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诊大全》读书笔记(1)
以下文章选自《肌筋膜研习社》
作为一名中医骨科出身的手法医生,笔者一向对自己触诊的水平颇有自信,而且经过多年实践后也曾归纳过自己使用的触诊规范和技巧,更在十多年前从事推拿教学时,以“Talking Hands Technique”的说法向西人介绍中医触诊。但在读毕《触诊大全》的前言和前三章后,我对触诊的许多认识都被颠覆了!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当初因为机缘巧合还算是抓住了触诊的核心目的。(本文是笔者对该书开篇部分的个人理解,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原作者的意图。)
这本书从序言到第三章的前半部分为读者道出了有关触诊的全部基本要素:
一、 什么是“触诊”:
1、触诊的性质:如果说临床医学是“科学+技术+艺术”,并以前二者为主,则触诊是以“技术+艺术”为主。这里无意贬低触诊的科学性,但书中将触诊的信度与效度置于第二章是有深意的,特别是其中列出的一些触诊方法虽然目前研究其信度或效度不高,但在后面的章节仍有详细讲解,读者应当心中有数。对于一个临床治疗师来讲,一项技术能够达成自己的临床目的就足够了,虽然这不能证明该技术的普遍适用性与准确性。基本上,包括触诊在内的所有操作性技术都会有因人而异的使用效果。
2、触诊的方式:以触觉为主搜集感觉信息。触诊动用的感觉不限于手的触觉,还需要本体觉、视觉、听觉等其它感受器的配合。
3、触诊的对象:人体的结构、该结构的运动过程(包括肌肉收缩引起的关节运动以及机体的内在运动(如组织律动、脉搏、张力变化等)、该结构在运动前后的变化(张力、质地等方面)。其中人体结构包括其分层——皮肤(横向弹性、温度、湿度等)、皮下、血管、肌外膜(深筋膜)、肌纤维、骨;以及这些层次的张力。而运动及运动前后的变化则是人体结构的功能(结构-功能关系)。也就是说,触诊的对象包括了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结构触诊与功能触诊)。
4、触诊的原则:尽量保持触诊所得信息的客观性。要去感受而不要去想象,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但不要急于做机制的判断。其具体做法是尽量描述触诊的所得而不是急于下结论。(这其实是书中反复表现出的一个矛盾——触诊的主客观性)。
5、触诊的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感觉(信息收集)-判断(机制判断)两步,不过书中分为三步(Frymann, 1963)——发现、放大与细化、解释与说明。
6、触诊的价值:触诊迄今为止仍然是手法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其价值仍有赖于信度(可靠性)与效度(准确性)的提高。“富有知识的手是强大的”,手法治疗师(包括针灸师)通过触诊可以发现许多机器无法提供的信息。
7、触诊的目的:触诊不仅仅是为了诊断病情而收集信息,在手法医学中,触诊的核心目的在于达成“诊疗一体”,触诊不仅关乎诊断,而且与疗效密切相关。当然,并不是说要即刻治疗你发现的第一个阳性点,Stecco (2017)对此有很好的解说(参见即将出版的《筋膜手法治疗肌骨疼痛——理论篇》)。
8、触诊的工具:术者的手——指腹(桡侧三指)感受精细触觉;手背(中间三指的中节)感受温度变化;手掌(掌指关节)感受震动;掌心感受形状。除触觉外还要运用本体觉——即通过介质的触诊,如画家的画笔可以感受画布、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感受人体组织、针灸师的针可以感受张力。此外,视觉、听觉等其它感觉也会参与进来。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感觉能力不同、擅长的感觉种类也不同,同一个人的感觉也会有时间差异(如感受器的适应性)。而且因为感受是主观体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无知而忽略或因预设而产生错觉)。
(未完待续)
作为一名中医骨科出身的手法医生,笔者一向对自己触诊的水平颇有自信,而且经过多年实践后也曾归纳过自己使用的触诊规范和技巧,更在十多年前从事推拿教学时,以“Talking Hands Technique”的说法向西人介绍中医触诊。但在读毕《触诊大全》的前言和前三章后,我对触诊的许多认识都被颠覆了!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当初因为机缘巧合还算是抓住了触诊的核心目的。(本文是笔者对该书开篇部分的个人理解,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原作者的意图。)
这本书从序言到第三章的前半部分为读者道出了有关触诊的全部基本要素:
一、 什么是“触诊”:
1、触诊的性质:如果说临床医学是“科学+技术+艺术”,并以前二者为主,则触诊是以“技术+艺术”为主。这里无意贬低触诊的科学性,但书中将触诊的信度与效度置于第二章是有深意的,特别是其中列出的一些触诊方法虽然目前研究其信度或效度不高,但在后面的章节仍有详细讲解,读者应当心中有数。对于一个临床治疗师来讲,一项技术能够达成自己的临床目的就足够了,虽然这不能证明该技术的普遍适用性与准确性。基本上,包括触诊在内的所有操作性技术都会有因人而异的使用效果。
2、触诊的方式:以触觉为主搜集感觉信息。触诊动用的感觉不限于手的触觉,还需要本体觉、视觉、听觉等其它感受器的配合。
3、触诊的对象:人体的结构、该结构的运动过程(包括肌肉收缩引起的关节运动以及机体的内在运动(如组织律动、脉搏、张力变化等)、该结构在运动前后的变化(张力、质地等方面)。其中人体结构包括其分层——皮肤(横向弹性、温度、湿度等)、皮下、血管、肌外膜(深筋膜)、肌纤维、骨;以及这些层次的张力。而运动及运动前后的变化则是人体结构的功能(结构-功能关系)。也就是说,触诊的对象包括了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结构触诊与功能触诊)。
4、触诊的原则:尽量保持触诊所得信息的客观性。要去感受而不要去想象,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但不要急于做机制的判断。其具体做法是尽量描述触诊的所得而不是急于下结论。(这其实是书中反复表现出的一个矛盾——触诊的主客观性)。
5、触诊的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感觉(信息收集)-判断(机制判断)两步,不过书中分为三步(Frymann, 1963)——发现、放大与细化、解释与说明。
6、触诊的价值:触诊迄今为止仍然是手法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其价值仍有赖于信度(可靠性)与效度(准确性)的提高。“富有知识的手是强大的”,手法治疗师(包括针灸师)通过触诊可以发现许多机器无法提供的信息。
7、触诊的目的:触诊不仅仅是为了诊断病情而收集信息,在手法医学中,触诊的核心目的在于达成“诊疗一体”,触诊不仅关乎诊断,而且与疗效密切相关。当然,并不是说要即刻治疗你发现的第一个阳性点,Stecco (2017)对此有很好的解说(参见即将出版的《筋膜手法治疗肌骨疼痛——理论篇》)。
8、触诊的工具:术者的手——指腹(桡侧三指)感受精细触觉;手背(中间三指的中节)感受温度变化;手掌(掌指关节)感受震动;掌心感受形状。除触觉外还要运用本体觉——即通过介质的触诊,如画家的画笔可以感受画布、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感受人体组织、针灸师的针可以感受张力。此外,视觉、听觉等其它感觉也会参与进来。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感觉能力不同、擅长的感觉种类也不同,同一个人的感觉也会有时间差异(如感受器的适应性)。而且因为感受是主观体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无知而忽略或因预设而产生错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