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有书》
文|有书共读GDG5群 向阳
长按扫描最下方二维码,加入有书共读,组队对抗惰性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没见过这样的开头,开篇第一句就显得另类。以死来无声告白,告白什么?悬疑小说就这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读完此书,心绪难平。一个家庭的故事,却引人深思。
一、关于家教
16岁,一个如花的少女,却甘愿溺死湖中。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醒。什么原因?专家说,孩子有问题,家庭教育一般有问题。
先看看玛丽琳和詹姆斯的三个孩子。大女儿莉迪亚,带着“面具”来生活;哥哥内斯曾把妹妹莉迪亚推入湖中又救起,就“推”的行为看,有问题。小女儿汉娜,不折不扣的观察控,适合于“角落”的生活者,怎么看也不像自信、阳光的健康女孩。为什么他们家三个孩子都有问题?
原因一在于他们家给予孩子的爱不公平。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集父母的万般宠爱于一身。内斯也得到点“阳光雨露”,汉娜却是家中可有有无的人物。不公平的爱,让他们家三个孩子的地位自然排序,并且三个孩子自己都非常清楚。爱是阳光,对于孩子,没有爱是不行的,但是聚集太多的爱也是会被“灼伤”的。莉迪亚就是这样。母亲的期待,想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当医生的梦想,父亲的期盼,想通过女儿的成长来突破自己的性格弱点,虽然这是二代华裔在美国的地位造成的。时至今日,美国还在上演用一名亚裔警察的定罪来平息美国社会对黑白警民冲突的愤怒和不满——“华裔警员误杀非裔小伙被判重罪美国各地华人游行喊冤” ,这是今天的微信新闻。种族的歧视造成性格的缺陷,以致詹姆斯对莉迪亚抱有过分的期待。父母双重过分的期待让莉迪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又惧怕曾经失去母亲的伤痛。于是,她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隐藏,选择了独自承担畸形的爱。这样不公平的爱,让父子母女间横亘了一堵墙,而且越砌越高。以致于最后莉迪亚在学业的重负下,唯一可以依靠的哥哥上大学后,没有精神寄托的她,让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
原因二在于他们的家庭教育没有以人为本。凯丽琳和詹姆斯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实现的愿望,而从来没想过孩子自己有什么想实现的愿望。莉迪亚喜欢的生日礼物是项链,但玛丽琳年年送书,好不容易等到詹姆斯送了一回项链,但又发现吊坠上强塞了她舞蹈班的照片,多么令人扫兴。难怪莉迪亚要将它塞到床底下。内斯喜欢航天,但詹姆斯从来不屑于了解内斯航天的乐趣,以致于内斯经常关了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汉娜更不用说,偷偷收藏莉迪亚的东西,你说一个孩子如果自己喜欢的东西多得玩不了,还要这样偷偷收藏吗?不关注孩子喜欢的,注定就走不进孩子的心里。与孩子交不了心,虽为父母也形同陌路。因此,文章开头所说的“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就是一种必然。
有位诗人说,“孩子一生下来,就不是你的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健康的身心。心灵的健康远比身体的健壮来得更重要。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都明白,成功的家教应该从孩子本身出发,尊重他,和他民主交流,让他乐观自信。借用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帮助孩子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二、关于婚姻
恋爱和婚姻永远是两码事。伍绮诗用玛丽琳和詹姆斯的故事向我们无声告白着。
恋爱,可以一见钟情,如玛丽琳当初爱上詹姆斯的“与众不同”,追到了他的办公室一样。这给双方都增加了一种愉悦的体验。恋爱,可以冲动一回,因为它没有结局也理所当然。
婚姻,却不一样。它需要长相厮守。在时间考验的过程中,玛丽琳的事业与家庭矛盾了,以致于她离家出走,成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第一个祸点。詹姆斯的性格与地位与压力矛盾了,以致于他在莉迪亚葬礼那天,奔向路易莎寻求慰藉,为这个家庭悲剧埋下了第二个祸点,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站在局外看,两人似乎都没有过错。但是放在同个家庭里,种族、地位、物质、经济,背景、性格等等要素,都要相互碰撞,磨合,有时要给你撞出一个个疙瘩,擦出一条条血丝。玛丽琳的妈妈深谙这一点,于是她一直告诫女儿:“应该找一个更像你的。”可惜,玛丽琳却没悟到。而詹姆斯的出轨却让他明白丈母娘所说的话的确有理。然而已经迟了,门不当,户不对,不同的价值追求,他们已经为自己的婚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那么,怎样的婚姻才是合宜的?你应该给自己选择一份怎样的婚姻,才能有助于自己在人生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你一定也清楚了许多吧。
长按扫描最下方二维码,加入有书共读,组队对抗惰性
三、关于人生的意义
人究竟为什么要活着?看完书,我自然地问自己。从莉迪亚的死,到玛丽琳的挣扎,再到詹姆斯的茫然,我们不禁要问:人生究竟为了什么?这个永恒的话题,伍绮诗无声地拷问着我们。
为了自我发展?像玛丽琳一样,没有成为医生,就不所谓人生成功?应该说玛丽琳曾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当事业的憧憬与家庭相矛盾时,她选择了家庭。这或许是普通人大都会选择的。但是,家庭妇女一定要成为职业女性吗?如果是,在家庭的琐事中如何追求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天平?“玛丽琳”们的境遇是否可以通过人生规划来避免?比如先上医学院,再结婚。这可行吗?小说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为了精神留存?詹姆斯,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有自己教授的“牛仔文化”课程,然而在此研究领域,却连內斯研究的宇宙、航天等真正“牛仔”的东西却一窍不通,这难道不是讽刺吗?在詹姆斯看来,他的一生一直在努力“合群”,他的人生意义似乎就是“合群”。为了“合群”,他一直憋屈了一辈子。他本是哈佛优秀的毕业生,本可以留任哈佛,但是“不合群”却改变了他的命运,影响了他事业的发展,制约了他无限潜能的发挥,以致无心著书立说,光照千秋。这根源在于当初移民美国的詹姆斯父母为了儿子的发展,做了哈佛的维修工和保洁员。来自不同的种族,加上卑微的社会地位让詹姆斯永远“不合群”。哪怕看似成功(詹姆斯当了教授,和白人结婚),但是他心里永远留存阴影。这又是伍绮诗的又一告白。那么,作为詹姆斯父母,向上闯入不和谐的种群圈里,错了吗?如果当初詹姆斯没有进哈佛,还在自己原来的种群圈里,是否也会通过自己的优秀最终进哈佛?而且是“合群”的?无法预知未来,但我知道,向上闯入不和谐的种群圈里的人还是有一定数量存在的。已经闯入,即将闯入或者准备闯入的他们、你们、我们又该如何好好生活呢?这又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为了快乐生活?作为学生的莉迪亚,活着为了什么?不为自己,为了父母而活,找寻不到灵魂归宿,终将崩溃,注定死亡。看到莉迪亚,我想起了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好的世界就在眼前,可是要“从明天起”。那么,可以推断,今天、现在、“明天”之前的海子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诗中告诉我们,他没有和亲人通信,不善于和别人沟通,没有传递和分享幸福给别人。他困在自己的精神苦境里。所以,他年纪轻轻就卧轨自杀了……多么可惜,年轻的诗人消逝得太早,太快了。难道海子也不明白人生的意义?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封面上这句醒目的话好像是答案。伍绮诗终此一书,用这样一句话向你告白:人活着,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婚姻中,找个志同道合的爱人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有了孩子,你们得一起帮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你做到了吗?
愿你早日找到真正的自己。
腹中有书气自华,有书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领读平台
本周共读《从优秀到卓越》,下周共读《果壳中的宇宙》
关注有书立即加入有书共读与众多书友一起组队对抗惰性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三月共读书单
文|有书共读GDG5群 向阳
长按扫描最下方二维码,加入有书共读,组队对抗惰性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没见过这样的开头,开篇第一句就显得另类。以死来无声告白,告白什么?悬疑小说就这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读完此书,心绪难平。一个家庭的故事,却引人深思。
一、关于家教
16岁,一个如花的少女,却甘愿溺死湖中。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醒。什么原因?专家说,孩子有问题,家庭教育一般有问题。
先看看玛丽琳和詹姆斯的三个孩子。大女儿莉迪亚,带着“面具”来生活;哥哥内斯曾把妹妹莉迪亚推入湖中又救起,就“推”的行为看,有问题。小女儿汉娜,不折不扣的观察控,适合于“角落”的生活者,怎么看也不像自信、阳光的健康女孩。为什么他们家三个孩子都有问题?
原因一在于他们家给予孩子的爱不公平。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集父母的万般宠爱于一身。内斯也得到点“阳光雨露”,汉娜却是家中可有有无的人物。不公平的爱,让他们家三个孩子的地位自然排序,并且三个孩子自己都非常清楚。爱是阳光,对于孩子,没有爱是不行的,但是聚集太多的爱也是会被“灼伤”的。莉迪亚就是这样。母亲的期待,想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当医生的梦想,父亲的期盼,想通过女儿的成长来突破自己的性格弱点,虽然这是二代华裔在美国的地位造成的。时至今日,美国还在上演用一名亚裔警察的定罪来平息美国社会对黑白警民冲突的愤怒和不满——“华裔警员误杀非裔小伙被判重罪美国各地华人游行喊冤” ,这是今天的微信新闻。种族的歧视造成性格的缺陷,以致詹姆斯对莉迪亚抱有过分的期待。父母双重过分的期待让莉迪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又惧怕曾经失去母亲的伤痛。于是,她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隐藏,选择了独自承担畸形的爱。这样不公平的爱,让父子母女间横亘了一堵墙,而且越砌越高。以致于最后莉迪亚在学业的重负下,唯一可以依靠的哥哥上大学后,没有精神寄托的她,让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
原因二在于他们的家庭教育没有以人为本。凯丽琳和詹姆斯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实现的愿望,而从来没想过孩子自己有什么想实现的愿望。莉迪亚喜欢的生日礼物是项链,但玛丽琳年年送书,好不容易等到詹姆斯送了一回项链,但又发现吊坠上强塞了她舞蹈班的照片,多么令人扫兴。难怪莉迪亚要将它塞到床底下。内斯喜欢航天,但詹姆斯从来不屑于了解内斯航天的乐趣,以致于内斯经常关了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汉娜更不用说,偷偷收藏莉迪亚的东西,你说一个孩子如果自己喜欢的东西多得玩不了,还要这样偷偷收藏吗?不关注孩子喜欢的,注定就走不进孩子的心里。与孩子交不了心,虽为父母也形同陌路。因此,文章开头所说的“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就是一种必然。
有位诗人说,“孩子一生下来,就不是你的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健康的身心。心灵的健康远比身体的健壮来得更重要。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都明白,成功的家教应该从孩子本身出发,尊重他,和他民主交流,让他乐观自信。借用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帮助孩子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二、关于婚姻
恋爱和婚姻永远是两码事。伍绮诗用玛丽琳和詹姆斯的故事向我们无声告白着。
恋爱,可以一见钟情,如玛丽琳当初爱上詹姆斯的“与众不同”,追到了他的办公室一样。这给双方都增加了一种愉悦的体验。恋爱,可以冲动一回,因为它没有结局也理所当然。
婚姻,却不一样。它需要长相厮守。在时间考验的过程中,玛丽琳的事业与家庭矛盾了,以致于她离家出走,成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第一个祸点。詹姆斯的性格与地位与压力矛盾了,以致于他在莉迪亚葬礼那天,奔向路易莎寻求慰藉,为这个家庭悲剧埋下了第二个祸点,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站在局外看,两人似乎都没有过错。但是放在同个家庭里,种族、地位、物质、经济,背景、性格等等要素,都要相互碰撞,磨合,有时要给你撞出一个个疙瘩,擦出一条条血丝。玛丽琳的妈妈深谙这一点,于是她一直告诫女儿:“应该找一个更像你的。”可惜,玛丽琳却没悟到。而詹姆斯的出轨却让他明白丈母娘所说的话的确有理。然而已经迟了,门不当,户不对,不同的价值追求,他们已经为自己的婚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那么,怎样的婚姻才是合宜的?你应该给自己选择一份怎样的婚姻,才能有助于自己在人生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你一定也清楚了许多吧。
长按扫描最下方二维码,加入有书共读,组队对抗惰性
三、关于人生的意义
人究竟为什么要活着?看完书,我自然地问自己。从莉迪亚的死,到玛丽琳的挣扎,再到詹姆斯的茫然,我们不禁要问:人生究竟为了什么?这个永恒的话题,伍绮诗无声地拷问着我们。
为了自我发展?像玛丽琳一样,没有成为医生,就不所谓人生成功?应该说玛丽琳曾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当事业的憧憬与家庭相矛盾时,她选择了家庭。这或许是普通人大都会选择的。但是,家庭妇女一定要成为职业女性吗?如果是,在家庭的琐事中如何追求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天平?“玛丽琳”们的境遇是否可以通过人生规划来避免?比如先上医学院,再结婚。这可行吗?小说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为了精神留存?詹姆斯,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有自己教授的“牛仔文化”课程,然而在此研究领域,却连內斯研究的宇宙、航天等真正“牛仔”的东西却一窍不通,这难道不是讽刺吗?在詹姆斯看来,他的一生一直在努力“合群”,他的人生意义似乎就是“合群”。为了“合群”,他一直憋屈了一辈子。他本是哈佛优秀的毕业生,本可以留任哈佛,但是“不合群”却改变了他的命运,影响了他事业的发展,制约了他无限潜能的发挥,以致无心著书立说,光照千秋。这根源在于当初移民美国的詹姆斯父母为了儿子的发展,做了哈佛的维修工和保洁员。来自不同的种族,加上卑微的社会地位让詹姆斯永远“不合群”。哪怕看似成功(詹姆斯当了教授,和白人结婚),但是他心里永远留存阴影。这又是伍绮诗的又一告白。那么,作为詹姆斯父母,向上闯入不和谐的种群圈里,错了吗?如果当初詹姆斯没有进哈佛,还在自己原来的种群圈里,是否也会通过自己的优秀最终进哈佛?而且是“合群”的?无法预知未来,但我知道,向上闯入不和谐的种群圈里的人还是有一定数量存在的。已经闯入,即将闯入或者准备闯入的他们、你们、我们又该如何好好生活呢?这又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为了快乐生活?作为学生的莉迪亚,活着为了什么?不为自己,为了父母而活,找寻不到灵魂归宿,终将崩溃,注定死亡。看到莉迪亚,我想起了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好的世界就在眼前,可是要“从明天起”。那么,可以推断,今天、现在、“明天”之前的海子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诗中告诉我们,他没有和亲人通信,不善于和别人沟通,没有传递和分享幸福给别人。他困在自己的精神苦境里。所以,他年纪轻轻就卧轨自杀了……多么可惜,年轻的诗人消逝得太早,太快了。难道海子也不明白人生的意义?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封面上这句醒目的话好像是答案。伍绮诗终此一书,用这样一句话向你告白:人活着,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婚姻中,找个志同道合的爱人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有了孩子,你们得一起帮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你做到了吗?
愿你早日找到真正的自己。
腹中有书气自华,有书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领读平台
本周共读《从优秀到卓越》,下周共读《果壳中的宇宙》
关注有书立即加入有书共读与众多书友一起组队对抗惰性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三月共读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