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圣诞日,读南怀瑾《达摩多罗禅经》 第五讲

以下文章选自《光明佛坛》
 
《达摩多罗禅经》为禅观经典著作。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全书共一十七章,阐述禅观的修炼。书中「方便道」主要指数息观和不净观,「胜道」主要指心识、行持上的变化,「退、进、住」分别是指习禅上的退步、进步、定止。是佛教止观禅修主要的修行指导材料。我们在达摩祖师圣诞日读南怀瑾先生的《达摩多罗禅经》讲解,意喻深刻,加持力巨大,本刊共分五期连载。
 
南怀瑾先生:《达摩多罗禅经》
 
南怀瑾老师1992年講于香港
 
【南怀瑾先生注】:
 
我们现在讲达摩禅经。我从离开台湾之前到现在,差不多十年之间,不讲真正的佛法。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人修的。包括你们诸位。尽管标榜自己在学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没有真正学佛的人……我基于这三个理由,几十年都不讲真正的佛法。平常逗你们玩玩的,没有真正谈功夫。现在讲达摩禅经,这就是真的佛法了。
 
第五讲
 
孙医师报告:这几天坐的很安静。由数到随息进入定境,留在一个观照的存在里。在这个境中,自我的观念依然在,知道这个四周围的事情,慢慢观照到我的存在。在这个当中,自我和能观的是两个能分开的东西,这个我慢慢在观照下消失了,停留境界,进入一个无我的观照,最后观照静下来了,停留在一个渺渺茫茫的知与无知之间的境界里。在适当的时候这个知自然会起作用。
 
有时候也参南泉斩猫的公案,这个公案都如影随形的在脑海里,推不掉,斩不断。今天我得到了答案。六祖说的对「本来无一物」到后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机大用,也是本来空的。已证悟的大善知识即心即佛,心本空,即用也是空,招念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妄心,在六道轮回中制造因果。法身是佛,也是空。报身、化身是应物而生,自心的一部份,所以本空。猫的三身本空,法身也是空,所以不会招业,所以南泉不昧因果。我们要谨慎小心,对人对事完全在因果的网络之下,一不小心变成五百年野狐身。
 
是种增故说未曾相离用
 
若为觉想乱当习安般念
 
由风大产生安般的现象;出息、入息。我们普通凡夫的风大有增有减。譬如我们伤风感冒,呼吸会粗了,风大增加了。又如一个精神衰弱的人或临死的人,呼吸只有一半了,这个风大种减了。佛法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这个道理告诉你,未曾相离用,我们的生命同风大、出入息的关系很大。
 
苦为觉乱想: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他了解到出入息就是出入息,就算是睡眠当中出入息也没有差别啊!他说出入息快了、慢了、自心也未曾改变。我也不会为修安那般那而令心不安。因为安那般那的本身也就是自心的一部份,安般难道不清净吗?他认为不用心加上安般上清净的,自由来去嘛。安般实在清净的很。他说自性自在。这是孙医师的报告。这一节是什么道理呢?也就是经典上说的未曾相离用。
 
安般本身出入息如果与感觉、思想加上去,变成思想多了。这里头有两个东西,呼吸同这思想。那么就会发生散乱,生命也是变乱的快,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应该修安般出入息,用这个法门,由风大调整变成气,由气变成息的时候,止息清净的时候,跟到是觉想。能知、能觉、能感受作用的、清净下来。这是一个方便法、一个方法,所以他说当习安般念。
 
已能应于数则除内贪着
 
于数若随顺是则离不顺
 
那么开始修呼吸的时候,先一个方法叫你数习。假设能每一次数习,十次或二十次,每一次都记得很清楚,中间没有杂念思想,这个数的作用达到了,则不要数了。现在到处都有人教数息观,一辈子就在那里算呼吸。我常笑他们说:你们是在学会计还是干什么?数到了某一个阶段就要丢掉。所以叫你们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觉支有个舍觉支,有个择法觉支。每进一步的时候就要丢一个。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神通都要舍掉,才能再进步,不然你就停留在这里。于数若随顺,是则离不顺:如果你还继续数下去,那就糟了。所以修行要知时知量,要懂方法。
 
志在无乱境能摄诸乱想
 
先数从一起如是乃至十
 
现在倒过来讲数习的法门。为什么开始要计数呢?能计数的是我,呼吸属于生理。勉强把它们两个配合为一。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婴儿,这个中间有个黄婆作媒。黄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它两个已经结合了,心境不乱了。那么这个方法计数开始就叫做数息。先从一数到十。
 
修行顺此数便得功德住
 
由一数到十,由十倒过来数到一。就是这样一个方法,不要再加数字,慢慢的你几次来回,觉得没有散乱心,你就要舍了。孙医师的报告说顺其自然,其实这个就是随,还没有到止的境界。
 
已得功德住则能求升进
 
灭一切乱觉佛说增上故(数门竟)
 
能够由数到达随,才能求得进步。那么这个时候心息合一了,没有乱想了,佛说增上故:就慢慢的进步了。这个时候还不是得定。上面是讲数息的法门,下面这一段讲随息的法门。
 
数能灭一切觉佛但言灭
 
一切不死者以增上故也
 
这个数的法门能灭一切。心念和气息配合了,就灭掉一切散乱心。佛就是觉悟了的人。觉佛但言灭:这个方法是灭你的乱想心。但是他还有很深的内义。他也可以使你生命增长。所以道家如果和这个方法配合了,求长生不老,能够使你不死。这是气息的功用,以增上故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长。
 
内外出入息去则心影随
 
决定善观察顺是趣涅盘
 
什么叫做随息呢?就如刚才讲的,睡眠时呼吸也自在,一切自然。内是呼吸进来是安那。出去是外,是般那。这个就叫做出息、入息。实际上我们的念头,散乱心,几乎和它是一样,呼吸进多了以后思想乱,血液也流的快。如果修出息的话,血压也降低了,慢慢心境也不动了,去则心影随:所以一出一入之间,哪个时间修入息?哪个时间修出息?就要巧妙的运用了,要用智慧。决定善观察:这个道理可以达到涅盘的成就。
 
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
 
如是知升进能离外念着(随门竟)
 
你要知道修行出息与入息,这里是讲随哦,你听其自然。庄子就讲过,常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靠肺部。至人之息以肿:得了道的人,他呼吸到达了脚底心。是真的,我们在坐有人做到了,脚底心有感觉了,不过还没有到最高。至人之息以肿,到脚后跟,到脚底。所以他说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每一口气进来,你知道它到达哪里。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或肝脏有问题,气到这里会堵住。所以有一本佛经是讲出入息治病的经。自己可以治病。就是现在所讲的气功治病。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你要体会这股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有里面起来,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时候打嗝,气到了你能感觉的到。有些嗝是胸口、食道管堵塞,如婴儿喂奶时打嗝,这个时候你轻轻在他背部拍几下就好了,不然气会堵住。有些嗝是从胃上来的。如果嗝从丹田上来,那功夫就很不错了。真的做功夫会打嗝,这是什么道理?比如说你在水塘里丢下去一块石头,它沈到底以后会冒泡上来。就是说你的气已经到下面去了,它反应出来就是打嗝,把身体的炭气排掉。所以我们中国道家把呼吸叫做吐故纳新,吐掉炭气,旧的气。进来新鲜的氧气。
 
下面这个小字批注是不对的。他说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古文有一句话叫做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你画蛇添足引导别人走错了。随到所起处,真到气通了,那个嗝反应上来,是从海底起来。等到如庄子所讲的,从脚底上来,那就不会打嗝了。功夫到了你自己会知道。如是知升进: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进步,就能舍离外贪着了。脾气会变好,气质会变化。这个贪还包括两性之间的欲念,外贪着去掉了。这是随息法门。
 
安止极风处三摩提等起
 
三昧即已起便得功德住(止门竟)
 
安止极风处:这是讲到止,止在极风处。他下面小字这个批注不对。他说极上下风际。上风际在哪里?这个批注的人不懂,所以我说他是画蛇添足。真的不出不入了那个是止,那个叫做息了。安止极风处在哪里?风处究竟在哪里?佛在【楞严经】上分析地水火风等,讲到风他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这个风的作用,它的性是空的。同人思想的本身一样,它本来是空的,可是它起的作用,大气流可以形成宇宙,或者形成一个星球。清净本然:它本来也是清净不动的,没有风来去的作用。周遍法界,无所不在,无所在。那么它怎么起作用的?心物两个配拢来,唯心一半,唯物一半。随众生心,应你的知识范围,每个人的知识范围、功夫的深浅不同。循业发现:跟到你的业力发现,换句话说,你能真修这个风,修止息修好了,你修成神仙,长生不老也是你的业。他并没有否认这个不对,没有说不可能。
 
这本【达摩禅经】是介于小乘和大乘之间。谈功夫,没有讲最高的原理。所以极风是到空的境界,并不是说上面到头顶,下面到脚底心,或者停留在哪一个地方。
 
什么叫止呢?刚才孙医师这篇报告很好,可是没有进一步。真的不出不入了,止息的时候,这个是定的初步。三摩地是真正的定,你呼吸也定住了嘛。所以我说什么叫定?譬如一个轮子在转动,我打一颗钉子,把轮子钉住了,不动了,这个叫做定嘛。对不对?你说心不散乱亦不昏沈,用一颗钉子钉住了。你的息还在往来,还在动乱中。所以安止极风处,也到了空的境界。三摩提等起:你各种三昧的境界才来了。现在你闭者眼睛坐在那里,只能叫做打坐,不能讲得定耶!也没有得止啊!不要把普通的打坐就叫做入定,那就叫做吹牛皮,那就不对了。三昧即已起:三昧就是三摩地,中文翻成正受。你三昧达到了,便得功德住。这个算是有功德了,有成果了。功德是在这里,有功劳的成果。你达到了,所以得定了,这个叫做得止。
 
修行止住已种种观察风
 
先观于本处谓风所从起
 
这一段是讲观。得止以后,由止再修观。我们普通讲由定再生慧,智慧是由观察来的,这个观察中间有差别,所以择法觉支了。那么既然有思想,有观察。思想是不是妄念?也可以这么说,但是太拢统了。止观的观法与普通的观察都有思想,妄念,但是有差别,是程度的问题,多一分、少一分就不一样了,作用就变了。所以修行得止以后,你在这个止的境界,你那个能观能知的自性并没有停止。
 
种种观察风的作用,风大的作用怎么起的?先观察于本处,谓风所从起:譬如讲现在外的天气,没有风,所以天气很闷。那么这个空气里头的风到哪里去了?它没有流动。就是在停止、闷住的状态。可是你不能说它没有风。这个风的本性还存在,不过不动了,流动起来就是风。风在静止状态,风还是存在。所以我们得定的时候,风的功能它在你生命里,不一定是身体的外面,还停在这里,你要看清楚。
 
此处为云那为一为二耶
 
冷暖悉观察八种如前说
 
我们生命的重点就是这一口气,为什么只讲风呢?地大是骨头,细胞、蛋白质等。水大是液体。火大是本身的热力。风火是相连的。因空气流动的摩擦就发热了。水大跟地大是相连的,冷冻的水就是地大,地大溶化了就是水大。但是四大又是各自独立分开的。
 
那么这个四大,这个物质世界同精神世界怎么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命呢?它起了作用还是一个。那么生命是一体的,还是二元的呢?冷暖悉观察:这个气体在身体内部有冷有暖,有粗有细,这都是过程不要怕,还有酸、痛、麻、痒、胀。甚至没有病的人发病了,这并不是作功夫不对,是你身体内部有病,它给你弄出来,我们感觉到了。这八种前面讲过了。
 
为总观诸大唯在一种耶
 
观时悉俱有以一增上说
 
所以你要分析自己的生命,地水火风要一一观察。究竟五脏六腑,肺啊,肝啊,还是脑的问题呢?你要内观清楚。观时悉俱有:你观察这个时候四大通通起了作用,身体变化,还是单独起作用?以一增上说:这一部份的功能增强了,你这样的观察。
 
修行观风大造色从彼生
 
唯心与心法依彼造色起
 
佛法里修安那般那,因为风大是生命最初的能源。这个风不是空气里的气流,这里是修“息”。也不是说鼻子的出入息就是风了。在这个前面的能力是气哦。譬如你手搧一下,动力大才觉得有风嘛。动力小只有气,那个不动的就是息。
 
修行观风大:我们这个生命的色法,色法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肉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医学上所说的遗传基因,这个基因可以说是色法最初的东西,科学叫它是基因,这个还是个因。基因也就是色,色之因。这个造色之因是靠这一股生命能,这一股生命能我们叫它是气。造色:造出来的色法。造出来这个生命、身体。由一个精虫、卵子、基因变成我们现在这个人。都是以这样一股气为主。乃至于我们讲思想的唯心。唯心与心法:上面讲唯心的心是全体的心,整个精神生命。下面讲心法的心是意识的心,意识与思想,唯心与心法。依彼造色起:这个心法是由脑电波,脑神经反射来的,这是心法。唯心更进步了,那个是生命的根本。他说唯心与心法,依彼造色起,都是依靠现在生命里头造色的功能来的。
 
非彼造色已而复有种大
 
诸有出入息是风名依种
 
他说并不是我们有了这个身体以后,然后才有种大,才有呼吸的作用。他说不要这样看,前后的因果不要颠倒了。也就是说我们生命能发生,变成基因,变成生命,是靠风大来的,靠气来的。如果你把那个基因放到冷冻库里,保护的不好,基因就会死亡,还是风大最重要。诸有出入息:一切众生就是诸有,一切众生都有呼吸,任何一个生物都有呼吸,全息的作用。是风名依种:都是这个风大种性的功能所发生的。
 
报风及长养是为三种风
 
什么是报风?我们生下来活一百岁的人,这个身体叫业报之身,来还帐的。如果一辈子享福是善报而来的。一辈子痛苦是恶报而来的,来受罪的。这个是报身。这个报风是一种。长养风是一种,就是上次讲的,婴儿刚生下来,也没有喝奶几秒钟就变那么大,那个叫长养风。可是你不要看我们身体在衰老,只要没有断气以前,你那个长养风还在,那个功能还在,不过它变弱了。如果你懂这个道理,把那个功能增强,可以却病延年的。报风及长养风,根本风。报身的风,长养的风同你根本的风,就是你风大的种性。是为三种风:他这里所讲的风是指生命的能。
 
或说入在前出者在于后
 
或说出在前入者在于后
 
皆有因缘故彼作如是说
 
或说入在前:有人认为入气在前,先吸气才有呼气。或说出在前:有人认为先呼出去再吸住来。皆有因缘故,彼作如是说:其实不同。有些人以出气为主,所以我常常骂有钱的人财大气粗。因为他喜欢骂人,是以出气为主。有些内向的人,他对任何人都害怕,他以入气为主,的确有差别。这是报风的问题。所以你看佛学是那么科学。有些人出在先入在后。有些人是入在先出在后,各有他自己的生命因缘,彼作如是说。
 
如其真实义慧者乃决定
 
他这里提出来古化代的修行人有三派的意见。等于科学上意见的不同。当然都非究竟。真正究竟,只有你自己修持证到那个境界,大智慧才看得清楚。不能以少数人,或者多数人的经验,就认定是出气在先,或者入气在先。
 
于脐处所起净治毛孔道
 
肚脐密宗叫脐轮,道家叫丹田。实际上这一部份与肾上腺的贺尔蒙有关系的,一直通到睾丸这一部份。女性到子宫这里。所以婴儿的呼吸是在丹田呼吸。如马友慧前几天的报告,她不是说在丹田呼吸吗?这个在道家叫做胎息,胎儿的呼吸。胎儿在娘胎里头没有用鼻子呼吸啊!靠脐带跟丹田呼吸。胎儿的营养也是靠脐带输进来。于脐处所起,净治毛孔道:注意!丹田的呼吸,内呼吸还不是根本。但是功夫已经很好了。这个是报风。也与长养风有关系。下面小字的批注对了。此报风开毛孔故名开,非出外。所以叫做呼吸出了气,并不是损失掉了。这是本身里头胎息。
 
由此风义故彼说出在前
 
你懂了这个气的道理,彼说出在前:因此这一派说出气在前。
 
毛孔已开净入者则在前
 
如人初生时阿那入故起
 
息风最先出是故说般那
 
他这里讲毛孔,也就是整个细胞都已经换过来了。毛孔已开净:那些人的身体变好了。入气多,出气少,所以他说这个理论不是空洞的。上面讲慧者乃决定,你要真修实证,功夫到了,智慧开发了,才能了解。如人初生时,阿那入故起:在娘胎时,胎儿的呼吸靠脐带,是胎息,胎儿生下来,第一口气先进来,胎儿才能成长。息风最先出,是故说般那:所以得定的时候功夫到了,最后这一口气呼出去,定住了。这不是空洞的理论。
 
息风诸种大割截不生苦
 
当知彼非受谓受则不然
 
我们生命里头的来来去去,呼吸一进一出,这个息后来变成气了,再粗就变成风了。诸种大:这些大种,地、水、火、风。尤其拿风来讲。风根本是个物理的东西,不是物质,是物理。割截不生苦:你拿刀来割它,把它磨碎了,也不会生苦。所以你要知道,你能感受得苦、得乐,在生命里的作用,那是受阴的作用啊,不是气的关系。当知彼非受,谓受则不然:你认为气,受气了,气感受痛苦,那就完全错了。
 
以彼修行者不患诸断逼
 
是故出入息于身复非受
 
所以你修行作功夫的人,不能说绝对无病啊。随时会碰到,天气变化,饮食不对,也会有病啊。出入息是生命的根本,可是它并不知道苦、乐、非苦非乐等。
 
识命若断时息则不回转
 
是则众生数必由命根起
 
可是它同我们生命的关连在这里啊。当我们要死的时候,命根要断了,意识也完全涣散了,这个时候要死了,这个息只有呼出去,不回来。所以要晓得一切众生的生命根本,风息的重要。
 
息则是身行世尊之所说
 
亦名根本依众生所由转
 
风息的作用是身体上生命的活动“行阴”。这个生命活到行阴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也就是说它来去生灭,生命活到就是行阴的作用。这是佛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的生命拿地水火风来讲,是气的关系。风大是我们的根本依。众生所由转:一切生命活到就是这个风息所转变。
 
是息既已灭命则无所依
 
以能持命根故说众生数
 
所以这个息假设停了,你就没有命了,死了。所以这个息不是讲来去。它根本的能量。以能持命根:保持我们的命根,维持生命靠它。故说众生数:所以众生有那么多种,就是一个气的变化。
 
阿那般那念缘风为境界
 
虽曰正思惟而非真实行
 
所以这个修出入息法门,练气。阿那就是入气,般那就是出气。我们心心念念与它配合修持。这是以风来做修持方法的境界。虽然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法门,可是这个并不是道,这是一种方便法。
 
一切所修观彼悉缘风起
 
于观有差别次第今当说
 
他说你得止以后,得定以后,一切所修的观行法门,观想,观心等等。如果没有这个出入息的根本作用,你还起不来它的真功用。所以在观行当中的差别,要大概、简单的告诉你们。
 
阿那般那念分别有三种
 
所谓从闻起思慧与修慧
 
他说你修出入息也包括佛教大的教理。有闻、思、修三种差别。闻是多听多学,是知识的渊博,这是闻。你学了以后要研究思考,光是记忆下来没有用。你要择法,你要去修,去求证,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于是安般念比丘闻慧生
 
一切时悉受名字为境界
 
开始你只晓得修出入息,安般念。出家的比丘们听到这个法门,佛的弟子叫声闻众,是听老师讲,你的耳朵听来的。等于你读书,读到硕士、博士也只是声闻,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通过了拿到学位。你有没有学问就不一定了。你没有吃进去,没有消化出来。所以我常常说,学位没有用,没有真学问。你要把老师讲的吃进去,消化了,变成你自己的东西,那才是你的智慧。现在有很多的人在教数息,我听了越听越生气,越想越伤心。很多人在那里数呼吸,数了一辈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你说怎么办?
 
境界出入息正念思慧生
 
当知彼缘名时或复缘义
 
你懂了出入息是利用这个气一出一入的境界。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也讲,出入息它本身存在就是一个境界。出入息本来就在,我不管它。不管它也可以啊,那是凡夫的境界,你没有经过修练,你怎么能控制,怎么能做到要止便止,要生就生呢?正念思慧生:要有正思惟,要思,要研究,然后产生你的智慧。当知彼缘名:我们修这个法门是缘出入息的作用,为什么要修出入息?这个息是风大所变的。时或复缘义:你还要透进去研究,用智慧观察风的本身。所以我们引用【楞严经】所讲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既然你晓得空。空了,呼吸停止了,你怎么做不到呢?做不到就是吹牛。所以光会讲经有屁用?佛经是讲科学的,你说性风真空,我打你痛不痛?你说性痛真空,性空真痛,痛还是痛啊,对不对?时或复缘义,这中间的道理你要搞清楚。
 
阿那般那念所起修禅慧
 
悉已舍名观唯缘诸法义
 
所以你用这个出入息,阿那入气,般那出气。你心念与它配合,到那个境界了,得到那个三昧,进入那个定境了。初步禅定的境界到了,得止了。这个时候你要起智慧的观察。这个智慧的观察叫做“观”。所以得止以后才叫观。悉已舍名观:把它通通舍了,丢了,起智慧的观察,观察什么?唯缘诸法义:把大小乘佛法所讲的道理求证一番,这个叫做观。
 
当知近境界无有种种异
 
亦非相续缘说是等智行
 
在这个起观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一切同我有观的各种境界,知道了便舍。不留恋这个,更进步。无有种种异:可是都是由风大所变化。每一个境界过去了你不要留恋。亦非相续缘,说是等智行:每一个不同的境界,都是它变化的现象。等于学物理,原子这样子排列是钻石,换个方式排列就只是煤碳而已,同样都是这几个原子,它境界不同。
 
谓是安般念无痴智慧性
 
亦名为舍性是则佛所说
 
所以你只停留在这个境界上,最后到达悟道了,没有愚痴了,智慧般若开发了。这也是七觉支中的舍觉支。不要以今天的一点点成就为满足,这是佛法的要点。
 
当知是慧性舍根共俱生
 
若使是舍性则与余共起
 
所以要能放下,做人也是一样。譬如一个学问,一个观念,不要先入为主,自己有个主观的成见,认为非这样不可,别人讲的相反意见听不进去,这是最笨的人,没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绝对客观的。你应当知道这个智慧之性是舍性,随时要丢掉,放下。所以学佛、做学问,我常常提出来不要得少为足。得到一点点,你有成就感了,你就是停留,就是堕落了。要不断的上进,要舍,好的才起得来。那么其它的智能境界都会来。
 
欲色二有系无色无身依
 
非彼最后禅身密无息故
 
这些都与密宗有关。欲界一切众生的生命都是靠男女两性来的。甚至比我们高一点的天人,虽然没有男女两性,也是阴阳两性来的,也是欲界。色界只有光,已经超过欲界了。欲界、色界二有,这两种生命。系:拴住了,解脱不了。第三种是无色界。欲界、色界都有形相,同四大有关系,尤其是风大。无色界己经没有身体了,只有精神生命,没有生理这个生命。无色就无所依。但是到达无色界那么高,得了禅定没有?非彼最后禅,身密无息故:不过是身体的秘密。呼吸真的停掉了,你不要靠来去的呼吸,这是身密,生命的秘密。所以密宗修气、修脉,这个道理不懂,你修三辈子都没有用。你说身外有身,你要修到化身,不是这个气的作用。所以达到止息的境界,你慢慢就会懂。就是这么重要,不要得少为足。
 
或谓根本地亦复是眷属
 
说言唯眷属非是根本地
 
但是你要知道,乃至超过无色界,到达大菩萨,大阿罗汉的境界,还离不开它耶。你要起作用,还要这一口气才行。所以这是根本地。有一种说法,这个风息作用,与菩萨境界身外身不是根本地,但是有很大的关连,是眷属。什么是眷属?你的老婆、你的儿子,这个叫眷属嘛,属于你的。可是老婆、儿子毕竟不是你,不过是暂时归你之所属,并非你之所有。甚至我们这生命,这个肉体,也是暂时租用的,并非我们之所有,这是眷属啊。说言唯眷属,非是根本地。根本是自性。
 
欲使彼舍性在于根本地
 
阿那般那念应当在八地
 
你不要小看这本经典,他说修出入息到达了八地菩萨的境界。当然成了佛以候就不用搞这个了。
 
所这唯眷属如是说舍根
 
知彼安般念唯在于五地
 
他说修这个法门,只是一个眷属的作用,叫做助道,帮助你进步。其实这个道理是舍根。放的下,丢的掉。进一步就要丢。知道这个安般法,加上舍的作用。这个法门,达到五地菩萨的修持都需要的。
 
问:前面讲八地,为什么这里是五地?
 
师示:讲原则可以达到八地的境界,都在这里头。讲它的眷属作用,拿来作助道品,只在五地。
 
此定在五地依是处回转
 
欲中间未至及后二眷属
 
到了那个境界功夫变了,佛的眷属一直到八地以上,到成佛。如果严格讲起来都有用。
 
最上顶四禅彼虽有舍根
 
无有于彼身净治毛孔道
 
最上顶到达四禅天的境界,一直到无色界那个边上。彼虽有舍根:必需要丢掉。因为已经没有四大的肉身,无形相,无色界嘛。就不需它来清理每一个细胞,每个毛孔。转变这个身体了。
 
第四及眷属彼中说二种
 
报生与长养唯无有依风
 
第四禅以内的境界,把修安那般那作眷属,作助道。其中有两个最重要,就是我们的报身,需要这身体,乃至借用这个气的修练。就如道家所讲的可以长生不老,却病延年。这是长养。唯无有依风:要空,必须依风大安那般那来修。
 
出息与入息是风名为依
 
以身极厚密无依说二种
 
依靠出息与入息而达到定的境界。以身极厚密:这个色身很难转,很难变化。所以中国儒家讲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很难变化。
 
佛说出入息四禅正受刺
 
亦言咽喉处明知有所说
 
是彼眷属故亦以禅义摄
 
所以佛告诉我们要修出入息,以这个起步。真到了四禅天的境界,这个出入息没有调整好,还是有障碍,不能得定。我们中国人讲三寸气不来就死了,咽喉这个地方不过两三寸之地。所以这一关叫做生死关。喉轮这个气脉很难打通,所以密宗称为受用轮。喉轮打开了,这个人就没有妄想了,妄念、妄想不起了。明知有所说:这是真实的有个东西。是彼眷属故:同我们生命关连。所以修禅定,功夫不到这里不行。
 
出息与入息彼处定无有
 
修行观出息上际第四禅
 
所以一出一入,还要打通喉轮这一部份,空了。所以我们要修出入息的法门,一直到第四禅离不开这个功夫。
 
已极风境界于彼正忆念
 
云何我是心于缘究竟未
 
或复更于上少进重观察
 
或即于彼住不作余方便
 
到达了风脉真空了。于彼正忆念:才真正到达忆念的境界。云何我是心:等到得了禅定,风际的境界,才真正讲到唯心的道理。
 
全文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所有恩,
 
下济一切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安乐国!
 
请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经、
 
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学佛精进、福慧双修、法喜充满!

相关读后感推荐:

《迷你联萌大冒险·生存挑战赛》读后感500字_《迷你联萌大冒险·生存挑战赛》读后感

山里食─以食为引,走进高雄山间厨房

《小时候:丰子恺写给孩子的散文》读书感悟_《小时候:丰子恺写给孩子的散文》读书感悟500字-800字

研究阅读心得 李宛春:读书让课堂更生动

《山海经》读后感200字_《山海经》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00字_《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离乱弦歌忆旧游:西南联大求学记》读后感500字_《离乱弦歌忆旧游:西南联大求学记》读后感

《做小仙女不是本事》读后感2000字_《做小仙女不是本事》读后感

《玩出来的学习力:给孩子的逻辑思维游戏书》读后感500字_《玩出来的学习力:给孩子的逻辑思维游戏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