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拥有长期抵抗寂寞的能力
以下文章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周刊君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今天,周刊君要跟各位讨论的话题是“读书”,别嫌弃,这不是一个老掉牙的谆谆教诲,我提供给你的是两个十分珍贵的阅读体验:一个是享受寂寞,另外一个是发现美。
学会读书,这会让你的生活从此富足而美好。
明天上班,别忘了调闹钟。周刊君在北京问安。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文/梁晓声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
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它们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那都是需要一种人性的大能力的。
我的父亲虽然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但在“文革”中,也遭到了流放式的对待。仅仅因为他这个十四岁闯关东的人,在哈尔滨学会了几句日语和俄语,便被怀疑是日俄双料潜伏特务。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被发配到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他一人开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隔两三个月有车进入深山给他送一次粮食和盐,并拉走菜。
他靠什么排遣寂寞呢?
近五十岁的男人了,我的父亲,他学起了织毛衣。没有第二个人,没有电,连猫狗也没有,更没有任何可读物。有,对于他也是白有,因为他几乎是文盲。他劈竹子自己磨制了几根织针。七八年里,将他带上山的新的旧的劳保手套一双双拆绕成线团,为我们几个他的儿女织袜子,织线背心。
这一种从前的女人才有的技能,他一直保持到逝世那一年。织,成了他的习惯。那一年,他七十七岁。
劳动者为了不使自己的心灵变成容易生锈的铁或铜,也只有被逼出了那么一种能力。
而知识者,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我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
她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但我心中暗想,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
幸亏他是大知识分子,故有值得一再回忆之事,故有值得一再梳理之思想。若换了我的父亲,仅仅靠拆了劳保手套织东西,肯定是要在漫长的寂寞伤害之下疯了的吧?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信不信,随你……
(本文选自:蓝橡树)
既然读书可以抵抗寂寞,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开启美妙的阅读之旅呢?不妨听听和菜头先生的建议。
为了美,我愿意读书
文/和菜头
在我看来,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只要开始阅读和思考,那么都是好的。有一条社会新闻里说,某位15岁的女孩,准备用15年时间提升自己,认真念书,学习韩文,努力工作,攒钱到韩国做整容手术,然后争取在30岁之前嫁给她崇拜的某位韩国明星。嫁给自己喜欢的明星固然是个很荒谬的出发点,但是一个人可能因此真的去提升自己,而等到了那一天,也许她会发现其实嫁给偶像并不重要,因为她的人生已经变得很辽阔,可以看到比嫁人更远大的风景,有其它更有价值的事情值得追求。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开始前进,也要比永不上路好。
回到书目上来,无论是读《月亮和六便士》还是《呼兰河》,这都是一个好的出发点。问题在于,我们不应该停下脚步,而是要向前继续迈进。为什么你愿意读书,为什么你读了之后还愿意在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告诉我?在我的理解,这是为了美。阅读是为了感受美,告诉我是为了分享美。
所以,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希望你能持续提升自己的审美。在阅读上,稍微离开一点古典文学,脱离那些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找那些不再用笔触描摹故事,而是转向心灵、意识和情感的作家,那些试图表达极为复杂人类情感和体验的作家。我建议从伍尔芙开始,如果读不下去,可以换杜拉斯那本文艺青年必读书《情人》。
依然有困难的话,那就去看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或者是聚斯金德的《香水谋杀》。如果你碰巧很喜欢《香水谋杀》,那么你可以接着读作者的另外一部小说《鸽子》,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鸽子》会写成这样,和《香水谋杀》差别那么大?
这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总会在某个点上,你会突然抓住某种感受,它可以伴随你一口气读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次,你不再每分每秒试图整理故事,而是安静地抓住作者的情感洪流,跟着主人公的想法在那洪流里随波逐浪,理解看小说未必是在看故事,还有别的东西可以追随和感受。
如果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顺流而下得很欢乐,那么你就可以跃入更为汹涌的激流,试着骑上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那头疯牛,看是否会被甩下来,或者你能跟着它跳荡起伏。如果这头疯牛都没有问题,你就可以去看亨利.米勒的的书了---太多人在太早就直接去读米勒,结果饱受挫败。
你未必是按照我建议的这个顺序去做,但你应该认同一件事:我们说阅读是一种享受,这里的享受说的其实是挑战。不要总是去读你觉得舒服的书,比如说喜欢言情小说,结果就是把琼瑶到匪我思存的书都读一遍;喜欢科幻,结果就是把阿西莫夫到刘慈欣的书都读一遍。而是每次都要挑战一下自己,找一些你不是那么喜欢,不容易接受的书来试试。雕爷说要打开味蕾,我说要打开脑洞,你总得每次往前走一点。
我建议你这么去阅读,目的并非只是阅读本身。而是说,你从只能阅读章回小说开始,到可以阅读《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一直到《黑色的春天》、《万有引力之虹》、《百年孤独》,你能体会到如何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你的眼界是如何一点点打开的,明白所谓欣赏究竟是欣赏什么。
拥有了这种体验,那么你可以外推到戏剧、美术、音乐等等领域。当你毫无障碍地承认左小祖咒真是个歌手,赵丽华真是个诗人,安迪沃霍真是个画家的时候,这个世界对于你而言,将会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名誉、金钱、美貌都可以被剥夺,但是对美的感悟和欣赏没有人能够剥夺。它只可能被你自己所封闭,以至于对着整个广袤的世界一无所知。(本文节选自:槽边往事)
认识周刊君的小伙伴
有意思(youyisi_cn)
生活很无聊,不能总“吃草”!我们旨在分享有趣、有爱、有料、有用的新鲜"干货"!一句话,让每天过得有意思!
戳 阅读原文,进入 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有福利)
周刊君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今天,周刊君要跟各位讨论的话题是“读书”,别嫌弃,这不是一个老掉牙的谆谆教诲,我提供给你的是两个十分珍贵的阅读体验:一个是享受寂寞,另外一个是发现美。
学会读书,这会让你的生活从此富足而美好。
明天上班,别忘了调闹钟。周刊君在北京问安。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文/梁晓声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
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它们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那都是需要一种人性的大能力的。
我的父亲虽然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但在“文革”中,也遭到了流放式的对待。仅仅因为他这个十四岁闯关东的人,在哈尔滨学会了几句日语和俄语,便被怀疑是日俄双料潜伏特务。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被发配到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他一人开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隔两三个月有车进入深山给他送一次粮食和盐,并拉走菜。
他靠什么排遣寂寞呢?
近五十岁的男人了,我的父亲,他学起了织毛衣。没有第二个人,没有电,连猫狗也没有,更没有任何可读物。有,对于他也是白有,因为他几乎是文盲。他劈竹子自己磨制了几根织针。七八年里,将他带上山的新的旧的劳保手套一双双拆绕成线团,为我们几个他的儿女织袜子,织线背心。
这一种从前的女人才有的技能,他一直保持到逝世那一年。织,成了他的习惯。那一年,他七十七岁。
劳动者为了不使自己的心灵变成容易生锈的铁或铜,也只有被逼出了那么一种能力。
而知识者,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我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
她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但我心中暗想,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
幸亏他是大知识分子,故有值得一再回忆之事,故有值得一再梳理之思想。若换了我的父亲,仅仅靠拆了劳保手套织东西,肯定是要在漫长的寂寞伤害之下疯了的吧?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信不信,随你……
(本文选自:蓝橡树)
既然读书可以抵抗寂寞,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开启美妙的阅读之旅呢?不妨听听和菜头先生的建议。
为了美,我愿意读书
文/和菜头
在我看来,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只要开始阅读和思考,那么都是好的。有一条社会新闻里说,某位15岁的女孩,准备用15年时间提升自己,认真念书,学习韩文,努力工作,攒钱到韩国做整容手术,然后争取在30岁之前嫁给她崇拜的某位韩国明星。嫁给自己喜欢的明星固然是个很荒谬的出发点,但是一个人可能因此真的去提升自己,而等到了那一天,也许她会发现其实嫁给偶像并不重要,因为她的人生已经变得很辽阔,可以看到比嫁人更远大的风景,有其它更有价值的事情值得追求。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开始前进,也要比永不上路好。
回到书目上来,无论是读《月亮和六便士》还是《呼兰河》,这都是一个好的出发点。问题在于,我们不应该停下脚步,而是要向前继续迈进。为什么你愿意读书,为什么你读了之后还愿意在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告诉我?在我的理解,这是为了美。阅读是为了感受美,告诉我是为了分享美。
所以,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希望你能持续提升自己的审美。在阅读上,稍微离开一点古典文学,脱离那些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找那些不再用笔触描摹故事,而是转向心灵、意识和情感的作家,那些试图表达极为复杂人类情感和体验的作家。我建议从伍尔芙开始,如果读不下去,可以换杜拉斯那本文艺青年必读书《情人》。
依然有困难的话,那就去看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或者是聚斯金德的《香水谋杀》。如果你碰巧很喜欢《香水谋杀》,那么你可以接着读作者的另外一部小说《鸽子》,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鸽子》会写成这样,和《香水谋杀》差别那么大?
这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总会在某个点上,你会突然抓住某种感受,它可以伴随你一口气读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次,你不再每分每秒试图整理故事,而是安静地抓住作者的情感洪流,跟着主人公的想法在那洪流里随波逐浪,理解看小说未必是在看故事,还有别的东西可以追随和感受。
如果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顺流而下得很欢乐,那么你就可以跃入更为汹涌的激流,试着骑上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那头疯牛,看是否会被甩下来,或者你能跟着它跳荡起伏。如果这头疯牛都没有问题,你就可以去看亨利.米勒的的书了---太多人在太早就直接去读米勒,结果饱受挫败。
你未必是按照我建议的这个顺序去做,但你应该认同一件事:我们说阅读是一种享受,这里的享受说的其实是挑战。不要总是去读你觉得舒服的书,比如说喜欢言情小说,结果就是把琼瑶到匪我思存的书都读一遍;喜欢科幻,结果就是把阿西莫夫到刘慈欣的书都读一遍。而是每次都要挑战一下自己,找一些你不是那么喜欢,不容易接受的书来试试。雕爷说要打开味蕾,我说要打开脑洞,你总得每次往前走一点。
我建议你这么去阅读,目的并非只是阅读本身。而是说,你从只能阅读章回小说开始,到可以阅读《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一直到《黑色的春天》、《万有引力之虹》、《百年孤独》,你能体会到如何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你的眼界是如何一点点打开的,明白所谓欣赏究竟是欣赏什么。
拥有了这种体验,那么你可以外推到戏剧、美术、音乐等等领域。当你毫无障碍地承认左小祖咒真是个歌手,赵丽华真是个诗人,安迪沃霍真是个画家的时候,这个世界对于你而言,将会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名誉、金钱、美貌都可以被剥夺,但是对美的感悟和欣赏没有人能够剥夺。它只可能被你自己所封闭,以至于对着整个广袤的世界一无所知。(本文节选自:槽边往事)
认识周刊君的小伙伴
有意思(youyisi_cn)
生活很无聊,不能总“吃草”!我们旨在分享有趣、有爱、有料、有用的新鲜"干货"!一句话,让每天过得有意思!
戳 阅读原文,进入 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