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斋▪文库】穆斯林的圣诞节 ——纪念冬至里读一斋的第200篇文章
以下文章选自《读一斋》
穆斯林的圣诞节
——纪念冬至里读一斋的第200篇文章
冬至,黑夜在今日最漫长,然而今日之后,光明就会来到。
三天后的12月25日是古波斯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这一天又是罗马历法中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古罗马人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公元四世纪的时候,罗马开始接受基督教作为国教,并且把原本的罗马宗教与基督教相融合,冬至节也就成了圣诞节。
在此之前,每年的1月6日主显节是纪念耶稣出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后来有了圣诞节,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亚美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他们的圣诞节依然是1月6号,而耶路撒冷亚美尼亚教会坚持使用儒略历(我们使用的公历叫格列高利历),所以他们的圣诞节是1月19日。东正教会的圣诞节是在1月7日,因为他们用的是尤里安历法,比公历晚了13天。
最近在朋友圈子里又开始争论穆斯林可不可以过圣诞节,每年都会来这么一出。事实上过与不过都无所谓,因为你过的那一天也不是所有基督徒都认可的圣诞节,而你所谓的聚餐逛街看电影也根本和基督教无关,更何况,这一天你总要度过,什么都不干也得经过这24小时。
那么为什么穆斯林不太关注冬至相关的节日呢,可能是因为伊斯兰教诞生的阿拉伯半岛纬度较低,冬至里昼夜差异并不太大。在黑龙江省,冬至里白昼只有七个半小时。黑龙江省的纬度和英国、丹麦差不多,而罗马的纬度和辽宁省差不多,所以在欧洲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冬至相关的节日就格外受重视。(尽管看起来南欧地中海地区阳光明媚宛如热带,但其实整个欧洲都比山东省更靠北)
为什么要在200篇文章纪念的时候说这么一件事情呢?事实上在伊斯兰教的讨论中一直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举意,一种是教法,简单地说就是主观动机和客观行为。在法律的历史发展中,这两者的偏向性也是不断交替的,比如一个好人以好心做了坏事,和一个坏人以恶意打法律擦边球,哪个更应该受到惩罚?如果说前者,那么就是唯客观行为,行为符合了法律上明确精准的定义,那就是犯罪;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唯主观动机,证明你主观是恶意的,即使行为没有违法也算违法。
前者到了极端就是教条主义,法律变得死板生硬,但也不至于出太大的错,最多人心冷漠淡薄;后者到了极端才真是可怕,叫做诛心,也就是思想犯。还有的叫腹诽之罪,你嘴上没说心里说了也不行。
可是我怎么知道你心里说了呢?因为我有权力,我说你心里说了,你就是心里说了。
伊斯兰教历史上诸多的教法学家不断地对教法做出阐述和解释,为的就是让教法不断变得语言和概念精确,减少审判者主观的判断,避免诛心和腹诽之罪。
回到我们读一斋的角度上,我们一直倡导的是多看看书,多认识人,多体验世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不知道的,那些边缘的人群,那些隐秘的组织,那些小团体的生活方式与规则,这些都让我们对“人”产生思考。
这世上有人在谋杀,有人在强奸,有人在乱伦,有人在吃人。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坏”?那又是什么让人变坏的呢?《门徒》里面有一句话,吸毒是因为空虚,那么是吸毒更可怕?还是空虚更可怕?同样这世上还有人仗义执言,有人无私捐助,有人路见不平挺身而出,虽知必死亦往之。他们又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好”?那又是什么让人变好的呢?
当然更多的是无趣迷惑的人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匆忙度过了庸庸碌碌的一生。
穆斯林过不过圣诞节?我先问问你圣诞节到底在哪一天?圣诞节到底是要做什么?人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人为什么创造节日?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如果一个人避世隐居再也不见人,他还需要节日吗?
这些问题都比简单的“过不过”更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给大家看一个好玩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是基督教诺斯替教派在唐代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的经文。“三威”指的是基督教的三位一体,里面把圣父耶和华翻译成阿罗诃,把圣子弥赛亚翻译成弥施诃,把圣灵翻译成净风王。
不只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了本土化还出现了“回儒”;基督教在这一点上走的更加大跃进。
无上诸天深敬叹 大地重念普安和
人元真性蒙依止 三才慈父阿罗诃
一切善众至诚礼 一切慧性称赞歌
一切含真尽归仰 蒙圣慈光救离魔
难寻无及正真常 慈父明子净风王
于诸帝中为师帝 于诸世尊为法皇
常居妙明无畔界 光威尽察有界疆
自始无人尝得见 复以色见不可相
惟独绝凝清净德 惟独神威无等力
惟独不转俨然存 众善根本复无极
我今一切念慈恩 叹彼妙乐照此国
弥施诃普尊大圣子 广度苦界救无亿
常活命王慈喜羔 大普耽苦不辞劳
愿舍群生积重罪 善护真性得无繇
圣子端任父右座 其座复超无量高
大师愿彼乞众请 降筏使免火江漂
大师是我等慈父 大师是我等圣主
大师是我等法王 大师能为普救度
大师慧力助诸羸 诸目瞻仰不暂移
复与枯燋降甘露 所有蒙润善根滋
大圣普尊弥施诃 我叹慈父海藏慈
大圣谦及净风性 清凝法耳不思议
附:读一斋文库,第1-200篇。
1,《以真主之名开始》
2,《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强弱易势成因探究》
3,《麦侠列传》
4,《圣名之城:澳门》
5,《教你学做清真西餐:清真披萨pizza》
6,《奔跑,以爱的名义---评《天堂的孩子》》
7,《读书识人》
8,《维吾尔族小伙和都塔尔》
9,《有关“回儒”的一点思考》
10,《千里之外的巴扎》
11,《手绘图案》
12,《下巴上的威严》
13,《无法融化的伤疤 ---评《灿烂千阳》》
14,《造物主的形象——从《普罗米修斯》说起》
15,《琵琶的“表哥”弹布尔》
16,《试谈知识份子社区》
17,《什么才是穆斯林优美的言语?---评《大草原上的小清真寺》》
18,《托尔斯泰的梦想:生活在伊斯兰国家》
19,《看展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伊斯兰艺术馆展览》
20,《博洛尼亚的大学精神》
21,《铁的温雅 ---评《知堂书话》》
22,《谁都无法逃避 ---评《求主垂怜》》
23,《紫色:神秘的妖娆》
24,《经济学人——伊斯兰与科学:复兴之路》
25,《可怕与残酷之城:格罗兹尼》
26,《看展去:独立刊物展.上海》
27,《大荔随笔——回回民族昔日的苦难》
28,《画笔上的信仰之花》
29,《大家一起喝咖啡的权利》
30,《以审美之名的狂想曲》
31,《寻找传说中的阿凡提》
32,《信仰的寻找 ---评《草色连云》》
33,《穆罕默德之歌——德国作家、诗人歌德》
34,《看展去:大英博物馆中的伊斯兰文化》
35,《爱与救赎——评《追风筝的人》》
36,《信仰迷失后的悲哀---评《纽约五尖塔》》
37,《唯物主义是瘟疫,已把中华民族学术体系教育体系彻底摧毁》
38,《明教何以成魔教?》
39,《清真寺里的麦兜小猪》
40,《神秘的苏菲,在春晚上旋转》
41,《面对同一个死亡——少数民族的消失》
42,《蛙声中呼唤娃——评《蛙》》
43,《尼罗河的知音——评《爱之篇章》》
44,《影像:印第安人》
45,《用生命守护《玛纳斯》的老人——居素甫·玛玛依》
46,《200年以后的城市建筑在哪里?》
47,《野史中的伊斯兰教》
48,《教书的都干些什么?》
49,《评《政治秩序的起源》》
50,《托马斯之思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1,《现实和传统的双重失落——评《伤不起的女人》》
52,《“正能量”配方——你还信正能量吗?》
53,《野史中的回族人》
54,《半农半X生活——实现你的"X"》
55,《伊斯兰风格的英国皇家行宫》
56,《影像:英国的第一座清真寺》
57,《我的中东,风情万种》
58,《非穆斯林和穆斯林的通婚——评《我的土耳其婚礼》》
59,《老回民禁赌宣传小快板》
60,《财神爷赵公明是回回人么?》
61,《为什么东北回族那么喜欢蓝色?》
62,《彩色摩洛哥》
63,《听说过女性专用出租车吗?》
64,《评《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65,《影像:看着人类的动物们》
66,《海娜花 - 古老的装饰艺术》
67,《相声泰斗马三立的遗嘱,超感人!》
68,《在这个不太靠谱的时代里做点什么》
69,《告诉你坚持意味着什么》
70,《揭秘中国最北清真寺的不毁传奇》
71,《“众人皆醉,唯吾独醒“斋月里说说酒的事》
72,《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是哪个?不是牛津、不是哈佛,你能猜到吗?》
73,《王洛宾与马步芳——介绍北京撒拉花儿餐厅》
74,《中国穆斯林图书馆在哪?从纽约公共图书馆说起。》
75,《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回民?》
76,《书店里的风景》
77,《学在山西》
78,《走进网络中千差万别的回族人》
79,《对日本修宪的另一种考虑——评《道德自负的美国》》
80,《伊斯兰教对医学的影响》
81,《雨中的寒鸦——我的矫情与死亡》
82,《解秘极昼极夜地区穆斯林的封斋难题》
83,《我们该怎样帮助罹难的巴勒斯坦?》
84,《救助威宁回族小姑娘马晶》
85,《在江岸偶遇清真烧麦》
86,《光绪十八年《天方卫真要略》小解》
87,《民国十七年本《省迷录》小解》
88,《毕业后三种必须要读的书》
89,《清代·天方麦加图》
90,《馒头的味道》
91,《环球纪实——布鲁塞尔的穆斯林区域纪实与示威游行》
92,《故乡的月亮比较圆——评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
93,《封斋的外教人》
94,《山中夜行》
95,《《回民组织抗日军》——一本珍贵的战时读本》
96,《红灯下的谎言》
97,《毁灭的战争之神》
98,《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想法》
99,《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
100,《走进登峰造极的伊斯兰装饰艺术,美爆你的双眼》
101,《蒸汽朋克的穆斯林》
102,《马琳:我在英国找信仰》
103,《关心灾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穆斯林》
104,《暑期大放送:逛回坊文化节,展学者风采(有读一斋高调亮相哦)》
105,《漫谈各地回回营》
106,《何谓世界五大法系》
107,《马钰:不知觉的失格——献给处于迷茫的穆斯林青年》
108,《谁是唯一参加第一世界大战赴欧洲作战的中国军人》
109,《看展去:读一斋带你去看上海书展》
110,《对种族屠杀历史的反思---评《为什么不杀光:种族大屠杀的反思》》
111,《告诉你什么是惊艳!极具风格的土耳其插画!》
112,《作为“打老虎”喻体的《绣春刀》》
113,《环球纪实——斋月在大马》
114,《从李阳皈依佛门说起》
115,《伊斯兰元素在元青花瓷器上的体现》
116,《维吾尔妈妈和她的汉族儿子》
117,《皖南私塾印象——联想回族的经堂教育》
118,《东方风格的超级英雄邪典电影——《东方三侠》》
119,《读一斋约稿启事——很多有才华的人在遗憾中度过了一生》
120,《中世纪女巫的鉴定方法——愚蠢而残忍着》
121,《为人类天然的不想平等致敬——新纳粹电影推荐》
122,《回族版的梁祝——《马五哥与尕豆妹》》
123,《鞑子城里的遗落民族——撒拉人的生与死》
124,《穆斯林小伙伴带你享受香港自由行,不去玩也来看看嘛》
125,《希望你以后永远不要恐惧——我们做电台情感咨询节目主持人的排练》
126,《朱潇潇:循着祖先的足迹前行》
127,《月光下的传说——文章估计比月饼好吃》
128,《玻璃器界无可争议的霸主:古代伊斯兰玻璃器欣赏》
129,《我那工人阶级的审美》
130,《让我们敞开了放调料,别那么矫情——口味重的欢歌》
131,《爱尔兰独立的残酷与血腥——要自由,你得去抢》
132,《妻子的白丝巾》
133,《盘点世界十大超级摩天大楼,迪拜塔竟然不是第一》
134,《从一幅"杜阿"经字图看古代阿訇的知识结构》
135,《轰动天下的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
136,《穆斯林的礼赞——谢赫扎伊德清真寺》
137,《一个关于穆斯林的戏谑笑话》
138,《弗利尔博物馆——印度的伊斯兰化艺术》
139,《阿訇做客“酒壶”家》
140,《我与穆斯林暖男》
141,《王某人的疯狂小地铁》
142,《沙叶新——我的回族文化基因》
143,《刘柠:漫话东瀛书业和书店文化》
144,《我们的事业——做了点还不错的玩意,给大家看看》
145,《黑色的戒指》
146,《分享一首歌词有意思的歌——苏阳乐队的《贤良》》
147,《《读一斋》我们想说的话》
148,《暖心的故事送上门》
149,《一朵盛开在西海固文学净土上的“马兰花”》
150,《林丰民——欧洲妖魔化的伊斯兰形象》
151,《塔里克•拉马丹——陷入危机的当代伊斯兰的良知》
152,《回族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53,《宁静致远——我的信仰小日子》
154,《孙谦——国际华文诗歌奖获得感言》
155,《西宁——信仰的城》
156,《见证上海:一斋与怡静端庄婚礼纪实》
157,《TED:去除自我,找到慈悯《伊斯兰印象》》
158,《我的爱情独角戏》
159,《清水里的刀子》
160,《伊斯兰世界占星学古抄本,精彩程度不解释》
161,《走进夕阳下的林中》
162,《穆斯林与万圣节》
163,《一分钟揭秘穆斯林为何不吃猪肉》
164,《伊斯兰本土化的坦途与绝境》
165,《读一斋的第一个百篇文库》
166,《中国字号哪家强?京城回回鹤年堂》
167,《外界对伊斯兰的十大误解》
168,《青蛙王子航海梦游记》
169,《宋克晨——我的伊斯兰情结》
170,《陌生的阿富汗》
171,《云南东莲花回族村落中的乡绅文化的兴衰》
172,《异国产马图卷》
173,《丹麦式的幽默,漫画可以如此哲学》
174,《回族笑星马占云的快板人生》
175,《钱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176,《每一个穆斯林听了都会潸然泪下的歌》
177,《身份真的只有一种吗?》
178,《奔土——回族人不畏死的情怀》
179,《伊斯兰对爱的阐释——怎么样的家庭生活带来安宁?》
180,《故乡的牛肉面》
181,《《法拉的自然百科全书》》
182,《清真寺参观记》
183,《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184,《新版鲁提辖“大战”郑大官人》
185,《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及其与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之比较》
186,《学者之间的分歧引发的思考(一)》
187,《学者之间的分歧引发的思考(二)》
188,《诗人:马哈茂德•达维什》
189,《伊斯兰是可以用来戒毒的》
190,《哈菲兹——对她的炽热的爱情》
191,《究竟该不该用“炎黄子孙”这个词?》
192,《工作的存在与本质——如同看着美食栏目吃泡面》
193,《吃货的终极福利,盘点中国清真老字号50家》
194,《日本军国主义的黑色“樱花”》
195,《伊斯兰教礼拜动作3D动画演示》
196,《回族对日本的信仰影响》
197,《精英效应》
198,《苏阳的宁夏川》
199,《穆斯林媒体该怎样做好新闻》
200,《请尽量转发,救助撒拉族好姑娘马卫莉》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读一斋义卖。
穆斯林的圣诞节
——纪念冬至里读一斋的第200篇文章
冬至,黑夜在今日最漫长,然而今日之后,光明就会来到。
三天后的12月25日是古波斯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这一天又是罗马历法中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古罗马人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公元四世纪的时候,罗马开始接受基督教作为国教,并且把原本的罗马宗教与基督教相融合,冬至节也就成了圣诞节。
在此之前,每年的1月6日主显节是纪念耶稣出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后来有了圣诞节,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亚美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他们的圣诞节依然是1月6号,而耶路撒冷亚美尼亚教会坚持使用儒略历(我们使用的公历叫格列高利历),所以他们的圣诞节是1月19日。东正教会的圣诞节是在1月7日,因为他们用的是尤里安历法,比公历晚了13天。
最近在朋友圈子里又开始争论穆斯林可不可以过圣诞节,每年都会来这么一出。事实上过与不过都无所谓,因为你过的那一天也不是所有基督徒都认可的圣诞节,而你所谓的聚餐逛街看电影也根本和基督教无关,更何况,这一天你总要度过,什么都不干也得经过这24小时。
那么为什么穆斯林不太关注冬至相关的节日呢,可能是因为伊斯兰教诞生的阿拉伯半岛纬度较低,冬至里昼夜差异并不太大。在黑龙江省,冬至里白昼只有七个半小时。黑龙江省的纬度和英国、丹麦差不多,而罗马的纬度和辽宁省差不多,所以在欧洲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冬至相关的节日就格外受重视。(尽管看起来南欧地中海地区阳光明媚宛如热带,但其实整个欧洲都比山东省更靠北)
为什么要在200篇文章纪念的时候说这么一件事情呢?事实上在伊斯兰教的讨论中一直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举意,一种是教法,简单地说就是主观动机和客观行为。在法律的历史发展中,这两者的偏向性也是不断交替的,比如一个好人以好心做了坏事,和一个坏人以恶意打法律擦边球,哪个更应该受到惩罚?如果说前者,那么就是唯客观行为,行为符合了法律上明确精准的定义,那就是犯罪;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唯主观动机,证明你主观是恶意的,即使行为没有违法也算违法。
前者到了极端就是教条主义,法律变得死板生硬,但也不至于出太大的错,最多人心冷漠淡薄;后者到了极端才真是可怕,叫做诛心,也就是思想犯。还有的叫腹诽之罪,你嘴上没说心里说了也不行。
可是我怎么知道你心里说了呢?因为我有权力,我说你心里说了,你就是心里说了。
伊斯兰教历史上诸多的教法学家不断地对教法做出阐述和解释,为的就是让教法不断变得语言和概念精确,减少审判者主观的判断,避免诛心和腹诽之罪。
回到我们读一斋的角度上,我们一直倡导的是多看看书,多认识人,多体验世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不知道的,那些边缘的人群,那些隐秘的组织,那些小团体的生活方式与规则,这些都让我们对“人”产生思考。
这世上有人在谋杀,有人在强奸,有人在乱伦,有人在吃人。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坏”?那又是什么让人变坏的呢?《门徒》里面有一句话,吸毒是因为空虚,那么是吸毒更可怕?还是空虚更可怕?同样这世上还有人仗义执言,有人无私捐助,有人路见不平挺身而出,虽知必死亦往之。他们又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好”?那又是什么让人变好的呢?
当然更多的是无趣迷惑的人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匆忙度过了庸庸碌碌的一生。
穆斯林过不过圣诞节?我先问问你圣诞节到底在哪一天?圣诞节到底是要做什么?人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人为什么创造节日?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如果一个人避世隐居再也不见人,他还需要节日吗?
这些问题都比简单的“过不过”更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给大家看一个好玩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是基督教诺斯替教派在唐代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的经文。“三威”指的是基督教的三位一体,里面把圣父耶和华翻译成阿罗诃,把圣子弥赛亚翻译成弥施诃,把圣灵翻译成净风王。
不只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了本土化还出现了“回儒”;基督教在这一点上走的更加大跃进。
无上诸天深敬叹 大地重念普安和
人元真性蒙依止 三才慈父阿罗诃
一切善众至诚礼 一切慧性称赞歌
一切含真尽归仰 蒙圣慈光救离魔
难寻无及正真常 慈父明子净风王
于诸帝中为师帝 于诸世尊为法皇
常居妙明无畔界 光威尽察有界疆
自始无人尝得见 复以色见不可相
惟独绝凝清净德 惟独神威无等力
惟独不转俨然存 众善根本复无极
我今一切念慈恩 叹彼妙乐照此国
弥施诃普尊大圣子 广度苦界救无亿
常活命王慈喜羔 大普耽苦不辞劳
愿舍群生积重罪 善护真性得无繇
圣子端任父右座 其座复超无量高
大师愿彼乞众请 降筏使免火江漂
大师是我等慈父 大师是我等圣主
大师是我等法王 大师能为普救度
大师慧力助诸羸 诸目瞻仰不暂移
复与枯燋降甘露 所有蒙润善根滋
大圣普尊弥施诃 我叹慈父海藏慈
大圣谦及净风性 清凝法耳不思议
附:读一斋文库,第1-200篇。
1,《以真主之名开始》
2,《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强弱易势成因探究》
3,《麦侠列传》
4,《圣名之城:澳门》
5,《教你学做清真西餐:清真披萨pizza》
6,《奔跑,以爱的名义---评《天堂的孩子》》
7,《读书识人》
8,《维吾尔族小伙和都塔尔》
9,《有关“回儒”的一点思考》
10,《千里之外的巴扎》
11,《手绘图案》
12,《下巴上的威严》
13,《无法融化的伤疤 ---评《灿烂千阳》》
14,《造物主的形象——从《普罗米修斯》说起》
15,《琵琶的“表哥”弹布尔》
16,《试谈知识份子社区》
17,《什么才是穆斯林优美的言语?---评《大草原上的小清真寺》》
18,《托尔斯泰的梦想:生活在伊斯兰国家》
19,《看展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伊斯兰艺术馆展览》
20,《博洛尼亚的大学精神》
21,《铁的温雅 ---评《知堂书话》》
22,《谁都无法逃避 ---评《求主垂怜》》
23,《紫色:神秘的妖娆》
24,《经济学人——伊斯兰与科学:复兴之路》
25,《可怕与残酷之城:格罗兹尼》
26,《看展去:独立刊物展.上海》
27,《大荔随笔——回回民族昔日的苦难》
28,《画笔上的信仰之花》
29,《大家一起喝咖啡的权利》
30,《以审美之名的狂想曲》
31,《寻找传说中的阿凡提》
32,《信仰的寻找 ---评《草色连云》》
33,《穆罕默德之歌——德国作家、诗人歌德》
34,《看展去:大英博物馆中的伊斯兰文化》
35,《爱与救赎——评《追风筝的人》》
36,《信仰迷失后的悲哀---评《纽约五尖塔》》
37,《唯物主义是瘟疫,已把中华民族学术体系教育体系彻底摧毁》
38,《明教何以成魔教?》
39,《清真寺里的麦兜小猪》
40,《神秘的苏菲,在春晚上旋转》
41,《面对同一个死亡——少数民族的消失》
42,《蛙声中呼唤娃——评《蛙》》
43,《尼罗河的知音——评《爱之篇章》》
44,《影像:印第安人》
45,《用生命守护《玛纳斯》的老人——居素甫·玛玛依》
46,《200年以后的城市建筑在哪里?》
47,《野史中的伊斯兰教》
48,《教书的都干些什么?》
49,《评《政治秩序的起源》》
50,《托马斯之思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1,《现实和传统的双重失落——评《伤不起的女人》》
52,《“正能量”配方——你还信正能量吗?》
53,《野史中的回族人》
54,《半农半X生活——实现你的"X"》
55,《伊斯兰风格的英国皇家行宫》
56,《影像:英国的第一座清真寺》
57,《我的中东,风情万种》
58,《非穆斯林和穆斯林的通婚——评《我的土耳其婚礼》》
59,《老回民禁赌宣传小快板》
60,《财神爷赵公明是回回人么?》
61,《为什么东北回族那么喜欢蓝色?》
62,《彩色摩洛哥》
63,《听说过女性专用出租车吗?》
64,《评《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65,《影像:看着人类的动物们》
66,《海娜花 - 古老的装饰艺术》
67,《相声泰斗马三立的遗嘱,超感人!》
68,《在这个不太靠谱的时代里做点什么》
69,《告诉你坚持意味着什么》
70,《揭秘中国最北清真寺的不毁传奇》
71,《“众人皆醉,唯吾独醒“斋月里说说酒的事》
72,《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是哪个?不是牛津、不是哈佛,你能猜到吗?》
73,《王洛宾与马步芳——介绍北京撒拉花儿餐厅》
74,《中国穆斯林图书馆在哪?从纽约公共图书馆说起。》
75,《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回民?》
76,《书店里的风景》
77,《学在山西》
78,《走进网络中千差万别的回族人》
79,《对日本修宪的另一种考虑——评《道德自负的美国》》
80,《伊斯兰教对医学的影响》
81,《雨中的寒鸦——我的矫情与死亡》
82,《解秘极昼极夜地区穆斯林的封斋难题》
83,《我们该怎样帮助罹难的巴勒斯坦?》
84,《救助威宁回族小姑娘马晶》
85,《在江岸偶遇清真烧麦》
86,《光绪十八年《天方卫真要略》小解》
87,《民国十七年本《省迷录》小解》
88,《毕业后三种必须要读的书》
89,《清代·天方麦加图》
90,《馒头的味道》
91,《环球纪实——布鲁塞尔的穆斯林区域纪实与示威游行》
92,《故乡的月亮比较圆——评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
93,《封斋的外教人》
94,《山中夜行》
95,《《回民组织抗日军》——一本珍贵的战时读本》
96,《红灯下的谎言》
97,《毁灭的战争之神》
98,《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想法》
99,《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
100,《走进登峰造极的伊斯兰装饰艺术,美爆你的双眼》
101,《蒸汽朋克的穆斯林》
102,《马琳:我在英国找信仰》
103,《关心灾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穆斯林》
104,《暑期大放送:逛回坊文化节,展学者风采(有读一斋高调亮相哦)》
105,《漫谈各地回回营》
106,《何谓世界五大法系》
107,《马钰:不知觉的失格——献给处于迷茫的穆斯林青年》
108,《谁是唯一参加第一世界大战赴欧洲作战的中国军人》
109,《看展去:读一斋带你去看上海书展》
110,《对种族屠杀历史的反思---评《为什么不杀光:种族大屠杀的反思》》
111,《告诉你什么是惊艳!极具风格的土耳其插画!》
112,《作为“打老虎”喻体的《绣春刀》》
113,《环球纪实——斋月在大马》
114,《从李阳皈依佛门说起》
115,《伊斯兰元素在元青花瓷器上的体现》
116,《维吾尔妈妈和她的汉族儿子》
117,《皖南私塾印象——联想回族的经堂教育》
118,《东方风格的超级英雄邪典电影——《东方三侠》》
119,《读一斋约稿启事——很多有才华的人在遗憾中度过了一生》
120,《中世纪女巫的鉴定方法——愚蠢而残忍着》
121,《为人类天然的不想平等致敬——新纳粹电影推荐》
122,《回族版的梁祝——《马五哥与尕豆妹》》
123,《鞑子城里的遗落民族——撒拉人的生与死》
124,《穆斯林小伙伴带你享受香港自由行,不去玩也来看看嘛》
125,《希望你以后永远不要恐惧——我们做电台情感咨询节目主持人的排练》
126,《朱潇潇:循着祖先的足迹前行》
127,《月光下的传说——文章估计比月饼好吃》
128,《玻璃器界无可争议的霸主:古代伊斯兰玻璃器欣赏》
129,《我那工人阶级的审美》
130,《让我们敞开了放调料,别那么矫情——口味重的欢歌》
131,《爱尔兰独立的残酷与血腥——要自由,你得去抢》
132,《妻子的白丝巾》
133,《盘点世界十大超级摩天大楼,迪拜塔竟然不是第一》
134,《从一幅"杜阿"经字图看古代阿訇的知识结构》
135,《轰动天下的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
136,《穆斯林的礼赞——谢赫扎伊德清真寺》
137,《一个关于穆斯林的戏谑笑话》
138,《弗利尔博物馆——印度的伊斯兰化艺术》
139,《阿訇做客“酒壶”家》
140,《我与穆斯林暖男》
141,《王某人的疯狂小地铁》
142,《沙叶新——我的回族文化基因》
143,《刘柠:漫话东瀛书业和书店文化》
144,《我们的事业——做了点还不错的玩意,给大家看看》
145,《黑色的戒指》
146,《分享一首歌词有意思的歌——苏阳乐队的《贤良》》
147,《《读一斋》我们想说的话》
148,《暖心的故事送上门》
149,《一朵盛开在西海固文学净土上的“马兰花”》
150,《林丰民——欧洲妖魔化的伊斯兰形象》
151,《塔里克•拉马丹——陷入危机的当代伊斯兰的良知》
152,《回族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53,《宁静致远——我的信仰小日子》
154,《孙谦——国际华文诗歌奖获得感言》
155,《西宁——信仰的城》
156,《见证上海:一斋与怡静端庄婚礼纪实》
157,《TED:去除自我,找到慈悯《伊斯兰印象》》
158,《我的爱情独角戏》
159,《清水里的刀子》
160,《伊斯兰世界占星学古抄本,精彩程度不解释》
161,《走进夕阳下的林中》
162,《穆斯林与万圣节》
163,《一分钟揭秘穆斯林为何不吃猪肉》
164,《伊斯兰本土化的坦途与绝境》
165,《读一斋的第一个百篇文库》
166,《中国字号哪家强?京城回回鹤年堂》
167,《外界对伊斯兰的十大误解》
168,《青蛙王子航海梦游记》
169,《宋克晨——我的伊斯兰情结》
170,《陌生的阿富汗》
171,《云南东莲花回族村落中的乡绅文化的兴衰》
172,《异国产马图卷》
173,《丹麦式的幽默,漫画可以如此哲学》
174,《回族笑星马占云的快板人生》
175,《钱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176,《每一个穆斯林听了都会潸然泪下的歌》
177,《身份真的只有一种吗?》
178,《奔土——回族人不畏死的情怀》
179,《伊斯兰对爱的阐释——怎么样的家庭生活带来安宁?》
180,《故乡的牛肉面》
181,《《法拉的自然百科全书》》
182,《清真寺参观记》
183,《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184,《新版鲁提辖“大战”郑大官人》
185,《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及其与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之比较》
186,《学者之间的分歧引发的思考(一)》
187,《学者之间的分歧引发的思考(二)》
188,《诗人:马哈茂德•达维什》
189,《伊斯兰是可以用来戒毒的》
190,《哈菲兹——对她的炽热的爱情》
191,《究竟该不该用“炎黄子孙”这个词?》
192,《工作的存在与本质——如同看着美食栏目吃泡面》
193,《吃货的终极福利,盘点中国清真老字号50家》
194,《日本军国主义的黑色“樱花”》
195,《伊斯兰教礼拜动作3D动画演示》
196,《回族对日本的信仰影响》
197,《精英效应》
198,《苏阳的宁夏川》
199,《穆斯林媒体该怎样做好新闻》
200,《请尽量转发,救助撒拉族好姑娘马卫莉》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读一斋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