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分享丨《史记》 第一辑
以下文章选自《湘苑语文》
前
言
一个年级的学生,1000多人,每周在同一时间一同读《史记》的规定篇目,这样的场面,只是想想,都让人激动。
但,它已不是一个想法,而是已成为一种做法——长沙市一中高一的全体同学正在用行动宣告:他们,懂得敬畏历史,因为历史可为后世镜鉴;他们,懂得尊重经典,因为经典方能陶铸人生!
作为00后,他们对《史记》的解读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青春与时代印记。从今天起每周一更的《史记》读书分享,也许读起来还略显稚嫩,不够深邃,但,这也正如每一个生命蹒跚着迈出第一步让人欣喜一样,这一篇篇文字正是他们年轻的生命走向成熟的那一枚枚足迹,我们应该倍感欣喜!
——高一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
胡缨与吴钩
作者:1907 陈琳
指导教师:田曲
战国末期,战火飘摇,有人提剑斩金乌,有人摇唇鼓舌,有人缄口不言,沦为看客,看一场场金戈铁马,割地联姻,坐拥天下,倏尔而风消云散的闹剧。
那个时代,是腰间有傲骨,银鞍照白马的时代。而他,孑然一身,负手长立,胡缨飘飘,血染吴钩。
战国有四公子,其中田文可算是开门客之先例,食客三千,唯才是举,贤与德暂且搁置。于是门客里也就不乏有鸡鸣狗盗之辈。何谓公子?在我心里应该是才德并重,一身清白的君子,而孟尝君豢养门客的背后,只是自己的功利心罢了。我宁愿承认信陵君为君子,为他的窃符救赵。而孟尝君就是端着斯文笑脸的伪名士。
又有人会说,那他礼贤下士坐拥三千,极尽待客之道,为天下寒士提供安身之所,为何错?他的确豪掷钱财,金银豢养……可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在他门府里发酵。苏代用他除吕礼保性命,他又借秦相魏厓,除异已位极人臣。反观信陵君,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活动,几乎都是为了魏国安危,有几次是为自己?看孟尝君总觉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在面前,硬生生地撕扯开,看到人心深处那份丑恶。
但又岂止只是田文?
田文刚出生时,田婴因为他是五月出生不吉利,而要将他除去。其母不忍,偷着养大,也许就是在那样一段童年里,田文尝到了人世的冰凉,当田婴发现田文还活着的时候 ,田婴怒斥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田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 谁敢想看到父亲冰冷厌恶的眼神,他的内心究竟掀起了怎样的波澜?谁敢想那一声何故,包含了多少疼痛与心寒?于是他疾呼,“必受命於天,君何忧焉。必受命於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 在他猩红的眼里,仿佛知道只要加高了门户,他不曾拥有的温情与父爱,就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补偿他千疮百孔的心。于是一辈子争名逐利,虽是楚国人,却毫无立场,随意倒戈,鸡鸣狗盗之徒,就能救他与水火之中,凶顽恶棍都可以为他大打出手,而魏子真心一片,却被他怒退。
然后呢?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奸佞小人涌入薛中, 他端坐在主座上,笑意盈盈,好客自喜。
而当这种能抚慰他的极度虚荣被无情戳穿时——“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别人说他不够丰神俊朗——他便大怒,杀意顿起,鲜血弥漫了整个县城。不敢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扭曲的眼神,又是怎样下达那样冷血的命令,不知道黎明百姓的血,溅在他华贵的锦袍上,染红冰凉的吴钩时,他是否会有一点点的后悔?不明白,他在各国首脑前,大谈天下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挣扎的苍生?不清楚他因为收不到租金,而勃然大怒时 会不会蓦然记起也许是租户生活清苦,就像他当年躲着光明,在黑暗里偷生一样。读到那一段文字,如寒霜般冰冷的战栗袭来,指尖颤抖,而那些无数的未知就那样草草掩埋在片刻间就灰飞烟灭的历史当中。
那是群雄纷争的年代,有人一杆瘦竹,坚守道义,有人利益熏心,利令致昏。惊鸿阵阵,铁骨铮铮,生死茫茫,还有谁会记得宴上的金迷纸醉,佳人的眉头金粉,帝王的银鼎金尊?金光闪闪,还是会化成灰,一吹就散。最后薛地闾里率多暴桀子弟,荣光披身后,满目苍凉。
只是很想知道那个为母则刚的女子,是否一直温柔包容那个极度虚荣,凶狠残忍的孩子,这样或许可以证明,在那个血光满天的年代,踉踉跄跄不停追逐的田文,也曾拥有过片刻柔情,至少他也相信过,这个世界上,真情恒在。
倜傥非常 光耀千世
作者:1915 毛欣晨
指导教师:田曲
我读《太史公自序》,读到了一个励志继承先考遗愿,续撰百世之史的司马迁,他把记录历史看作自己的使命,为从三皇五帝以来一个个闪着光辉的人物著书立说。也读到了一个因直言进谏横遭灾祸,幽于缧绁的司马迁,喟叹身毁不用,却自己扛下屈辱与不公,十四年辛苦耕耘,终成千古绝唱。
太史公崇高的理想和雄心壮志是残酷的刑罚消不灭的。他囊括天下,经纶古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如汉武帝东征西讨的雄图大略,在学术界,这也是一种可以征服一切的力量。
他在《季布栾布列传》中赞季布“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这又何尝不是司马迁心境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还没有崭露锋芒,自己的事业还没有圆满落幕,他才能拥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忍受腐刑这般奇耻大辱。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含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可谓句句泣血,字字锥心。司马迁对生与死有过很有名的思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贤者诚重其死”,他认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引决自裁,一死了之,何其容易,奴隶婢妾尚且懂得,可那只是懦弱逃避的表现,是没有出路的出路。他不甘于就这样弃生就死,不愿自己的事业半途夭折,更不愿藉藉无名,庸碌一生。而在那个谈到宦官就少不了嘲讽与讥笑的年代,在那个士大夫崇尚舍生取义的年代,活下去比一死了之更需要信念与勇气。
正是因为如此,太史公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都倾注在笔尖的人物中,将所有热烈的情感、一生的功过是非以及对生而为人的意义的不懈追问融进了《史记》的血液。我们在那些鲜活的人物中,可以看见司马迁自己的影子。不像其他史学作品的浅陋,他真正地为历史人物的命运思考,与他们同喜悲,共患难,在给予公正的批判或是褒颂的同时,流露出对历史的悲悯情怀。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恶,为刺客、游侠、优伶立传,也敢于贬斥穷兵黩武的王侯将相。正如李长之先生所说:“从来的史书没有像它这样具有作者个人的色彩的,其中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有他自己的情感作用,有他自己的肺腑和心肠。所以这不但是一部包括古今上下的史书,而且是司马迁自己的一部绝好传记。”尼采曾言:“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而司马迁做到了和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一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万古长存。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伯夷列传》。太史公把它排在列传的第一位,其深意可见一斑。
他登上箕山,突然想起那个传说——山上有许由的墓冢——也许有吧,现在也已荒草萋萋,无迹可寻了。我不知道那天是不是在刮着冷风,天地是不是一片黯淡。草木摇落,他又想起务光那些品行高洁的人,秉持操守,可是从前的史书却连记载他们的笔墨都吝惜。
他痛惜伯夷叔齐“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颜渊“糟糠不厌,而卒早夭”,鞭挞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却“竟以寿终”,“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那些数不清的“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必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正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吗?仿佛日月天地都沦落风尘,一句“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至今仍回响在天地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而他文末又写下层高士若非“得夫子,附骥尾”,就将“名湮灭而不称”。一句“悲夫!”将他的满腔孤愤呐喊,将他欲正天道的愿望吐露,最终“托遗响于悲风”。
他首开先河,为首阳山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立传,又何尝不是为自己坚守的一个“清”字立传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虽然《史记》没有勾勒作者的样貌,没有记载生卒年月,但却雕刻出一个永恒的生命,一个沉稳睿智的智者。每章末尾的“太史公曰”时刻在提醒着读者,有那么一个人,他曾黜陟帝王、臧否人物、陵轶古今、指点天下,呼唤未来,以思想的火种,照亮了通彻历史长河的道路。“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信哉!
从《史记》看人设
作者:1915 胡锐泓
指导教师:田曲
“人设”一词在近年逐渐火了起来,“冠军人设”“吃货人设”“健身人设”等层出不穷。但“人设文化”却是很早就露出了端倪,而史记中就有一段关于“人设”的引人深思的记载。
《史记·游侠列传》志曰:“郭解,轵人也……少时阴贼,概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在今人看来,郭解就是黑恶势力。阴狠残忍,十恶不赦,危害社会。但可惜当时的人对郭解为人一无所知,这就给了郭解为自己创造人设的机会:“然其自喜为侠益甚。”他为自己贴上“侠义之士”的标签然后粉墨登场,俨然是一个手绾佛珠串,口念佛经传的黑帮头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民众却视他为正义,与他有仇的人被当时的“愤青”所杀,举报他的人在衙门门口被杀,就连在他逃亡之际,说他坏话的人都会引来杀身之祸。由此可见,人设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它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它能杀死正义之人而维护“正义”之人……在那个消息闭塞的时代尚且如此,在现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呢?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呢?在数据的洪流中站住脚,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人设,客观评价个人。
人设的威力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草根皇帝刘邦,喝醉了走在路上,碰着条蛇,借着酒劲拔剑杀蛇。这一下可不得了,把白帝子给杀了,自己从一个亭长摇身一变成了赤帝子,看看公众的反应:诸从者日益畏之。这还不算,就算刘邦的居所之上都“常有云气”,来找他的人只需看着云气就知道他的位置,再来看看公众的反应:多欲附者矣。“赤帝子”、“天选之人”这样富有神权色彩的外衣,使当时崇尚神灵和命运的人们有了一个具体的精神寄托,也与“神佑万物”的思想不谋而合,人们愿意死心踏地地为他卖命,也就毫不奇怪了。史记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苏秦、张仪、商鞅、李斯这些说客,游说君王的基本套路惊人地一致:先极力渲染周边国家强大,再委婉指出本国不足,最后气势磅礴地指出治世之道——这无形间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谋略过人而又忠心耿耿的形象,极大地慰藉了那些君王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的野心,仿佛明儿个就要一统天下了。由于人设与我们精神世界高度吻合,我们往往会不加思索地相信他,也往往会在同时抛弃理性和思考,义无反顾地成为以愚黔首的对象。
对人设不经调查、不经考量地相信,就像砌房子地基不稳会塌,你的美好幻想也会成为一片废墟。当曾经的“人设”崩塌,那些对“人设”深信不疑的人们会遭受巨大的心理打击,某男星曾经被认为是“阳光向上、乐观开朗”的典范,但最终却因吸毒锒铛入狱。抑或某对明星夫妇被公认为“国民夫妇”,但被曝家庭不和,在一次次人设崩塌中,公众对于社会的信任会荡然无存,对那些努力追求的品质会产生怀疑,当世间的真实都被贴上虚伪的标签,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两千多年前,那位伟大的太史公用心血编织《史记》时,又何尝不是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人设的?而又何尝不是因为他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才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理性看待人设,让那些人设而闪光的品质灰飞烟灭,让那些因品质而闪光的人设永世长存!
湘苑语文
主编:周玉龙
副主编:舒斌 张泽伟 欧鹏举
编辑:胡进
编委:李梓林 罗琛 罗玉凤 鄢焕 狄可莉
前
言
一个年级的学生,1000多人,每周在同一时间一同读《史记》的规定篇目,这样的场面,只是想想,都让人激动。
但,它已不是一个想法,而是已成为一种做法——长沙市一中高一的全体同学正在用行动宣告:他们,懂得敬畏历史,因为历史可为后世镜鉴;他们,懂得尊重经典,因为经典方能陶铸人生!
作为00后,他们对《史记》的解读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青春与时代印记。从今天起每周一更的《史记》读书分享,也许读起来还略显稚嫩,不够深邃,但,这也正如每一个生命蹒跚着迈出第一步让人欣喜一样,这一篇篇文字正是他们年轻的生命走向成熟的那一枚枚足迹,我们应该倍感欣喜!
——高一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
胡缨与吴钩
作者:1907 陈琳
指导教师:田曲
战国末期,战火飘摇,有人提剑斩金乌,有人摇唇鼓舌,有人缄口不言,沦为看客,看一场场金戈铁马,割地联姻,坐拥天下,倏尔而风消云散的闹剧。
那个时代,是腰间有傲骨,银鞍照白马的时代。而他,孑然一身,负手长立,胡缨飘飘,血染吴钩。
战国有四公子,其中田文可算是开门客之先例,食客三千,唯才是举,贤与德暂且搁置。于是门客里也就不乏有鸡鸣狗盗之辈。何谓公子?在我心里应该是才德并重,一身清白的君子,而孟尝君豢养门客的背后,只是自己的功利心罢了。我宁愿承认信陵君为君子,为他的窃符救赵。而孟尝君就是端着斯文笑脸的伪名士。
又有人会说,那他礼贤下士坐拥三千,极尽待客之道,为天下寒士提供安身之所,为何错?他的确豪掷钱财,金银豢养……可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在他门府里发酵。苏代用他除吕礼保性命,他又借秦相魏厓,除异已位极人臣。反观信陵君,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活动,几乎都是为了魏国安危,有几次是为自己?看孟尝君总觉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在面前,硬生生地撕扯开,看到人心深处那份丑恶。
但又岂止只是田文?
田文刚出生时,田婴因为他是五月出生不吉利,而要将他除去。其母不忍,偷着养大,也许就是在那样一段童年里,田文尝到了人世的冰凉,当田婴发现田文还活着的时候 ,田婴怒斥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田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 谁敢想看到父亲冰冷厌恶的眼神,他的内心究竟掀起了怎样的波澜?谁敢想那一声何故,包含了多少疼痛与心寒?于是他疾呼,“必受命於天,君何忧焉。必受命於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 在他猩红的眼里,仿佛知道只要加高了门户,他不曾拥有的温情与父爱,就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补偿他千疮百孔的心。于是一辈子争名逐利,虽是楚国人,却毫无立场,随意倒戈,鸡鸣狗盗之徒,就能救他与水火之中,凶顽恶棍都可以为他大打出手,而魏子真心一片,却被他怒退。
然后呢?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奸佞小人涌入薛中, 他端坐在主座上,笑意盈盈,好客自喜。
而当这种能抚慰他的极度虚荣被无情戳穿时——“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别人说他不够丰神俊朗——他便大怒,杀意顿起,鲜血弥漫了整个县城。不敢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扭曲的眼神,又是怎样下达那样冷血的命令,不知道黎明百姓的血,溅在他华贵的锦袍上,染红冰凉的吴钩时,他是否会有一点点的后悔?不明白,他在各国首脑前,大谈天下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挣扎的苍生?不清楚他因为收不到租金,而勃然大怒时 会不会蓦然记起也许是租户生活清苦,就像他当年躲着光明,在黑暗里偷生一样。读到那一段文字,如寒霜般冰冷的战栗袭来,指尖颤抖,而那些无数的未知就那样草草掩埋在片刻间就灰飞烟灭的历史当中。
那是群雄纷争的年代,有人一杆瘦竹,坚守道义,有人利益熏心,利令致昏。惊鸿阵阵,铁骨铮铮,生死茫茫,还有谁会记得宴上的金迷纸醉,佳人的眉头金粉,帝王的银鼎金尊?金光闪闪,还是会化成灰,一吹就散。最后薛地闾里率多暴桀子弟,荣光披身后,满目苍凉。
只是很想知道那个为母则刚的女子,是否一直温柔包容那个极度虚荣,凶狠残忍的孩子,这样或许可以证明,在那个血光满天的年代,踉踉跄跄不停追逐的田文,也曾拥有过片刻柔情,至少他也相信过,这个世界上,真情恒在。
倜傥非常 光耀千世
作者:1915 毛欣晨
指导教师:田曲
我读《太史公自序》,读到了一个励志继承先考遗愿,续撰百世之史的司马迁,他把记录历史看作自己的使命,为从三皇五帝以来一个个闪着光辉的人物著书立说。也读到了一个因直言进谏横遭灾祸,幽于缧绁的司马迁,喟叹身毁不用,却自己扛下屈辱与不公,十四年辛苦耕耘,终成千古绝唱。
太史公崇高的理想和雄心壮志是残酷的刑罚消不灭的。他囊括天下,经纶古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如汉武帝东征西讨的雄图大略,在学术界,这也是一种可以征服一切的力量。
他在《季布栾布列传》中赞季布“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这又何尝不是司马迁心境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还没有崭露锋芒,自己的事业还没有圆满落幕,他才能拥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忍受腐刑这般奇耻大辱。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含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可谓句句泣血,字字锥心。司马迁对生与死有过很有名的思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贤者诚重其死”,他认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引决自裁,一死了之,何其容易,奴隶婢妾尚且懂得,可那只是懦弱逃避的表现,是没有出路的出路。他不甘于就这样弃生就死,不愿自己的事业半途夭折,更不愿藉藉无名,庸碌一生。而在那个谈到宦官就少不了嘲讽与讥笑的年代,在那个士大夫崇尚舍生取义的年代,活下去比一死了之更需要信念与勇气。
正是因为如此,太史公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都倾注在笔尖的人物中,将所有热烈的情感、一生的功过是非以及对生而为人的意义的不懈追问融进了《史记》的血液。我们在那些鲜活的人物中,可以看见司马迁自己的影子。不像其他史学作品的浅陋,他真正地为历史人物的命运思考,与他们同喜悲,共患难,在给予公正的批判或是褒颂的同时,流露出对历史的悲悯情怀。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恶,为刺客、游侠、优伶立传,也敢于贬斥穷兵黩武的王侯将相。正如李长之先生所说:“从来的史书没有像它这样具有作者个人的色彩的,其中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有他自己的情感作用,有他自己的肺腑和心肠。所以这不但是一部包括古今上下的史书,而且是司马迁自己的一部绝好传记。”尼采曾言:“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而司马迁做到了和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一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万古长存。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伯夷列传》。太史公把它排在列传的第一位,其深意可见一斑。
他登上箕山,突然想起那个传说——山上有许由的墓冢——也许有吧,现在也已荒草萋萋,无迹可寻了。我不知道那天是不是在刮着冷风,天地是不是一片黯淡。草木摇落,他又想起务光那些品行高洁的人,秉持操守,可是从前的史书却连记载他们的笔墨都吝惜。
他痛惜伯夷叔齐“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颜渊“糟糠不厌,而卒早夭”,鞭挞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却“竟以寿终”,“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那些数不清的“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必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正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吗?仿佛日月天地都沦落风尘,一句“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至今仍回响在天地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而他文末又写下层高士若非“得夫子,附骥尾”,就将“名湮灭而不称”。一句“悲夫!”将他的满腔孤愤呐喊,将他欲正天道的愿望吐露,最终“托遗响于悲风”。
他首开先河,为首阳山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立传,又何尝不是为自己坚守的一个“清”字立传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虽然《史记》没有勾勒作者的样貌,没有记载生卒年月,但却雕刻出一个永恒的生命,一个沉稳睿智的智者。每章末尾的“太史公曰”时刻在提醒着读者,有那么一个人,他曾黜陟帝王、臧否人物、陵轶古今、指点天下,呼唤未来,以思想的火种,照亮了通彻历史长河的道路。“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信哉!
从《史记》看人设
作者:1915 胡锐泓
指导教师:田曲
“人设”一词在近年逐渐火了起来,“冠军人设”“吃货人设”“健身人设”等层出不穷。但“人设文化”却是很早就露出了端倪,而史记中就有一段关于“人设”的引人深思的记载。
《史记·游侠列传》志曰:“郭解,轵人也……少时阴贼,概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在今人看来,郭解就是黑恶势力。阴狠残忍,十恶不赦,危害社会。但可惜当时的人对郭解为人一无所知,这就给了郭解为自己创造人设的机会:“然其自喜为侠益甚。”他为自己贴上“侠义之士”的标签然后粉墨登场,俨然是一个手绾佛珠串,口念佛经传的黑帮头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民众却视他为正义,与他有仇的人被当时的“愤青”所杀,举报他的人在衙门门口被杀,就连在他逃亡之际,说他坏话的人都会引来杀身之祸。由此可见,人设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它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它能杀死正义之人而维护“正义”之人……在那个消息闭塞的时代尚且如此,在现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呢?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呢?在数据的洪流中站住脚,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人设,客观评价个人。
人设的威力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草根皇帝刘邦,喝醉了走在路上,碰着条蛇,借着酒劲拔剑杀蛇。这一下可不得了,把白帝子给杀了,自己从一个亭长摇身一变成了赤帝子,看看公众的反应:诸从者日益畏之。这还不算,就算刘邦的居所之上都“常有云气”,来找他的人只需看着云气就知道他的位置,再来看看公众的反应:多欲附者矣。“赤帝子”、“天选之人”这样富有神权色彩的外衣,使当时崇尚神灵和命运的人们有了一个具体的精神寄托,也与“神佑万物”的思想不谋而合,人们愿意死心踏地地为他卖命,也就毫不奇怪了。史记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苏秦、张仪、商鞅、李斯这些说客,游说君王的基本套路惊人地一致:先极力渲染周边国家强大,再委婉指出本国不足,最后气势磅礴地指出治世之道——这无形间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谋略过人而又忠心耿耿的形象,极大地慰藉了那些君王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的野心,仿佛明儿个就要一统天下了。由于人设与我们精神世界高度吻合,我们往往会不加思索地相信他,也往往会在同时抛弃理性和思考,义无反顾地成为以愚黔首的对象。
对人设不经调查、不经考量地相信,就像砌房子地基不稳会塌,你的美好幻想也会成为一片废墟。当曾经的“人设”崩塌,那些对“人设”深信不疑的人们会遭受巨大的心理打击,某男星曾经被认为是“阳光向上、乐观开朗”的典范,但最终却因吸毒锒铛入狱。抑或某对明星夫妇被公认为“国民夫妇”,但被曝家庭不和,在一次次人设崩塌中,公众对于社会的信任会荡然无存,对那些努力追求的品质会产生怀疑,当世间的真实都被贴上虚伪的标签,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两千多年前,那位伟大的太史公用心血编织《史记》时,又何尝不是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人设的?而又何尝不是因为他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才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理性看待人设,让那些人设而闪光的品质灰飞烟灭,让那些因品质而闪光的人设永世长存!
湘苑语文
主编:周玉龙
副主编:舒斌 张泽伟 欧鹏举
编辑:胡进
编委:李梓林 罗琛 罗玉凤 鄢焕 狄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