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培养自律的孩子

以下文章选自《陈忻儿童心理》
 
最近在听flourish,好像中文翻译成:持续的幸福。作者是马丁.塞利格曼。
 
里面有一章,讲到Duckworth(就是写Grit的作者)从前做的一个研究,self-discipline(自律)比智商更能预测学业成绩。 
 
我以前写过Raising a Self-Discipline Child的读书笔记(《养育自律的孩子》,昨天有朋友说,中文版本叫做《让孩子学会自律自信自强》,这个题目,应该向作者道个歉,哈哈哈哈哈。。。。) 
 
我贴一下我从前的读书笔记。(肯定有人说英语看不懂,我在括号里大致翻译了)
 
Raising a Self-disciplined Child, 
 
作者:Robert Brooks & Sam Goldstein
 
我结合俱乐部的妈妈们一些问题和讨论,摘了一些要点。
 
看到哪想到哪就写到哪,没有一章一章详细写。
 
第2章:
 
Discipline is a teaching process.
 
Discipline在中文里被翻译成“管教”,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适,我在这里还是写英语单词好了。Discipline,要管要教。所以discipline最好不要跟侮辱,威胁挂钩。
 
把discipline看成是教育的过程,而不是动不动就time out。书上说,一种办法如果你一直在用而没有效果,比如time out,或者spanking,那么,父母要改变做法。而不是一直坚持这种办法,期待孩子突然转变。
 
(插播一句,很多父母在苦恼,为什么我坚持这么做,孩子就是不改?那你要想想,是不是你自己要改变?)
 
在教育的时候,要反省一下,自己在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一个message。有时候你对孩子吼叫,惩罚,常常掩盖了你真正想要传递的信息。
 
Effective discipline require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有效的discipline需要积极的关系)
 
(插播一句:我很高兴看到这一节,和我以前讲的,所有的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的理想是一致的。 )
 
父母常常希望学到怎么discipline孩子的手段,恨不得一试就灵。
 
可是,孩子往往愿意听一个他信任的成人给他设立的界限,要求。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关键。
 
但是,要指出一点,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基础上。尊重孩子,有同理心,公道,而不是无为而治,或者生气。 
 
Empathy is a vital part of discipline(同理心是discipline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一点。如果有人搜同理心,我的微博写过很多条和同理心有关的。) 
 
同理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这一点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Primary goal of discipline(discipline的主要目标)
 
Discipline的目的,不是培养顺从的孩子。处于对惩罚害怕的孩子,即使顺从,但是,他们不认可为什么有这样的规矩。这样的孩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更不合作。
 
Discipline的一个目标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律(self-discipline)。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几乎给孩子建立生活各方面的各种规则和行为的后果。随着孩子的成长,一些责任和决定权逐渐转移给孩子自己。
 
(插播一句,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说,他还只是个孩子。然后等孩子大了,父母自己越来越不能容忍,越来越想限制孩子。这样的后果是父母和孩子一样,深深地受挫。) 
 
Focus on prevention, not intervention(重点是预防,而不是改正)
 
这一点,和前面也是一致的。坏的行为要改起来,费了老命了。
 
所以,父母尽量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书里说的是,要做proactive(主动的,有预见)的父母,而不是reactive(疲于奔命)的父母。了解孩子,才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会怎么反应,有时候确实可以避免很多冲突。所以,父母要有备而来,而不是忙着扑火。 
 
(插播一句,我认为,从婴儿时代起,孩子和父母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所以,父母不要经常表达负面的情绪,孩子也会比较合作。)
 
第3章:
 
helping your child take control
 
(帮助孩子取得控制权)
 
父母要逐渐的把control的权利转移给孩子。
 
有些父母控制太多,有的父母无为而治(觉得孩子自己能学会)。大部分父母缺乏对孩子必要的引导。 
 
父母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貌似孩子在主宰自己的生活。其实不然,这样孩子对自我控制产生错觉,等到他们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发现往往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父母还是要教给孩子行为的界限和后果。 
 
不要以为百依百顺,孩子会认为你爱他。到最后,他和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认为父母对他的不作为,其实是不爱他。 
 
还有一些guideline(建议): 逐步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解决问题。用爱的语言。父母之间要一致等等。 
 
文章强调父母要有right mindset。说大白话就是:父母的观念指导了父母的行动。
 
讲一个我印象深的例子。
 
有个小孩子睡觉前经常跑来跑去,爸爸妈妈就去追他,搞得筋疲力尽,还不睡。常常以打屁股结束,孩子哭着入睡。父母认为孩子的行为不好,觉得不听话,不好调教。 
 
作者请孩子来,问他,是不是晚上做噩梦?让他画出来(孩子4岁)。结果真的是因为孩子怕恶梦,千方百计推迟睡觉。 
 
如果父母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去改变自己的观念,事情马上就不一样了。 
 
后来问题解决了,开一个night-light(之前孩子要求过,父母拒绝了,说怕灯光影响孩子入睡),把门开着,睡前加讲一个故事。 
 
所以很多时候,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不要只想着孩子不对。父母要反省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听话”?我们有没有一颗同理心?有没有尝试去理解他们? 
 
作者强调,discipline其实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做出决定(problem-solving, decision-making)。 
 
再讲一个例子。
 
这一家,父母抱怨孩子是一个whiner(经常唧唧歪歪),这个孩子都9岁了,如果父母不满足他的要求,就会一直唧唧歪歪。按照父母的说法,非常固执,所以一般都是父母让步作罢,只为了耳根清静。小到很小的事情,晚餐后孩子吃了两份冰激淋,还想吃第三份。父母开始说不行,架不住孩子一直闹,最后还是让步了。 
 
所有的事情都这样。孩子从中学到什么?he learned that whining pays off。而且还学习了逃避责任,比如,让他把盘子放洗碗机里,他死活不放。 
 
作者说,这是一个极端。 
 
另一个极端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孩子怎么想。 
 
所以,最好是要让孩子有点self-control的感觉。这个self-control并不是父母无原则地让步。 
 
这是作者建议父母做的。父母和孩子谈话,让他明白他行为的问题是孩子自己的问题。父母给他“选择”。如果你还想玩游戏,你可以选10分钟,还是15分钟。但是,不能再来要求无限长。 
 
强调让孩子选择,让他们感到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能够作主。这一点,可以逐步培养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很多育儿书都说了,从小时候做起,让孩子有一点自己的选择。你要穿这件衣服还是那件?你要吃哪一种味道的冰激淋? 
 
Ways to reinforce problem-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skills(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技能) 
 
我们自己需要以身作则。 
 
书里的一个家庭,父亲从小是信奉把孩子打服。小时候有用,越大越没用,家里人的关系一团糟。 
 
在做咨询的时候,孩子对父亲说,你要我们对人友好,尊重你,可是,你从小因为一点小事就打我们。 
 
事实上,是这个爸爸引发了孩子的不满和怒气。而且爸爸还埋怨妈妈不作为。妈妈其实对爸爸的方法也不满,只是无法说服他。 
 
这个例子,是专制型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无法学习解决问题。 
 
从小起,让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包括在discipline的时候,也可以采取选择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过程:(插播一句,这个其实在pet里也有谈到)。
 
先是讨论,同意某一个问题是个问题;
 
大家讨论,提出可能解决方案以及可能的后果;
 
如何执行也需要是双方同意的,如何提醒对方执行;
 
如果发现方案不起作用,有没有其他计划或者重新讨论。
 
第5章:
 
showing your child that he/she is competent 
 
(让孩子知道他/她是有能力的)
 
要让孩子self-discipline(自律),他们应该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表扬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我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早就强调很多次,要发展孩子自主感和能力感,这是基石)。
 
这个和我们以前讲过的两个Mindsets差不多(就是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定势和固定型思维定势, 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不知道的读者可以去找德韦克的书,她的书有几本,都可以看)。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了con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孩子把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归为什么原因。所以说呢,和growth mindset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让孩子逐渐习惯将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上,而不是自己的基因或者运气。
 
怎么表扬孩子,很多书都有一些很具体的建议。这本书里讲了一些,还可以结合其他书。
 
我记得How to talk so the kids will listen(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就有,between parent and child(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里面也有讲到。
 
第6章:
 
teaching your child how to react to mistakes
 
(当孩子出错了以后,该怎么做出反应)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做对比。
 
两个孩子在球赛中漏投了一些球,表现不够好。
 
第一个孩子去找教练,跟教练讨论怎么改进动作。
 
第二个孩子,暗自觉得是不是篮球哪里不对,还有裁判不公平。
 
两家父母的态度也不同。
 
第一个孩子父母说:我知道你现在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是教练/老师会帮助你练习改进。每个人都有玩不好的时候,专业队员有时候也会有困难。
 
第二个孩子父母说:你总是give up,找很多借口。You don’t even try。(总之,父母抱怨孩子不够努力)。
 
所以,不同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造成他们对困难的归因不同。
 
前一种孩子,虽然认识到,有些任务对他们的能力来说,有些难。但是他们不是回避,而是保持乐观,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别人的帮助下,原来有困难的任务逐渐也不再变得困难。
 
第二种孩子把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不能控制。(比方说,篮球不对,裁判不公平,这些都是不可控的因素)
 
抄一下teaching constructive responses to mistakes (父母怎么教孩子面对错误)
 
Discipline is a teaching process that should be free of parental actions that humiliate, cause the child to lose hope, or take away opportunities for the child to become more accountable for his/her own behavior. (简单说,就是,不能羞辱,让孩子失去希望,或者剥夺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
 
Discipline should be used to help children believe that mistakes are experiences from which to learn rather than feel accused or judged. (让孩子知道,错误是从中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批判)
 
When children believe they can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engage in self-defeating behaviors that often elicit punishment from their parents. (当孩子相信,他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他们就减少自我打击的行为,这种自我打击的行为哪来的啊?通常是由父母对他们的惩罚而来)。
 
Parents must recognize that their mindset, including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children’s behavior, will determine whether they respond to their children with understanding and empathy or with anger resentment. (父母必须认清楚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会决定他们对孩子能否理解和能否有同理心)。
 
As parents strive to modify problematic behavior, they must also reinforce and honor their children’s interests and strengths. (父母认为孩子有些行为要改,但是也不要忘记,褒扬他们的兴趣和长处)
 
个人的秉性是天生的(temperaments),比方有的孩子对他人是否能安慰他们持怀疑态度。这些孩子可能从小不太好soothe(抚慰),当他们感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的时候就更容易失望。为了对付这些压力,有的孩子表现出退缩,有的孩子表现出反抗。对父母来说,如果不了解孩子,往往会觉得很挫折,丧失耐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插播一句,我的体会是,孩子小时候,不会自我评价,他对自己的看法是来自于外部的评价。所以父母的语言上要小心,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
 
作者问了父母一个问题:how can you deal with your own disappointment and anger as a parent so that you don’t use forms of discipline that add to your child’s feeling he or she is disappointment and that you don’t care about him or her?(父母自己是怎么面对自己的失望和生气的情绪?(处理好了),你就不会用discipline去加重孩子的失望情绪以及认为父母不关心他们)。
 
这个问题,每个父母都要牢记在心。
 
其实各个作者的书,宗旨都差不多,这一点在positive pushing(by Jim Taylor)里面也强调过了。要评价孩子可以控制的部分,而不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我觉得道理是一致的。
 
Discipline with acceptance. 接纳孩子,爱孩子,但是,不等于接受孩子做任何事情没有界限。对孩子的希望,要现实。和孩子一起设定合适的目标。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案例。
 
一个6岁女孩子的爹妈去求助。说这个孩子一到店里就闹着要东西。他们尝试多很多办法,比如,事先讲好规矩,但是孩子一到店里还是闹;一要东西马上带她离开,在店里的哭闹是少了, 可是回家没完没了的闹;和她讲好一次只买一个不太贵的东西,可是妈妈的贵和女儿的贵定义不同,又闹得不可开交。而且这个孩子还常说,你们不给我我想要的东西,根本就不爱我,你们想把我送回医院。
 
作者认为孩子爹妈试的办法都不错,不过对这个孩子没有效,说明这个孩子temperament (poor impulse control 秉性如此,抑制冲动的能力差一点)如此。如果爹妈早一点认识到这个孩子的天性,少一点惩罚,孩子的问题可能会少一点。
 
作者建议,去超市这个任务不适合这个孩子。尽管很多同龄的孩子有相当的自制力,但是,爹妈不能接受孩子这个天性而对她提的要求过高,造成很多冲突和挫折。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认为妈妈要把她还回医院。
 
作者建议循序渐进,从小的超市,买一两样东西开始。给孩子选择的时候,不要开放式,而是两样选一样。
 
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改变了,他们不再认为这是个自我中心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孩子,而是一个天生气质不容易适应的孩子,她需要帮助。父母的观点影响他们的行为,他们对孩子的做法自然也耐心很多。
 
(还有3章不写了,摘要就到这里完结吧。)
 
 

相关读后感推荐:

《董宏猷品藏书系:十四岁的森林》读书感想_《董宏猷品藏书系:十四岁的森林》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未来日记:少儿幻想小说(套装共2本)》读书感悟_《未来日记:少儿幻想小说(套装共2本)》读书感悟500字-800字

《爱弥儿》读书有感800字_《爱弥儿》读书有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_《贫穷的本质》读后感300字

《闪耀的功勋》读后感400字_《闪耀的功勋》读后感

《晓玲叮当-好性格成就更好的我》读后感_《晓玲叮当-好性格成就更好的我》读后感500字-800字

感悟 | 蒋礼鸿:读书隅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600字_《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美人鱼和白崖》读后感5篇_《美人鱼和白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