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的战歌》读书笔记 1

以下文章选自《陈忻儿童心理》
 
《虎妈的战歌》我是2011年看的,当时我们俱乐部讨论了很多。其实这本书写得挺有意思的。虽然作者的一些观点,一些做法我不认同,不过她是一个非常好的作者,写得妙趣横生,也有自己的反省在里面。
 
发一下吧。里面有个别地方,当时就写了英语,也懒得再去翻译了。
 
《虎妈的战歌》书摘1
 
虎妈的书出来以后,大家在论坛俱乐部都讨论到审美疲劳啦。我在当地的图书馆登记了一下,要这本书,当时好像还有二三十个人排在我前面。突然图书馆给我email说这本书排到我了,我还挺意外的。
 
第一章,the Chinese mother
 
这一章,就是引起轩然大波的登载wsj上的第一部分,一上来就以一堆极度极端的not allowed list把读者砸晕再说。
 
她还说,中国家长把学业的priority放在sports前面,从不在人前夸孩子,而且要求孩子,必须拿金牌,拿第一 (that medal must be gold)。
 
第二章,Sophia
 
这个孩子是个天使娃,小时候睡整觉,不哭不闹。有需要才会哭。妈妈在工作,她在一边安静地看着。这种天使娃真是可遇不可求啊。然后她就说Sophia非常的智力上的早熟(intellectually precocious)。举的一个例子是,18个月认识字母表。不过她没有说她是怎么教的,或者孩子是怎么学的。
 
作者说Sophia在幼儿园非常出色,尤其是数学。别的孩子在学从1数到10 in the creative American way(美国的玩中学啊,哈哈哈),她在教孩子加法,减法,乘除法,分数和小数。又一次,她也不说她怎么教的,孩子怎么学的。(读者不要强行模仿。)
 
作者说,Sophia 3岁的时候,她会读萨特,做简单的 set theory(不知道怎么翻译), 能写100个中文字。
 
(我觉得啊,教孩子,还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看别人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不要瞎模仿。)
 
这一章最后说,她不希望把孩子养成那种weird asian automatons,从父母那受到太大的压力以至于全国联考考了个第二就自杀。
 
她要把闺女培养的well rounded, to have hobbies and activities。当然不是any activity, like “crafts”, which leads nowhere – or worse, playing the drums, which leads to drugs。好么,同学们做做手工,scraping book,打打毛衣,对作者同学来说,毫无意义。Hobbies当然要有意义(meaningful),要有难度,深度,能够展现精湛技巧 – 舍钢琴其谁啊?
 
第三章 Louisa
 
人品都是守恒的。作者同学的大女儿非常天使,结果二女儿非常难带。
 
Lulu是个 colicky宝宝,不喝配方奶,豆奶,不吃就不吃。后来中国nanny给搞了奇怪的食物,小朋友终于肯赏脸吃了。
 
和小女儿第一次冲突,是3 岁的时候。妈妈觉得可以开始教孩子钢琴了。她把孩子放在琴凳上,让孩子模仿依次单指头弹一个键。妈妈觉得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要求吗?但是lulu拒绝,一定要用手掌smash。妈妈喝止,她却越弹越快越响。然后妈妈要把她拉下琴凳,孩子大哭大叫乱打乱踢。
 
这一段描写很有意思,作者这里没有反省或者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作者从一开始就能够思考,顺着孩子的兴趣或者个性来施教,也许她们之间的很多冲突可以避免?
 
最后,妈妈把孩子关到porch去。(康州的冬天,真的很冷很冷。请勿模仿)。不过呢,再一次证明,威胁法,恐吓法,在育儿的时候,往往得不偿失。最后,是妈妈求着孩子进门。
 
她承认,她低估了孩子;当然,她说孩子也低估她了,这不算什么,战线刚刚才拉开呢。
 
第4章,the Chuas
 
蔡妈的爸爸那一边,祖上做过高干。鸣谢k12俱乐部的leawolf,google出来的这位祖先。我转载一下:
 
-------------------------------转载开始--------------------------------
 
发信人: leawolf (执中以宁), 信区: K12
 
标  题: Re: 虎妈之战斗颂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26 22:12:54 2011, 美东)
 
好奇查了一下,这位叫做蔡鼎,号无能,晋江人
 
http://bk0595.uni86.com/Group/ViewBBS.asp?ID=06623133526144
 
蔡鼎(1588~1655年)字可挹,号无能,明·晋江塘东村人。
 
有明一代,泉州研习理学成风,以《易经》的研究最负盛名,曾有“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之说,世称“清源学派”。蔡鼎是明代清源学派的最后一人。
 
蔡鼎少有远志,常以经世自任,书其楣曰“来师堂”,意为必有人前来取法为王者师。他聪颖 好学,六经子史,无不熟读精研,而尤潜心于《易》学,常获得前人所未曾意识到的见解。对星纬诸书也加以研究,探索其秘奥,有时预示某事,常有奇验。
 
天启间游京师,畅谈时事,为在朝官绅所折服。高阳孙承宗为蓟辽总督,请鼎为山海关阁部参军。蔡鼎 到山海关后,遍观山川形势,随时记录,为参赞规划防务,使其地区得到几年安宁。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赐为“白衣参军”。
 
天启七年,上疏揭发魏忠贤奸状,触怒当朝,遂微服潜归故里,筑室金井卓望山西资岩寺西侧,潜心攻读,著述《易蔡》、《万远堂稿》等。然心终不忘国,每于中夜起观天象,慨然长叹:“人子事亲,虽病笃不能求药,冀幸于万一。”
 
朱由检(崇祯)即位,命绘像访求,称蔡布衣,赐茶表示荣宠。因见国事日非,未能伸展怀抱,复归。
 
崇祯十一年(1638年),国患日深,曾上书言治国防边事,未被采纳;著《激论》,见者无不咋舌,朝野争相传闻。他叹曰:“我非时所能用,亦非时所能杀,将以明天下未尝无人也。”遂退隐于卓望山西资岩寺,著书讲学至终。
 
蔡鼎的学说上承宋代程朱理学余绪,下及明代蔡清(虚斋)、陈琛(紫峰)诸同乡先辈的学说,尤服膺蔡清“《易》为五经之首,生命之蕴”的言论,方志称他“多发前人所未发”。代表著作有《易蔡集解》。
 
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年六十八。公然标明学为世用、仗策叩阍、极论边事者,蔡鼎是明代佼佼之一人,其书的成就也自然不为前人见解所拘束。可惜的是人居末世未得世用,书遭朝代更替未得盛传。
 
乡人与弟子为他建专祠于卓岩南麓大石佛寺西侧,颜曰“无能蔡先生祠”。门联刻云:“帝称布衣,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书名易蔡,往圣由此继,后学由此开。”
 
撰书者为清·嘉庆举人蔡廉石
 
------------------------------转载结束-----------------------------
 
蔡妈说她祖先对易经见解的著作,传下来了,就放在她家客厅。多么不容易,多么珍贵啊!
 
她家貌似都是女生非常强大。他们的祖上,在20,30年代陆续移民到菲律宾。她妈妈的爸爸,就是外公,不信教,也没什么生意头脑(was not religious and not particularly good at business)。她爸爸的爸爸,也就是爷爷,她用了同一个句子: (was not religious and not particularly good at business)。倒是她的外婆,相当望夫成龙;而她的奶奶,相当有投资眼光,二战以后发了财,在火奴鲁鲁买房置地。
 
蔡妈的爸爸,喜欢数学,天文和哲学,不喜欢家里的生意。从小就向往到美国读书,后来mit录取了他,他终于得以冲破家里的阻力,如愿以偿,不远万里去美国求学了。2年就拿了phd,非常牛,非常勤奋的一个人。
 
蔡妈回忆她父母对她姐妹的教育,从书里描述看,很大程度上被她复制来教育她自己的女儿:在家必须说中文,一听到一个英语单词,爸爸的筷头就敲下来了;不允许sleep over;每天下午练习数学和钢琴;成绩单上有A-是绝对不允许的。她举了一个例子:8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历史竞赛得了第2名,父母参加了颁奖大会,会后爸爸说:以后不要再这样让我蒙羞(Never disgrace me like this again! )
 
我这里必须插播一下。其实这个以前在k12讨论过。
 
--------------------------插播开始---------------------
 
她有一次被采访,我正好看到,她讲到这件“别再羞辱我了”的事情。她说她爸爸这样讲她,她一点没有感到伤害她的self-esteem。必须得说,人和人不一样,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父母自己心中有点数。这种话不要随便乱说啊。万一孩子没法理解这种激励办法呢。不过她一直强调爱和理解(loving and understanding)是必须的。我是无法理解爱和理解的父母在孩子拿第二名的时候,不是说“恭喜”而是说“不要羞辱我”来激励孩子。
 
有人说,有时候父母的羞辱和轻视,能激起孩子的潜能。虎妈的爸爸这样对孩子进行羞辱,其实体现了爸爸对女儿的强大信心和高要求。
 
我只能说,各家有各家的文化吧。自己家怎么鼓励孩子,还是自己心里得有个数。
 
-----------------------好了,插播结束---------------------
 
后来,虎妈爸爸到伯克利工作,在chaos theory作出很大的成就,就全世界游学了。她跟着爸爸走过很多地方。
 
她说我喜欢美国,美国改变人(america changes people)。虎妈要考大学,伯克利已经录取她了,他爸爸的意思是在家门口上学挺好。结果她模仿爸爸签名,申请了哈佛,并被录取。他爸爸一夜间,从盛怒转为骄傲。她4岁的时候,她爸爸说,如果你将来不和中国人结婚,你除非从我尸体上踏过去!结果,她和外国人接了婚,爸爸和她老公成了好朋友。她最小的妹妹有唐氏综合症。在当时的亚洲,残障人士是家里的耻辱,很多亲戚劝她妈妈把小妹妹送到菲律宾的专门机构去。不过她妈妈联系专业的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教妹妹。这个妹妹有两枚残奥的游泳金牌。非常了不起!这一家子!!
 
第5章 on generational decline
 
虎妈最大的恐惧之一,是害怕家族的没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第一代移民来到美国,白手起家,勤奋工作,最终成为成功的工程师、科学家、医生、学者或商人。他们对孩子非常严厉,而且节俭成癖。第二代(虎妈自己),通常出生在美国,一般来说都颇有成就。他们超越了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他们身上的投资巨多;而他们对他们的孩子不会再象他们的父母那么严厉了。第三代(虎妈的孩子),他们从小的生活就比较富裕,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认为个人的权利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所以通常更不愿听从父母的劝告。简而言之,第三代人正直线走下坡路。
 
为了阻止下一代走下坡路,虎妈的措施有:让两个孩子学习古典音乐,讲流利的中国话,做全A学生,还要干一些体力活。
 
她传递给孩子的人生信条(也是她爸爸那一代传给她的):“要确保你名列前茅了,你才有谦虚的资本” 。“如果你觉得学校里有什么事情不公平,不要抱怨,加倍努力,把大家甩到好几条街以外,证明你的实力”。
 
最后,她觉得自己比较失败的一点是,她努力想从孩子们那里得到更多的尊重,但是很不容易。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孩子质疑父母的想法、不服从爹妈的管教,或与长辈顶嘴,都是不被允许的。而在美国的文化鼓励孩子敏捷的反驳、独立的个性。
 
第6章 the virtuous circle
 
对于虎妈这样有着明确目的,抱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的家长来说,美国式的让孩子having fun,保护孩子的兴趣这一套,是毫无意义的。她给sophia找了3个老师,都不合适(这一节的描写非常有意思,哈哈哈,推荐大家读一读)。
 
最后,她和铃木教法一拍即合。铃木钢琴教学法是讲究三角—老师,学生,家长。家长旁听每一次课,督促孩子在家里的练习。在虎妈的陪伴下,孩子的进度非常快,当然,虎妈是不满的,她要更快嘛。
 
虎妈幸亏有个象sophia那样的孩子,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的语言非常过火,但是她认为孩子和她是一对天生默契的组合。不管妈妈怎么说,sophia相信妈妈知道什么是对她最好的。这样的孩子可遇不可求(读者们要注意了,此处系危险动作,在家不要轻易模仿)。
 
虎妈认为: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而孩子们从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因此,父母不能听从孩子的选择。万事开头难,父母要坚韧不拔,不要轻言放弃。让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孩子就能展现杰出的天赋,就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加强他们的自信,并且让艰苦的,本来毫无趣味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良性循环,并引导孩子们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阶。
 
我完全同意她的关于良性循环的理念,但是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要注意孩子的个性,注意一个“度”,不要过火而造成恶性循环。
 
(插播一个题外话,suzuki的这个3角关系我很喜欢。这么小的孩子练习,没有家长陪同是不行的。所以,学习钢琴,其实对于家长而言,是一个big commitment。我了解的suzuki教法,老师重模仿,学生的sight-reading能力貌似较弱。)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