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_《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小海之生活》,请大家多多关注,原标题为:读书《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世界级的作家乔斯坦·贾德。
 
哲学不是包治百病、一吃就灵的“万灵丹”,但如果我们只顾低头赶路,却从来不抬起头,看一眼头顶群星璀璨的天空,和人类历史上最顶尖的智慧结晶,那我们的心灵就会变得黯淡无光。
 
我们需要学一点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多么广阔的,而我们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又是多么有限。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笛卡尔、马克思、弗洛伊德……这些灿若繁星的名字,串起了一个深邃的哲学世界。
 
1)“最聪明的人,是那些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
 
这个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因此苏格拉底才会那么不遭人待见,在一次由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的集体投票下,被多数人认定有罪,最终被处死。但是,认识自己的这个过程又是很必要的,因为这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就像书中那位哲学导师艾伯特告诉苏菲的那样:我们之所以会犯错,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
 
在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弟子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哲学发扬光大,推上了人类哲学史的巅峰。随后,就是漫长的中世纪。下一次哲学界再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到文艺复兴之后了。
 
2)中国哲学家王阳明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和一个朋友到山里去游玩,上山途中,两个人看到路边开着一朵非常美丽的花。他的朋友指着这朵花,对王阳明说:“阳明兄,你经常说心外无物,认为除了我们的思想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但现在你看,这朵花独自长在无人的山间,每天自开自落,这和我们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给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回答,他说:
 
“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它和你的心是同归于寂的,你不知道它长得是什么样子,而当你乍一看到这朵花的时候,它的颜色才变得鲜艳,它的样子才被你感知到。由此可知,这朵花实际上并不在外界,而是在你心中啊。”
 
王阳明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如果没有感知到它,就没有赋予这个事物任何价值或意义,那对你来说,这个事物就相当于并不存在。
 
“我思,我故在。”——笛卡尔
 
因为我在思考,所以在我思考的那一刻,我就是真实存在的!
 
思考是我们活着的唯一证据,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只有学会思考,乐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活在世界上。
 
3)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哲学界经历了一段沉寂,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再次迎来蓬勃兴起的哲学思想高潮。
 
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弗洛伊德,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哲学家。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思想当中会有一些因素,决定我们是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观念,会受到我们内心中某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带着墨镜,墨镜限制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们透过墨镜看到的世界,当然不是真实的世界。假如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有这样一副墨镜的话,那我们通过内心感受到的世界,当然也就不会是真实世界了。
 
康德所讲的道德法则是另一个哲学观点:“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沉思,就越会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那就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要尊重每一个人本身,不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把任何人当成是你的一个手段。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话,那就是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
 
人的存在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我们存在的这个事实,要比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到何处去这些问题本身更加重要。
 
不管我们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一旦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就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必须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我们不能用“人天生都会有一些坏毛病”为借口,把自己的一些陋习归因为“天生如此”;
 
我们更不能用“必须符合父母或亲戚对自己的期望”为借口,草率地与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相亲、结婚、生子,然后度过不幸福的下半生。
 
按照萨特的理论,那样的做法,只不过是在逃避自我,进行自我欺骗。我们要做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真实而自由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哲学的本意,就是让我们学会热爱生活,并用哲学的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就是哲学的真谛:热爱与智慧。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