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博雅纸阁读书会•7•好读书《断裂》

以下文章选自《博雅纸阁 读书会》
 
博采众长,雅量豁然,纸落云烟,书阁无眠。
 
---博雅纸阁·读书会
 

 
理解中国·博雅纸阁读书会
 
本期主题
 
“好读书 读好书”
 
本期读书会在云南大学西门亭子举行,微风徐来,同学们一起分享了《断裂》一书,本次读书会由霍全一主持。
 
书目简介
 
作者深切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作者通过对比“80年代”和“90年代”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断裂”,“城乡二元结构”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单位制到社区制是怎样变化的……跟随作者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简介
 
孙立平,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留校任教于社会学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转型学。其要著作有:《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等等。
 
交流感悟
 
赵萍
 
断裂的社会,即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孙立平着力探讨了导致社会断裂的一系列社会失衡现象以及一个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文章的叙述围绕城乡之间的断裂展开,聚焦社会现象发问回答,衔接紧密,引人入胜。
 
其中对于农民工流动的问题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指出,在西方国家,拥有一定的土地的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的差异不大,甚至有可能高于城市中的普通工人。因而拥有相当土地的人们就不存在非得转移到城市中去的强烈动机。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发生的农村居民向城市移民的过程不同,中国的“民工潮”是在农村社会分化程度很低的背景下发生的,不能仅用“剩余”和“非剩余”的标准来区分,农民的外出并不是直接对“劳动剩余率”这样一种状况的反应,而普遍的贫困化才是关键因素。
 
卢俊宇
 
孙立平教授在该书中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断裂特征。他发现,城乡断裂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断裂带”,农村社会长期被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那些激烈碰撞或暗潮涌动的社会冲突,许多都根植于城乡差异之中。过去发生的许多争议话题,如“返乡书写”、跨城乡恋爱、农民工作家或诗人等,就分布在这条“断裂带”上。在同一个时代的同一块土地上,分布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印记,并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冲突。断裂社会从一开始就危及了这个社会的公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今后的命运。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无法做到全面深刻,但起码可以对身边的普通人保持朴实的看法,并时刻准备去理解对方,这或许可以使我们在理解和判断周遭世界时,不会偏离事实太远。
 
许泉权
 
在本书当中,作者针对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城乡二元割裂造成的对农民工群体的不公平、下岗浪潮中的下岗工人可能出现的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政府各种作为出现市场化和企业化趋势等等问题,在《断裂》问世之后的这么多年里,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反而愈演愈烈,由原来的社会断裂,逐渐出现阶层固化的趋势。《断裂》里的种种警示,应该成为我们政府和社会各界改革参考的指南。
 
  徐兆庞
 
十多年前,人们谈的是“断裂”,各阶层之间开始出现区隔和断裂的趋势;而现在,我们谈的则是“阶层固化”。从“断裂”到“固化”,现实演进的这种态势,实在让人遗憾。
 
阶层固化就容易出问题,在问题出现之时,专家学者就应该警惕,谋求解决之道。我们其余人看着专业的文本和见解,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也可以得窥我国的现状和前路。断裂在我看来,虽然不公,但是也是不可避免,毫无益处的,每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都有一些问题,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问题无疑是让每个政府都头疼的问题,我们在看待我们发展的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特有的解决之道,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白花鑫
 
读完《断裂》这本书,然后放眼当下,我发现《断裂》中提出的诸多问题,还是有一些改进和完善的亮点的。比如政府行为的经济化和企业化,现今随着收费部门的收支两条线、政企进一步分开的诸多改革,已经有一定程度上的好转。而城乡二元体制尽管仍然存在,但从户籍制度的部分放开、新农合医疗保险的推广、农业税的取消,以及农民开始领到养老金(尽管仍然很微薄)等态势上来看,政府这十多年来,还是在尽可能地扭转这种不平等状态。
 
总结
 
《断裂》一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90年代以来,一个与80年代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的社会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开始逐步定型化。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明确我们社会的历史方位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期编辑|肖春颖 
 
本期摄影|卢俊宇
 
本期内容|霍全一
 
本期审核|赵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