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读书丨国文课:来看《愚公移山》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下文章选自《经济之声财经夜读》
年轻人的国文课2
来自经济之声财经夜读
00:00
08:58
本期读书:《年轻人的国文课》
嘉宾:张一南 主持:肖蕾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南唐》
上学的时候有多少人在语文课本上看到“熟读并背诵全文”就紧张不已,但那些当时不情不愿被填进脑子里的古文古诗却在日后的成长中,内化成我们的文学底蕴、文化底色。
这个系列的“陪你读书”,我们就给大家推荐一本解读中国传统经典的书——《年轻人的国文课》,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文学博士张一南。
她的这门课在北大很受学生欢迎,教室经常爆满,学生甚至需要站在过道听课,《年轻人的国文课》这本书就由她的课程讲义打磨而来。
第二课:《愚公移山》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段话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愚公移山》里的经典语句。
而说到愚公移山,绝对可以荣登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代神话故事top3。
而且一提到这个故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但张一南老师的书里说:这样的打开方式是不对的。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列子”,就是列御寇,庄子提过他,把他描述成一个餐风饮露的神仙。
所以《列子》就是列御寇写的?是餐风饮露的神仙写的?
当然不是,有没有列御寇这个人还两说呢,这本书应该是假托列御寇的名儿写的。
书虽然不是《庄子》里的列御寇写的,但是这书跟《庄子》是有关的。应该是《庄子》的粉丝写的。
魏晋时代《庄子》的地位很高,那些名士都喜欢读《庄子》。《列子》其实是《庄子》的升级版,是极端化了的《庄子》,更肆无忌惮地强调自由、强调个人,藐视世俗的规则。
《列子》里有一个故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
有个山里的老头,嫌太行王屋两座山碍事,但是又懒得搬家,就想把这山搬走。然后就带着儿子孙子一块儿搬。一年只能搬一趟,一次只能挪一点。
这时候,男二号智叟出来了。在《列子》的套路里,第二个出场的聪明人一般最后都会被嘲笑。
然后智叟说,就凭你活这两天,哪搬得完呐。
愚公说,我死了有我儿子替我搬,儿子死了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然后智叟就没话说了。
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愚公他们家把山搬完了么?没有!是山神出来了。
山神说你一天搬一点,烦不烦呢?我一下给你搬走得了。然后就一下给他搬走了。
山是愚公搬走的吗?不是,是山神搬走的。愚公费那么大劲一点一点挖,人家山神一下就给搬走了。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你很费劲才能做到的事,人家大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就好像有的人天生胳膊抬不起来,他跑过来问你,怎么才能把胳膊抬起来,你肯定迷惑不解:“就这样就抬起来了啊。”
因为这个事对你来说轻而易举,所以你也给他讲不出什么道理。
同样的,你去问一个学霸,怎么才能把数学学好,他也是这个感觉。
第二个道理,你只有自己很勤奋地工作,才能打动大神来帮你。
他被你感动了也好,嫌你烦了也好,总之先得有你在那儿不懈地努力,他才会来帮你。
虽然你的不懈努力比起人家的举手之劳来,只是一点微小的工作,但是你不能说,早知道你做起来这么容易,我之前就不努力了。你不努力他是不会来帮你的。
毛泽东有一篇文章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今天能知道《列子》里这么一个犄角旮旯的段子,多半是毛泽东这篇文章给推上来的。
我们回头看看,其实毛泽东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是正确的。
他没有说愚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他是说我们要感动一个神,这个神就是人民群众。
人家毛泽东说的就是愚公通过努力工作,然后感动了神,然后事情是神办成的,不是愚公办成的。愚公要做的就是“感动”。
这两个道理合起来,其实列子是想讲一个“顿悟”的问题。
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渐悟”,就是你慢慢学习,渐渐领悟;一种是“顿悟”,就是你一下子突然悟出来:原来是这么回事!
要论学习效率,“渐悟”是没法跟“顿悟”比的。我们真要明白一件事,基本都是靠顿悟,靠渐悟是没希望的。
但是顿悟是要以大量的积累为基础的。你整天努力学习,并不是你学一点就接近真理一点,而是为顿悟做准备。
没有最后那一下顿悟,你可能学一辈子也是在真理外面打转。但是如果你不学习,一辈子也别指望能顿悟。道理就是这样的。
本期读书
《年轻人的国文课》
主讲
张一南,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文学博士
编辑
肖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编辑
年轻人的国文课2
来自经济之声财经夜读
00:00
08:58
本期读书:《年轻人的国文课》
嘉宾:张一南 主持:肖蕾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南唐》
上学的时候有多少人在语文课本上看到“熟读并背诵全文”就紧张不已,但那些当时不情不愿被填进脑子里的古文古诗却在日后的成长中,内化成我们的文学底蕴、文化底色。
这个系列的“陪你读书”,我们就给大家推荐一本解读中国传统经典的书——《年轻人的国文课》,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文学博士张一南。
她的这门课在北大很受学生欢迎,教室经常爆满,学生甚至需要站在过道听课,《年轻人的国文课》这本书就由她的课程讲义打磨而来。
第二课:《愚公移山》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段话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愚公移山》里的经典语句。
而说到愚公移山,绝对可以荣登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代神话故事top3。
而且一提到这个故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但张一南老师的书里说:这样的打开方式是不对的。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列子”,就是列御寇,庄子提过他,把他描述成一个餐风饮露的神仙。
所以《列子》就是列御寇写的?是餐风饮露的神仙写的?
当然不是,有没有列御寇这个人还两说呢,这本书应该是假托列御寇的名儿写的。
书虽然不是《庄子》里的列御寇写的,但是这书跟《庄子》是有关的。应该是《庄子》的粉丝写的。
魏晋时代《庄子》的地位很高,那些名士都喜欢读《庄子》。《列子》其实是《庄子》的升级版,是极端化了的《庄子》,更肆无忌惮地强调自由、强调个人,藐视世俗的规则。
《列子》里有一个故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
有个山里的老头,嫌太行王屋两座山碍事,但是又懒得搬家,就想把这山搬走。然后就带着儿子孙子一块儿搬。一年只能搬一趟,一次只能挪一点。
这时候,男二号智叟出来了。在《列子》的套路里,第二个出场的聪明人一般最后都会被嘲笑。
然后智叟说,就凭你活这两天,哪搬得完呐。
愚公说,我死了有我儿子替我搬,儿子死了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然后智叟就没话说了。
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愚公他们家把山搬完了么?没有!是山神出来了。
山神说你一天搬一点,烦不烦呢?我一下给你搬走得了。然后就一下给他搬走了。
山是愚公搬走的吗?不是,是山神搬走的。愚公费那么大劲一点一点挖,人家山神一下就给搬走了。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你很费劲才能做到的事,人家大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就好像有的人天生胳膊抬不起来,他跑过来问你,怎么才能把胳膊抬起来,你肯定迷惑不解:“就这样就抬起来了啊。”
因为这个事对你来说轻而易举,所以你也给他讲不出什么道理。
同样的,你去问一个学霸,怎么才能把数学学好,他也是这个感觉。
第二个道理,你只有自己很勤奋地工作,才能打动大神来帮你。
他被你感动了也好,嫌你烦了也好,总之先得有你在那儿不懈地努力,他才会来帮你。
虽然你的不懈努力比起人家的举手之劳来,只是一点微小的工作,但是你不能说,早知道你做起来这么容易,我之前就不努力了。你不努力他是不会来帮你的。
毛泽东有一篇文章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今天能知道《列子》里这么一个犄角旮旯的段子,多半是毛泽东这篇文章给推上来的。
我们回头看看,其实毛泽东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是正确的。
他没有说愚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他是说我们要感动一个神,这个神就是人民群众。
人家毛泽东说的就是愚公通过努力工作,然后感动了神,然后事情是神办成的,不是愚公办成的。愚公要做的就是“感动”。
这两个道理合起来,其实列子是想讲一个“顿悟”的问题。
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渐悟”,就是你慢慢学习,渐渐领悟;一种是“顿悟”,就是你一下子突然悟出来:原来是这么回事!
要论学习效率,“渐悟”是没法跟“顿悟”比的。我们真要明白一件事,基本都是靠顿悟,靠渐悟是没希望的。
但是顿悟是要以大量的积累为基础的。你整天努力学习,并不是你学一点就接近真理一点,而是为顿悟做准备。
没有最后那一下顿悟,你可能学一辈子也是在真理外面打转。但是如果你不学习,一辈子也别指望能顿悟。道理就是这样的。
本期读书
《年轻人的国文课》
主讲
张一南,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文学博士
编辑
肖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