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_《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歪歪涂鸦慢时光》
疫情期间,呆愣的时间有点长,无意读到一本《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书。当时这本书对我那个当下来说,是非常受益的。有时候一个人能够感受福报,往往是因为他/她心中怀有谦卑,能够遇见这个读书群,遇见这本书,就是我当时最好的福。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书籍。作者是陈海贤。这本书非常浅显易懂,却不乏严谨的专业结构,这一下子仿佛区别于市面上很多的“心灵鸡汤”书籍,让人进入了一个感染力极强、专业性极高却又通俗易懂的认知世界里。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仅仅是因为喜欢,所以希望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体会,更用来巩固我对于本书的理解与深入学习书本的内容。
第一篇改变的起点 读书笔记
书的开始,作者就介绍了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接触很多来访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来访者是抱着改变的目的去做心理咨询的,可是当咨询师与来访者真正开始探索改变的可能性时,这些来访者就会说:“老师,我很痛苦,我渴望改变,但我没得选择。”
大部分人把自己改变不了的问题归结于难以控制的环境、充满敌意的社会、世界的不公、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和过去……这些宏大而深远的现实和过去笼罩在他们的头上,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与现在不同的选择、他们因此停住了发展的脚步,在原地痛苦地徘徊。
试问,有多少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的想要改变自己的某些事情或者某种习惯,但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你是不是曾经也有过想要改变的念头?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尝试找不同的方法,试着改变自己想改变的,但当真正去面对的时候,却往往觉得寸步难行,或者坚持不下去。
书中提到,改变——最关键的一步是意识到: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认定自己没有选择,会把我们从灵活机动的人,变成无能为力的环境的牺牲品。这样,改变就真的不可能发生了。
环境、社会、周围人事物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这些确实都是个人难以控制的,所以,这些难以控制的东西,就不可能成为能促进你改变的因素。如果你开始有做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就会在改变的线索上做一个调整,调整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这样,你便能做到有效改变,这是改变的思路问题。
例如:你等公交车的时候,车迟迟未到。这时你焦虑,心躁,但事实是,公交车不会因为你的这些情绪而马上出现,你改变不来公交车迟到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你能改变的呢,那就是调整每日出门的时间,也就是说,按照平日的时间再提前一点出门。但,大部分人却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想睡多十分钟觉。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是自己不想改变,并非不能改变。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案例,但日常中,很多焦虑与抱怨,都来源于鸡毛蒜皮的所谓没得选择。
文中提起的:关于改变,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则是让我们转换一个思路去解析改变。当然,也有部分人把想要“改变”当成一种口头上的习惯,或许他/她在表达的时候,仅仅是一种释放,一种发泄与唠叨。所以,如果你就是想说说而已,不是真的要改变,那也是你的选择。但,如果口头说法变成习惯后,你就会有抱怨的嫌疑,自然,周围陪伴你的人,可能就会觉得不是很舒适,最终也会导致一些矛盾的出现。
读这本书,读得进去这本书的人,都是内在有需求,有改变的需求,所以,才会共鸣。至于能获得多少,成就多少。我始终解释为,这是个人的造化。而我做读书笔记,则是为了让自己更能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顺便把理论知识深层次的解释、分解得更通俗化。我相信,同路的伙伴,我们终会相见。
亲爱的们,拿回选择的控制权,走出对“没有选择”的误区,或许,你将会见到另一番景象。
疫情期间,呆愣的时间有点长,无意读到一本《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书。当时这本书对我那个当下来说,是非常受益的。有时候一个人能够感受福报,往往是因为他/她心中怀有谦卑,能够遇见这个读书群,遇见这本书,就是我当时最好的福。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书籍。作者是陈海贤。这本书非常浅显易懂,却不乏严谨的专业结构,这一下子仿佛区别于市面上很多的“心灵鸡汤”书籍,让人进入了一个感染力极强、专业性极高却又通俗易懂的认知世界里。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仅仅是因为喜欢,所以希望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体会,更用来巩固我对于本书的理解与深入学习书本的内容。
第一篇改变的起点 读书笔记
书的开始,作者就介绍了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接触很多来访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来访者是抱着改变的目的去做心理咨询的,可是当咨询师与来访者真正开始探索改变的可能性时,这些来访者就会说:“老师,我很痛苦,我渴望改变,但我没得选择。”
大部分人把自己改变不了的问题归结于难以控制的环境、充满敌意的社会、世界的不公、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和过去……这些宏大而深远的现实和过去笼罩在他们的头上,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与现在不同的选择、他们因此停住了发展的脚步,在原地痛苦地徘徊。
试问,有多少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的想要改变自己的某些事情或者某种习惯,但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你是不是曾经也有过想要改变的念头?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尝试找不同的方法,试着改变自己想改变的,但当真正去面对的时候,却往往觉得寸步难行,或者坚持不下去。
书中提到,改变——最关键的一步是意识到: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认定自己没有选择,会把我们从灵活机动的人,变成无能为力的环境的牺牲品。这样,改变就真的不可能发生了。
环境、社会、周围人事物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这些确实都是个人难以控制的,所以,这些难以控制的东西,就不可能成为能促进你改变的因素。如果你开始有做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就会在改变的线索上做一个调整,调整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这样,你便能做到有效改变,这是改变的思路问题。
例如:你等公交车的时候,车迟迟未到。这时你焦虑,心躁,但事实是,公交车不会因为你的这些情绪而马上出现,你改变不来公交车迟到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你能改变的呢,那就是调整每日出门的时间,也就是说,按照平日的时间再提前一点出门。但,大部分人却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想睡多十分钟觉。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是自己不想改变,并非不能改变。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案例,但日常中,很多焦虑与抱怨,都来源于鸡毛蒜皮的所谓没得选择。
文中提起的:关于改变,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则是让我们转换一个思路去解析改变。当然,也有部分人把想要“改变”当成一种口头上的习惯,或许他/她在表达的时候,仅仅是一种释放,一种发泄与唠叨。所以,如果你就是想说说而已,不是真的要改变,那也是你的选择。但,如果口头说法变成习惯后,你就会有抱怨的嫌疑,自然,周围陪伴你的人,可能就会觉得不是很舒适,最终也会导致一些矛盾的出现。
读这本书,读得进去这本书的人,都是内在有需求,有改变的需求,所以,才会共鸣。至于能获得多少,成就多少。我始终解释为,这是个人的造化。而我做读书笔记,则是为了让自己更能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顺便把理论知识深层次的解释、分解得更通俗化。我相信,同路的伙伴,我们终会相见。
亲爱的们,拿回选择的控制权,走出对“没有选择”的误区,或许,你将会见到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