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读书笔记之《基因泰克》:40年前创立的伟大生物科技公司的传奇经历
以下文章选自《汉靓的医药科技前沿》
大家好,这里是汉靓的医药科技前沿的第73期!
如果有人看过一部纪录片《风投这东西》(《Something Ventured》),一定记得纪录片的开头讲述了UCSF的科学家伯耶,某天在实验室接到一个Cold Call,一个自称是风投基金的初级员工,问伯耶DNA重组技术是否有可能商业化,并且希望可以拜访伯耶。伯耶答应可以见面10分钟,但放下电话的第一时间就去查找“风投”两个字的含义。
打电话的那位,就是刚从一家VC公司失业,年仅28岁的斯万森。最终,原来约定10分钟的会面,因为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最后延长到了3个小时,而他们两个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基因泰克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基因泰克:生物技术王国的匠心传奇》这本书,记录了从上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问世,1976年伯耶和斯万森共同创立基因泰克,以及公司创立早期的4年时间,基因泰克作为一家生物创业公司面临的艰难险阻,并在1980年上市IPO的那段岁月。
61期的节目曾和大家分享过这本书,从中可以一窥初创药企的挑战和艰难。而基因泰克的创立,在当时是更加不可思议,因为创立之初,DNA重组技术是否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尚无人知晓,且作为一项新的生物技术,还面临政策、专利等的多重挑战。
如同书中所描述,若干年后伯耶回忆创立之初的决定,说到“如果早知道会遇到那么多困难,我们肯定会三思而后行”,而当时正是凭着两个人的勇往直前,创立了生物科技历史最伟大的公司之一,也开创了生物科技的新时代。
四十年后的今天,生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纳斯达克,香港的生物科技板还是A股的科创板,我们似乎又迎来了新一波的生物科技热潮,回首基因泰克早期的经历,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这也就是本期想和大家分享《基因泰克》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本期的内容主要通过基因泰克成立之初的产品研发、融资过程以及公司创始人三个角度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从生长激素抑制素到人胰岛素再到人生长激素,基因泰克始终把研究放在首位
1.1 DNA重组技术的问世
1973年,科学家伯耶和科恩合作,宣布重组质粒DNA可以被成功地导入大肠杆菌DNA,并且进行自我复制,DNA重组技术的问世惊艳世界,不过其到底是否有何商业应用,还尚待探索。
与此同时,初出茅庐,在VC工作的初级员工斯万森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一家从事抗生素细菌筛选的生物科技企业赛特斯,进而听说了DNA重组技术。在斯万森专心研究了DNA重组技术方面的文献后,认为该技术前景不可限量,也就有了本期节目开篇提到的一幕,失业后的斯万森给素不相识的伯耶打电话询问该技术是否可以商业化。
1.2 基因泰克的早期研发产品:从生长激素抑制素—人胰岛素—生长激素
1976年成立的基因泰克,没有实验室和独立的科研人员,创始人之一的伯耶也只是兼职创业,不过通过和大学以及研究所的科学家签署协议,基因泰克开启了第一轮试验,进军尚未被验证的科学领域。
虽然公司在早期融资的时候,曾宣称要直接研发市场广阔的人胰岛素产品,但人胰岛素是拥有51种氨基酸的双链蛋白质,而相比之下,一种就做生物激素抑制素的蛋白质仅有14种氨基酸,且是单链,就成为了科学家们的首选,虽然斯万森认为生长激素抑制素不会有什么商业市场(事后证明他也是对的),最终也还是同意了科学家们的意见。仅仅过了一年,1977年8月,生长激素抑制素在细菌里面成功表达,完美的验证了基因泰克的核心技术,也给了科学家们极大地信心投入到人胰岛素领域。
1978年8月,基因泰克成功生产出了人胰岛素,并把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权益授权给了当时在动物胰岛素领域占据龙头的大型药企利来公司。基因泰克此后的第三个项目,就是比人胰岛素分子大得多的人体生长激素分子。
最终无论是1982年美国上市的基因泰克-礼来胰岛素,还是1985年FDA批准上市的生长激素后来都成为了重磅药物,也可见早期基因泰克的研发效率之高。
1.3 重视人才,网罗一流科学家,并支持科学家们发表文章
在基因泰克的年代,大部分优秀的科学家都留在学术界,攀登科学高峰,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工业界为了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对于核心技术很少对外宣传,但这让科学家们非常挫败,觉得做出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工业界获得广泛的认可。
不过基因泰克打破传统,在让公司完成专利申请后,鼓励科学家们积极发表论文,让科学家们有机会积累学术名誉,赢得学界的认可,进而吸引到世界上的顶尖人才。
从上述内容,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基因泰克一直坚守“立足科学”的精神,稳扎稳打,快速高效的推进产品研发进度,而这背后都是来源于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到的最一流的人才。
第二部分:基因泰克获得资金的方式:私募融资+大药企合作+快速IPO
对于初创的Biotech公司,药物上市似乎遥遥无期,所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公司的长期研发投入,由于创始人之一的斯万森曾经就职于VC基金,所以给公司持续进行融资也成了斯万森当仁不让的职责。
2.1 私募股权融资
除了公司创立之时,斯万森从之前就职的VC公司募集了10万美金,到1976年底,斯万森已经开始准备第二轮私募融资。
如果现在回头去看公司当时给投资人递交的商业计划书,可以说是充满了各种夸张的描述,甚至计划在半年后(1977年中)就完成首款治疗性药物。虽然风险巨大,基因泰克的早期投资人还都是被伯耶深厚的科学背景、斯万森坚持不懈的营销和两位创始人的真诚所打动。到了1978年3月,基因泰克已经完成了第三轮融资(募集资金:95万美元)。
2.2 和大药企合作
基因泰克在成立伊始,就急于和大型的制药公司合作,除了拿到合作的费用,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利用成熟药企的研发、制造和上市批准的经验,帮助基因泰克快速成长。除了我们第一部分提到基因泰克把人胰岛素的全球权力授权给了大药企礼来,在此之前三周,基因泰克和瑞典公司凯比公司已建立协议,凯比公司将利用基因泰克的工程菌生产人生长激素。
2.3 快速IPO
1980年,基因泰克作为一家成立仅4年的Biotech来说,上市确实为时过早,但是当时金融界对于生物技术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财富杂志的文章声称:“DNA重组突然一跃成为80年代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上市意味着更强的审查,股东的压力,斯万森并不准备那么早上市,但最终还是接受一位董事会成员的建议,决定在1980年上市。
1980年10月14日,基因泰克以每股35美元的价格上市,募集资金3600万美金,最终收盘价落在71美元,上市首日的市值达到5.32亿美金。
回溯历史,这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截止至1983年,上市窗口期结束,在1980-1983年间,有11家生物技术企业公开上市,掀起了生物科技热潮。
第三部分:基因泰克创立的两位灵魂人物:伯耶和斯万森
3.1 为人低调、坚持科研真理的伯耶
本书的开篇就介绍了DNA重组技术背后的两位重磅级科学家伯耶和科恩,伯耶作为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在年幼的时候叛逆、贪玩,直到高二才开始专心学业,在大学时期主修生物和化学,并对生物的热爱近乎痴迷。
基因泰克成立之初,伯耶负责公司的核心技术,从劝说斯万森循序渐进,把没有什么商业化前景的生长激素抑制素作为首个研究目标,到推动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等项目的进展,伯耶丰富的知识和在分子生物学广泛的人脉为基因泰克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伯耶为人随和、低调、不爱出风头,低调,是一个典型踏实的科学家做派,如果当年不是他非常nice的愿意会面陌生人斯万森,又怎么会有后来基因泰克的成立。
3.2 永不放弃、建立公司平等主义文化的斯万森
通读本篇书籍,相信都会对创始人之一的斯万森印象深刻,年轻的斯万森虽然不是技术出身,但是凭着他永不言败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承担了公司管理、融资、和高校及大药企的合作谈判、保护知识产权等重要职责。
他一方面为基因泰克设定了“专注产品”的目标,鼓励大家努力奋斗,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另一方面,他从来没有什么管理者的架子,和传统的层级分明的大药企相比,早期的基因泰克扁平化的管理风格,让员工们无拘无束,乐于分享,呈现一派生机勃勃、鼓励创新的景象。
当然除了两位创始人,基因泰克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家们孜孜不倦、不畏艰难的努力奋斗,特别是早期,对于DNA重组技术能否真正用于药品研发,制造出药品,没有人知道,但是他们依然勇往直前,探索未知领域。
除了以上的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三个部分,本书还讨论了很多基因泰克在创建之初遇到的挑战,不少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很具有参考意义,例如:
1)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业化,又如何平衡高校和企业的利益
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教授兼职创业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伯耶也在大学里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伯耶的很多同事对于他的行为都无法理解,不过即使现在,如何平衡高校的研究和商业化科研成果,也依然充满争议。
2)如何保护生物科技公司的知识产权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在1980年初,也就是基因泰克准备IPO那年,一场叫做“查克拉巴蒂案”的诉讼引发了生物科技的关注,主要是针对能否对有机生命进行授权,最终的判定扫清了基因泰克上市的一个重要障碍,人工构建的一些基因是可以申请专利的,这一判定,不仅为基因泰克,也为诸多生物科技公司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3)国家政策又该如何进行新型生物技术的监管
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政策的监管,DNA重组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横空出世,而对于新技术的诞生,监管者最关心的是其的安全性,当时在国会就有十几个悬而未决的议案和决议,都想要对基因工程试验进行严格限制,而科学家们都一直在游说国会,强调该技术的应用前景。最终,DNA重组技术在美国得以大力发展,也源于美国当时对该领域的限制较小。
总之,基因泰克的成功和辉煌不仅代表了生物技术的进步,在其背后也包含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发展。2009年,罗氏以47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基因泰克40%的股权,基因泰克不再以独立的上市公司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作为罗氏最重要的一个子公司,基因泰克的传奇一直还在延续。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本期和大家分享了我最近读完的《基因泰克》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心得体会,非常建议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亲自读一读,最后感谢大家的收看,这里是汉靓的医药科技前沿的第73期,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节目(最近30期):
大家好,这里是汉靓的医药科技前沿的第73期!
如果有人看过一部纪录片《风投这东西》(《Something Ventured》),一定记得纪录片的开头讲述了UCSF的科学家伯耶,某天在实验室接到一个Cold Call,一个自称是风投基金的初级员工,问伯耶DNA重组技术是否有可能商业化,并且希望可以拜访伯耶。伯耶答应可以见面10分钟,但放下电话的第一时间就去查找“风投”两个字的含义。
打电话的那位,就是刚从一家VC公司失业,年仅28岁的斯万森。最终,原来约定10分钟的会面,因为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最后延长到了3个小时,而他们两个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基因泰克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基因泰克:生物技术王国的匠心传奇》这本书,记录了从上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问世,1976年伯耶和斯万森共同创立基因泰克,以及公司创立早期的4年时间,基因泰克作为一家生物创业公司面临的艰难险阻,并在1980年上市IPO的那段岁月。
61期的节目曾和大家分享过这本书,从中可以一窥初创药企的挑战和艰难。而基因泰克的创立,在当时是更加不可思议,因为创立之初,DNA重组技术是否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尚无人知晓,且作为一项新的生物技术,还面临政策、专利等的多重挑战。
如同书中所描述,若干年后伯耶回忆创立之初的决定,说到“如果早知道会遇到那么多困难,我们肯定会三思而后行”,而当时正是凭着两个人的勇往直前,创立了生物科技历史最伟大的公司之一,也开创了生物科技的新时代。
四十年后的今天,生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纳斯达克,香港的生物科技板还是A股的科创板,我们似乎又迎来了新一波的生物科技热潮,回首基因泰克早期的经历,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这也就是本期想和大家分享《基因泰克》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本期的内容主要通过基因泰克成立之初的产品研发、融资过程以及公司创始人三个角度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从生长激素抑制素到人胰岛素再到人生长激素,基因泰克始终把研究放在首位
1.1 DNA重组技术的问世
1973年,科学家伯耶和科恩合作,宣布重组质粒DNA可以被成功地导入大肠杆菌DNA,并且进行自我复制,DNA重组技术的问世惊艳世界,不过其到底是否有何商业应用,还尚待探索。
与此同时,初出茅庐,在VC工作的初级员工斯万森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一家从事抗生素细菌筛选的生物科技企业赛特斯,进而听说了DNA重组技术。在斯万森专心研究了DNA重组技术方面的文献后,认为该技术前景不可限量,也就有了本期节目开篇提到的一幕,失业后的斯万森给素不相识的伯耶打电话询问该技术是否可以商业化。
1.2 基因泰克的早期研发产品:从生长激素抑制素—人胰岛素—生长激素
1976年成立的基因泰克,没有实验室和独立的科研人员,创始人之一的伯耶也只是兼职创业,不过通过和大学以及研究所的科学家签署协议,基因泰克开启了第一轮试验,进军尚未被验证的科学领域。
虽然公司在早期融资的时候,曾宣称要直接研发市场广阔的人胰岛素产品,但人胰岛素是拥有51种氨基酸的双链蛋白质,而相比之下,一种就做生物激素抑制素的蛋白质仅有14种氨基酸,且是单链,就成为了科学家们的首选,虽然斯万森认为生长激素抑制素不会有什么商业市场(事后证明他也是对的),最终也还是同意了科学家们的意见。仅仅过了一年,1977年8月,生长激素抑制素在细菌里面成功表达,完美的验证了基因泰克的核心技术,也给了科学家们极大地信心投入到人胰岛素领域。
1978年8月,基因泰克成功生产出了人胰岛素,并把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权益授权给了当时在动物胰岛素领域占据龙头的大型药企利来公司。基因泰克此后的第三个项目,就是比人胰岛素分子大得多的人体生长激素分子。
最终无论是1982年美国上市的基因泰克-礼来胰岛素,还是1985年FDA批准上市的生长激素后来都成为了重磅药物,也可见早期基因泰克的研发效率之高。
1.3 重视人才,网罗一流科学家,并支持科学家们发表文章
在基因泰克的年代,大部分优秀的科学家都留在学术界,攀登科学高峰,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工业界为了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对于核心技术很少对外宣传,但这让科学家们非常挫败,觉得做出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工业界获得广泛的认可。
不过基因泰克打破传统,在让公司完成专利申请后,鼓励科学家们积极发表论文,让科学家们有机会积累学术名誉,赢得学界的认可,进而吸引到世界上的顶尖人才。
从上述内容,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基因泰克一直坚守“立足科学”的精神,稳扎稳打,快速高效的推进产品研发进度,而这背后都是来源于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到的最一流的人才。
第二部分:基因泰克获得资金的方式:私募融资+大药企合作+快速IPO
对于初创的Biotech公司,药物上市似乎遥遥无期,所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公司的长期研发投入,由于创始人之一的斯万森曾经就职于VC基金,所以给公司持续进行融资也成了斯万森当仁不让的职责。
2.1 私募股权融资
除了公司创立之时,斯万森从之前就职的VC公司募集了10万美金,到1976年底,斯万森已经开始准备第二轮私募融资。
如果现在回头去看公司当时给投资人递交的商业计划书,可以说是充满了各种夸张的描述,甚至计划在半年后(1977年中)就完成首款治疗性药物。虽然风险巨大,基因泰克的早期投资人还都是被伯耶深厚的科学背景、斯万森坚持不懈的营销和两位创始人的真诚所打动。到了1978年3月,基因泰克已经完成了第三轮融资(募集资金:95万美元)。
2.2 和大药企合作
基因泰克在成立伊始,就急于和大型的制药公司合作,除了拿到合作的费用,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利用成熟药企的研发、制造和上市批准的经验,帮助基因泰克快速成长。除了我们第一部分提到基因泰克把人胰岛素的全球权力授权给了大药企礼来,在此之前三周,基因泰克和瑞典公司凯比公司已建立协议,凯比公司将利用基因泰克的工程菌生产人生长激素。
2.3 快速IPO
1980年,基因泰克作为一家成立仅4年的Biotech来说,上市确实为时过早,但是当时金融界对于生物技术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财富杂志的文章声称:“DNA重组突然一跃成为80年代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上市意味着更强的审查,股东的压力,斯万森并不准备那么早上市,但最终还是接受一位董事会成员的建议,决定在1980年上市。
1980年10月14日,基因泰克以每股35美元的价格上市,募集资金3600万美金,最终收盘价落在71美元,上市首日的市值达到5.32亿美金。
回溯历史,这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截止至1983年,上市窗口期结束,在1980-1983年间,有11家生物技术企业公开上市,掀起了生物科技热潮。
第三部分:基因泰克创立的两位灵魂人物:伯耶和斯万森
3.1 为人低调、坚持科研真理的伯耶
本书的开篇就介绍了DNA重组技术背后的两位重磅级科学家伯耶和科恩,伯耶作为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在年幼的时候叛逆、贪玩,直到高二才开始专心学业,在大学时期主修生物和化学,并对生物的热爱近乎痴迷。
基因泰克成立之初,伯耶负责公司的核心技术,从劝说斯万森循序渐进,把没有什么商业化前景的生长激素抑制素作为首个研究目标,到推动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等项目的进展,伯耶丰富的知识和在分子生物学广泛的人脉为基因泰克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伯耶为人随和、低调、不爱出风头,低调,是一个典型踏实的科学家做派,如果当年不是他非常nice的愿意会面陌生人斯万森,又怎么会有后来基因泰克的成立。
3.2 永不放弃、建立公司平等主义文化的斯万森
通读本篇书籍,相信都会对创始人之一的斯万森印象深刻,年轻的斯万森虽然不是技术出身,但是凭着他永不言败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承担了公司管理、融资、和高校及大药企的合作谈判、保护知识产权等重要职责。
他一方面为基因泰克设定了“专注产品”的目标,鼓励大家努力奋斗,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另一方面,他从来没有什么管理者的架子,和传统的层级分明的大药企相比,早期的基因泰克扁平化的管理风格,让员工们无拘无束,乐于分享,呈现一派生机勃勃、鼓励创新的景象。
当然除了两位创始人,基因泰克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家们孜孜不倦、不畏艰难的努力奋斗,特别是早期,对于DNA重组技术能否真正用于药品研发,制造出药品,没有人知道,但是他们依然勇往直前,探索未知领域。
除了以上的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三个部分,本书还讨论了很多基因泰克在创建之初遇到的挑战,不少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很具有参考意义,例如:
1)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业化,又如何平衡高校和企业的利益
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教授兼职创业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伯耶也在大学里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伯耶的很多同事对于他的行为都无法理解,不过即使现在,如何平衡高校的研究和商业化科研成果,也依然充满争议。
2)如何保护生物科技公司的知识产权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在1980年初,也就是基因泰克准备IPO那年,一场叫做“查克拉巴蒂案”的诉讼引发了生物科技的关注,主要是针对能否对有机生命进行授权,最终的判定扫清了基因泰克上市的一个重要障碍,人工构建的一些基因是可以申请专利的,这一判定,不仅为基因泰克,也为诸多生物科技公司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3)国家政策又该如何进行新型生物技术的监管
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政策的监管,DNA重组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横空出世,而对于新技术的诞生,监管者最关心的是其的安全性,当时在国会就有十几个悬而未决的议案和决议,都想要对基因工程试验进行严格限制,而科学家们都一直在游说国会,强调该技术的应用前景。最终,DNA重组技术在美国得以大力发展,也源于美国当时对该领域的限制较小。
总之,基因泰克的成功和辉煌不仅代表了生物技术的进步,在其背后也包含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发展。2009年,罗氏以47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基因泰克40%的股权,基因泰克不再以独立的上市公司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作为罗氏最重要的一个子公司,基因泰克的传奇一直还在延续。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本期和大家分享了我最近读完的《基因泰克》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心得体会,非常建议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亲自读一读,最后感谢大家的收看,这里是汉靓的医药科技前沿的第73期,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节目(最近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