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岩石圈100KM》
 
点击上方岩石圈100KM关注我
 
NO.8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美]马歇尔·卢森堡  著
 
阮胤华  译
 
 20201021
 
 感受:
 
这是一本通向人内心世界的书籍,促进我们自我完善的书籍.
 
 摘抄:
 
 1十岁那年,白人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黑了;接着,黑人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白了.
 
 2他认为,认识暴力,有助于理解非暴力……如果某个行为涉及使用武力,就把它归到暴力之树“身体的暴力”那一边;如果主要造成精神伤害,就归到暴力树“隐蔽的暴力”那一边.
 
 3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4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
 
 5爱提·海勒申即使被关在德国人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她依然一片柔情.在日记中,她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的勇敢.
 
 6非暴力沟通知道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7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欣然地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分开.当你施与我时,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鲁思·贝本梅尔1978《获赠》
 
 8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然而,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
 
 9在一些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并认为坏人应该受到出惩罚.在另一些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围绕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得知后一种社会的暴力现象远少于前一种社会,我一点都不吃惊.
 
 10看电视的人看得津津有味,是因为这个社会告诉他们,坏人应该被惩罚.
 
 11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降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者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12冷战期间……美国领导人把前苏联看作是致力于摧毁美国生活方式的“邪恶帝国”;前苏联领导人将美国人看作是试图征服他们的“帝国主义压迫者”.双方都没有承认内心的恐惧.
 
 13《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berg)诙谐地提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多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他建议读者先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的尺寸相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他接着建议读者想想他们现在的成就,然后和莫扎特十二岁时的成就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14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15我建议这位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因为我……(这样就能够发现做讨厌的事情里还存着着自己的责任)
 
 16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时性恶论.
 
 17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于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18如果你想把任何事情搅浑,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把我做的事情,和你的反应混为一谈.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19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
 
 20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21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
 
 22“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对学习的热爱.
 
 23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例如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形象.
 
你没能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24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25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26我提出两个问题:你们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一位农场工人喊道:他们是种族主义者.另一位农场主喊道:他们不尊重法律和秩序.
 
很明显,他们都在指责对方,而没有表达自己的需要.
 
还有一次,……一些以色列人和一些巴勒斯坦人做到了一起……
 
我问了同样的问题:
 
1你们双方各有什么需要?
 
2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然而,一位巴勒斯坦人接着就说道:你们的所作所为和纳粹一样!
 
这样当然很难得到以色列人友善的回应.
 
 27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28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
 
36年来,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没有和他说我想要什么.
 
 29但是,爸爸,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
 
我回答说,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自备自己.
 
 30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31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识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32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33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识是……
 
 34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
 
 35我们也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36以色列哲学家马丁·不伯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
 
 37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38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39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
 
……然而, 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 而非在下结论, 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40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时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41给他人反馈是在节约而非浪费时间.
 
 42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一般来说,他会觉得很惬意.
 
 43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应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
 
 44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了人们的倾诉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45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46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47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48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他们需要的是别人的理解和接纳.
 
 49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还发现,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得到他人的倾听和理解,是多么的幸福.
 
 50在赫布·加德纳编写的《一千个小丑》一剧中,主人公拒绝将他12岁的外甥交给儿童福利院.他郑重地说到: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看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51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52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列在一张纸上.
 
 53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54一旦如愿活出对生命的爱,我们所体会到的欢乐是他人的赞同永远无法给予的.
 
 55我确信,一旦生命的需要被忽视,我们的行动对社会来说极具危险,对个人来说则极为不幸.
 
 56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57表达愤怒的步骤:
 
1停下来.呼吸
 
2留意我们的指责
 
3体会我们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时因为我需要……”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58我想说的是,杀人太肤浅了.在生气时,杀人、打人、骂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
 
 59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60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61愤怒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
 
 62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63在受到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当然,指责他人有时可以使我们达到目的——出于害怕、内疚或惭愧,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然而,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也是在使用暴力.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制造了新的问题.
 
 64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们就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
 
 65我们都知道,惩罚导致关系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the end
 
《转载声明》:本订阅号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本号部分推送文章、图片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相关读后感推荐:

享想评读社,给你不一样的读书体验。

《大梦无疆:勇气、想象和现代以色列的建立》读后感500字_《大梦无疆:勇气、想象和现代以色列的建立》读后感

《孩子,我拿什么留给你》读后感500字_《孩子,我拿什么留给你》读后感

《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精)》读后感500字_《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精)》读后感

《小屁孩日记31:燃动校运会》读后感500字_《小屁孩日记31:燃动校运会》读后感5篇

香洲人,大咖喊你来读书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悟

《夏山学校》读后感_《夏山学校》读后感300字

【山海凿文】趣味任务驱动阅读 思辨体验提升素养——以《骆驼祥子》项目式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