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4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枪炮,病菌与钢铁》(1)

以下文章选自《信长之野望》
 
人种之间有三六九等吗?相信如果有人敢给出肯定的答案,他一定会被那些“政治正确”的声音所淹没。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说辞,曾在上个世纪一度大行其道,并被一个叫做希特勒的战争狂人发扬到极致。但随着他和他的纳粹党的覆灭,那一套歪理邪说也被一起埋进了坟墓。这个趋势发展到如今,一旦有涉及到种族对立的观点出现,立时就会被当做是“洪水猛兽”。
 
可遗憾的是,所谓“种族平等”的立场,也许只是平权主义者的掩耳盗铃和讳疾忌医。民族之间、种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客观差距和主观撕裂,其实从来都未曾消弭。空喊平等、平权大旗的人士,或许更应该回到人类的发展史,去看看那些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们,去探索一下究竟为什么那些人世世代代都能做“王侯将相”。
 
(一)一切,从学会种地开始
 
终于要开始谈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了。这本早已远赴盛名的巨作,用详实的调查和资料,为我们解答了一个宏大的问题:同样是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更具体的,为什么是来自西方的那群人,靠着枪炮、病菌与钢铁,打遍天下无敌手,让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种族,都臣服在他们的体制和框架之下。
 
其实我们会看一下被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似乎也没有源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这其实要源于文明产生的根源—农业革命。这本书和另一本更出名的《人类简史》都曾提到,大规模粮食生产是文明的最重要推手。毕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嘛。
 
具体说来,当一个地区率先发生农业革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自然也就能养活更多的人。人们终于告别风餐露宿,不用再过采集、狩猎时期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稳定的人口增长也就成了现实。而粮食储备的增加也会引发另一个后果,某些人可以脱离实际生产,专职做起社会行政的工作。而这群看起来“吃饱了没事干”的思想者聚集在一起,也就“瞎鼓捣”出了一些“文明”。
 
(二)贫富,一开始就存在
 
既然农业革命催生了文明,关于文明程度的差异,或许也可从不同地区的人驯化植物和动物,使之成为粮食和牲畜的能力方面,看出端倪。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列了一个清单,记录了不同地区驯化动植物物种的种类和时间的差异。基本上遵循了一个规律:粮食这类农作物被驯化的种类越多,时间越早,文明的发源也越早。
 
这么看来,不同地区的人们发展的巨大差异,似乎一开始就由所处地区的地理情况决定了。两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就该是人类早期文明发源的地方。而美洲和非洲的很多地方物种驯化迟迟没有完成,这也让他们错失了最早一波“红利期”。可总有些隐隐不对,本来领先的文明古国后来怎么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反倒是被西方主导了世界呢?
 
事实上,粮食生产的效率一直遵循着动态变化的过程。虽然像西欧这些地方,本身没有“自主研发”出粮食生产的“高科技”,但他们却借鉴了周围族群的“聪明才智”。粮食生产所带来的食物获取方式确定性的提升,让这种方式逐步主宰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族群。
 
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可以说是破坏)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几千年前的两河流域是沃野千里,可如今却变成了一片赤地。人类的历史总要经历几个“井喷期”,可在“井喷”到来前,矿井都被挖塌了,又何谈“井喷”呢?
 
很多文明古国率先起跑,却逐渐被落下了,而另一些新兴民族,则赶上了“时代红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后来利用枪炮,病菌和钢铁统治世界的,是那些西方白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种族,比如亚洲黄种人或美洲印第安人呢?也许我们更应该追求其中某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关读后感推荐:

书香满径四月里,在读书中感悟生活

会讲故事的书,读起来是什么体验?丨21读书

《火凤重天》观后感_《火凤重天》观后感500字-800字

《侦探菜小白-被指控的机器人》读后感_《侦探菜小白-被指控的机器人》读后感500字-800字

《海小枪枪的作文课4:奇幻历险》读后感500字_《海小枪枪的作文课4:奇幻历险》读后感

《宝葫芦》读后感500字_《宝葫芦》读后感

《“依霖混龄”课程研究》读后感500字_《“依霖混龄”课程研究》读后感

关注 |【荐书读书(第二十六期)】——《数字化: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商业革命》

《刘慈欣中英双语科幻经典(青少版)2:赡养人类》读后感500字_《刘慈欣中英双语科幻经典(青少版)2:赡养人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