道德经》,自然更能与天尊相应,得神明护佑。
 
所以,我们今天顺便简单介绍一下《道德经》。
 
一、道德经的流传
 
学习《道德经》,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玄之又玄”的经文,而是流传至今的、浩如烟海的各种版本。38代天师张与材曾就此指出:“《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根据相关学术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道德经》本身内涵深厚,常读常新,所以自古以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道士儒生,乃至佛教僧人,都对《道德经》情有独钟。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有御注《道德经》流传至今;至于历代学者,则有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魏晋的王弼,宋代的朱熹、王安石、苏轼、司马光,近代的严复、魏源等等。至于社会大众老百姓,即便没有亲自翻阅过经文,至少也知道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又或是“道法自然”——因此可以说,作为炎黄子孙,《道德经》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仅如此,《道德经》更是早已走出国门,风靡英语、德语世界。自16世纪起,《道德经》开始传入西方,并于20世纪获得广泛关注,大量译本在英语世界得到印刷出版,这其中比较有名是林语堂译本,以及海外汉学家冯家福、简·英格里希的合译本;作为德语世界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典籍之一,《道德经》的德语译本众多: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克努特·瓦尔夫主编的《西方道学目录》第六版中,收录了从1870年到2009年《道德经》德译本,共计有103 种之多,对此,德国著名思想家尼采曾经评价:“《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除了英语、德语之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道德经》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
 
作为一部拥有广大读者的古代文化典籍,道祖老君所著的《道德经》既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千百年来,传承不绝的《道德经》不仅在中国社会中发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流传于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二、《道德经》的4个主要版本
 
1、最流行的两个版本:王弼本与河上公本。
 
三国时期生于魏国的王弼,少年天才,十多岁的时候便喜欢上了《道德经》,在他写著《老子道德经注》的时候,也不过才二十出头,而这个这本书则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们学习《道德经》原典的一个重要依据。
 
《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魏国的吏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部长)何晏邀请一群知名学者、政要聚会,当时二十岁不到的王弼也在现场,由于他名气很大,所以作为上级领导的何晏便当众出问题考他,结果王弼不但很好地回答了领导的提问,还与在场所有宾客辩论了一番,把所有人说得服服帖帖,何晏因而感慨了一句:“后生可畏!”
 
后来,何晏自己要注释《道德经》,写了一半,看了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意识到自己的注释水平不够,然后就停笔放弃了。除了何晏之外,魏晋时期玄风大盛,注释《道德经》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被人接受并流传到今天的,还是王弼的注本。
 
河上公的版本伴随着一个非常有名的神仙传说,被葛洪收录于《神仙传》当中:
 
汉朝建国之初,为了休养生息,采用了《道德经》当中“无为而治”的理念,所以汉文帝自己也非常喜欢《道德经》,只是读来读去读不明白,问题很多,就四处寻找得道高人请教,听说河上公水平不错,就派人去请,请不来,便只能自己屈驾前往拜访。这两人一见面呢,我估计汉文帝是有点生气的,然后就引用王弼本《道德经》的第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其他重要版本中,最后一句为“人亦大”),于是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联民也!”,就说你虽然是得道高人,但是面对天子,也是子民,怎么一点不懂规矩,请都请不来,还要皇帝亲自来拜访?
 
河上公一听也来气,直接:“拊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河上公施法漂于半空,让包括皇帝在内的一群人仰头望他,然后怼道:“我漂在半空,既不着天又不着地,也没有麻烦任何人,即便你是天子,我也不是你的子民”。老神仙这么一飞,把汉文帝一行吓得半死,赶紧跪拜磕头,请求神仙宽恕。河上公看皇帝知错能改,态度不错,于是就从空中把自己注释的《道德经章句》抛给了汉文帝,告诉他,回去认真学习吧,你的问题都可以在里面得到解答——通过汉文帝之手,从而使得这本《道德经章句》流传至今。
 
2、最早的版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軑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由于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为研究汉代初期的科技、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马王堆万亩三号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包括《易经》、《道德经》、《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以及众多古佚书,其中,《道德经》与前文所述两个流传较广的通行本有着较大区别。
 
根据书中字体、避讳、纪年以及墓葬年代(前168)考订,帛书较早的一类在汉朝之前所写,理由是字体近隶书,且不避汉高祖刘邦讳,被称作“道德经帛书甲本”;抄写时间较晚的一类为汉初至汉文帝初年缩写,理由是字体为隶书,讳邦为国,但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讳,被称作“道德经帛书乙本”。甲、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载,被认为是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
 
目前,针对上述4个古本以及其他善本进行整理和校注,做得比较好的市面通行本,作者推荐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
 
三、历代道士的《道德经》注本
 
除了祖天师的《老子想尔注》(目前整理得比较好的,是江西人民出版社的《<老子想尔注>导读与注释》,作者刘昭瑞)之外,历代道士所作的《道德经》注疏,比较有影响的有唐代成玄英的《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唐代李荣的《道德真经注》,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陈景元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南宋吕知常的《道德经讲义》,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宝章》,南宋范应元的《道德经古本集注》,元代杜道坚的《道德玄经原旨》,元代李道纯的《道德会元》,明代王一清的《道德经释辞》,明代陆西星的《道德经玄览》,清代宋常星的《道德经讲义》,清末黄裳的《道德经注释》等,均收录在《道藏》当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
 
四、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我们学习《道德经》却远远不止五千字: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经·第70章》
 
我在练毛笔字的时候有个感受:笔画多的字并不难写,因为有结构的存在,所以写出来只要差不多,都还有点模样;相反,最难写的字,就是“一”,要把“一”这一横给写好,真的是难,而偏偏这一横又贯穿在千千万的汉字当中。换句话说,如果“一”没有练好,那么任何汉字都不可能写好。 
 
相应地,老君爷的《道德经》作为我们道教徒的核心经典,其短小的篇幅就好比汉字当中的“一”,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会,却未必人人都懂。
 
皈依老君智慧,学习《道德经》五千言,就好像学习写“一”,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把“一”练好需要一辈子,把《道德经》的智慧真正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言行当中,也需要一辈子——大道至简而至难。 
 
个人的提升和成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容易的事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变老,因为这什么也不用做。
 
变老的人很多,提升的人很少,因为自我提升需要付出时间与努力。
 
值此老君圣诞之日,作此小文一篇与所有同道共勉,祝大家都能够在岁月的流逝当中获得相应的成就。
 
最后,再次恭贺老君圣诞,祈愿《道德经》智慧能够传遍全球,广度沉沦,以致家国咸安,世界和平!
 
法务法会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4、
 
15、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