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_读余华的《活着》

以下文章选自《佩索阿先生》
 
读书笔记
 
读余华的《活着》|作者:南马
 
说来惭愧,早就听说过余华的大名,可是一直没有读过他的小说。最近在淘宝网上买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时,看到了和余华的《活着》在一起捆绑销售,便买了。
 
余华的身上有先锋的标签,《活着》应该是余华最有名的一本书,写于九十年代,但看过后,有点失望,说实话,我认为写得并不出彩,也不先锋。先锋小说在时间的概念上,大致上应该是1985年或再稍前一点时间到1989年。很多人谈90年代的先锋小说,其实不对的。90年代没什么先锋小说;如果说还用先锋小说的概念的话,一定跟80年代所指的是不一样的概念。虽然,在80年代中后期写先锋小说的这些人在90年代还在写,但是性质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活着》这篇小说中,我并未看到不一样的概念。当然,这部小说,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得到西方媒体的广泛好评,并能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下面我客观的去分析一下。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在九十年代,这样的小说展现了中国的另一面。在那样一个时代,改革开放才开始不久,外国人对中国还了解不多。这样现实风格的小说刷新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中国,所以有外媒的好评也就自然。对于现实主义的小说往往会加上批判两字,但批判现实主义会有一个限定,这篇小说虽然也有批判现实的意思在里面,但又不仅仅是批判。在时代的洪流中,命运被裹挟,往往身不由己,有一种命运的无奈在里面。那么,“命运”到底是什么,活着是为什么,就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这篇小说有新的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在于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有所不同。
 
首先,这篇小说有点像口语诗一样的写法,语言朴素自然,去掉一些多余的东西,尽量还原生活的原貌。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缺少语言的文学性,这也许是作者的有意选择。作者的情感隐藏很深,看似是一个很客观的立场,其实深层依旧有着作者的温情和慈悲。
 
其次,面对突然的事件,作家往往会说明清楚,需要前因后果。但在余华的笔下,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它突然降临。余华继承了卡夫卡所发现的这种神秘的快感。余华在随笔集中曾提到了博尔赫斯、卡夫卡和海明威,这些作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不同的小说叙事的可能。卡夫卡是余华的第二个老师,让他明白了,写作是自由的,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此他的写作开始无所畏惧。如:《活着》中福贵上街给母亲抓药,突然被抓壮丁,文中之前并没有交代,就突然出现了一队国民党的大兵。但是这种突然出现,在那个时代又是合理的,可以说是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文中还有凤霞突然变哑巴,二喜突然死去等都是突然降临。
 
其三,在《活着》中,作者淡化心理描写,采用其它方式去表达。我觉得这是一种“冰山原则”,读者可通过语言、动作、景物描写等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保持一种客观视野。
 
虽然有着上面的相关分析,但依旧掩盖不了《活着》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物形象不饱满,比较单一化,没有写出立体的、成长的、多维度的人。如福贵这个人物,只有破产前和破产后的两种对立的形象,有点脸谱化,没有写出不同时期的复杂性和成长性。其他人物也基本如此,从开始出现到最后,基本只有一个面目。我看过后,这些人物像一个纸片人一样,像是二维空间的。我觉得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应该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剖析上。不管哪个时代的人,都应该有复杂性,而通过现代的眼光去看,更应该用多元的思维去还原“人”的真实面貌。是鲜明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就有一点像看中国早期的电影一样,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二元的观点并不是现代性。这种写法妨碍了我们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与现实相去甚远。现代性不仅是技巧上的,更应该是思维上的。其实中国许多文学作品都存在这个问题,脸谱化的写作是一种标签写作,缺乏温度和人的气息。人其实是最复杂的,人性也是令人质疑的,如何写出有烟火气,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我想是现代性作品首先要思考的。
 
第二,把人物放在大的背景下来展现命运,这是许多好小说的一个写作技巧。《命运》中的主角从解放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时期,文革……这种安排把人物的命运和时代联系在一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运。这样,人物的命运就会在时代的切换中中波荡起伏,一波三折,形成强烈的冲突。但是在这篇小说中,时代的背景,没有描写得很透彻,也因此,没有在人物的命运中形成深层的烙印。小说在抓壮丁和大炼钢铁的相关背景上描写稍多一点,但依旧有限,只在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上,而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并未展开,很遗憾。这就感觉一条船行驶在河道上,而本来应该行驶在大海上。只有行驶在大海般的时代背景下,船上的人物和大海之间才会有更多的命运关联,也才会让读者对船上之人的命运有更深层的理解。一篇好的小说应该是能跨越时代,让后来的读者也能找到最深的共鸣点,而小说的背景就是一片大海。
 
第三,对人物命运的设计有点简单粗暴。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的故事,而悲剧就是“把美毁给别人看”,作者深谙这一点,所以在安排上就遵从了这个原则。在故事中,除了主角福贵,他的家人全死了,而且全都是善良之人,这就有点简单粗暴了。这是对好人不长寿的粗暴解释吗?我发现作者对“死亡”情有独钟,不死不罢休!不知道为何这样选择,难道就是为了突出福贵独自“活着”的这个主题?要知道,艰难地活着比死去更痛苦。“把美毁给别人看”有很多方式,为什么只选择死亡这种方式?这种极端的安排方式并不能增强小说的主旨,反而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意图太明显,简直就是直奔主题。如果能够在人物悲剧的命运安排上多样化,不仅是拓展了一棵树不同方向的枝叶,带来时空的丰富性,而且也更能吻合社会的现状。
 
第四,缺少个性化的语言。语言的个性就是作者的个性,这篇小说完全就是一种中庸式写作,我没感受到作者特有的气息。我也挺喜欢朴素自然的语言,但不等于没有个性。也许有人会说,没有个性也是一种个性。也许这和前面的分析相关,是作者有意去淡化处理。但我觉得,难道淡化处理就不需要个性吗?
 
第五,有些情节的设计是非人性的,缺乏合理性。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福贵的儿子在献血救救人的过程中,因医生失误,过度抽血而导致死亡。福贵知晓内情后便去和医生理论,打医生后又去打被救者丈夫(是一位县长),这是一位父亲悲痛中的真实写照,但后来发现县长是曾经的战友,便马上和解,抱着他儿子的尸体回去了。我想问一声,这样处理符合人性吗?要知道,死的是一个人,而并不是一只狗。前面已经充分交代了福贵爱子至深,为了儿子读书差点把女儿送给别人,而到了后面因人祸死了就那样轻描淡写地就解决了,并且在新社会,合理性在什么地方?这样处理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草菅人命。
 
余华认为,小说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要丰富的多,宽广的多,每天都是新的,使他发现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认为,在《活着》这篇小说中并未做到,这篇小说并没有先锋性。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写作技术上的一点变化并不能说明现代性,真正的现代性,真正的先锋,应该是一种思想。就像一个人穿上了很新潮很前卫的衣服,并不能说明他很现代,只能说看上去很现代,也许是一位很传统的人。而真正具有现代精神的人,不在乎穿什么衣服,而在于思想,有新的价值取向。从《活着》的结构来看,是最简单的线性结构,按照时间的先后依次展开;从人物来看,设置也比较简单脸谱化;从记叙方式来看,也还是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从表达的主旨来看,也并未呈现出现代性的思考倾向。总体而言,还是偏传统的方式,我并没有看到先锋性,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而已。“先锋的目的不是对读者的颠覆,而是为了在和读者的默契中完成对自由与怀疑精神的表达”(朱向前)
 
先锋性首先要有现代性,而现代性首先是一种还原,把人还原成人,矛盾还原成矛盾,把高尚还原成高尚,卑鄙还原成卑鄙,把时代还原成时代。从根本上来说,探索小说的先锋性,是要去谎言的,这点似乎还没人能够达到,也是先锋探索的任重道远之处。
 
平台特邀顾问:于坚   沈天鸿   余怒   李云   方文竹   孤城  沙马   张建新   张远伦   杨碧薇
 
纸刊顾问:黄挺松
 
主编:参玄

相关读后感推荐:

《薛明府去思口号》读书心得900字_《薛明府去思口号》读书心得

《七声》观后感_《七声》观后感500字-800字

《海小枪枪的作文课1:走进校园》读书体会_《海小枪枪的作文课1:走进校园》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闪闪奇遇记一:糖果山》读书感悟_《闪闪奇遇记一:糖果山》读书感悟500字-800字

《窦桂梅与你共读名著:地心游记》读书感想_《窦桂梅与你共读名著:地心游记》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盛开·90后新概念散文新作范本·等风来》读后感500字_《盛开·90后新概念散文新作范本·等风来》读后感

《西游记》读书感想800字_《西游记》读书感想

《名家文学读本:小学生老舍读本》读书体会_《名家文学读本:小学生老舍读本》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圣诞弥撒中念信经「祂因圣神...」为什么要跪下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