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衰》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LIFEONE》
 
《国家兴衰》这本书,作者是摩根士丹利的全球首席战略师与新兴市场业务主管夏尔马,他具有广阔的视野,从十个维度来讨论未来五到十年各国兴衰问题,这十个维度分别是人才、改革力度、贫富差距、政府干预、地理优势、投资占比、通货膨胀、债务增长、货币、全球舆论。读完了这本书,引发了我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国运的重要性
 
《国家兴衰》是一本宏观的书,几乎列举了二战以后所有有过亮点的经济体,总结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我觉得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兴衰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实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投资的本质是享受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红利,投资圈有个很著名的段子:三个人坐电梯,一个不停原地跑,一个不停撞头,一个不停做俯卧撑。电梯到顶后,三人被问到:你们是怎么上来的?一个说我跑上来的,一个说我撞头撞上来的,一个说我做俯卧撑上来的。在投资圈看来,真正让他们快速上楼的“电梯”,就是国运。巴菲特曾经说:“我的财富还要拜以下三点所赐:生在美国,一点幸运基因,以及广泛的兴趣。我和我的孩子都有幸赢得了‘卵巢彩票’“。说到底,当我们在投资一个国家的一个企业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在投资这个国家。出生在中国的投资者,是幸运的,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水大鱼大,芒格说,要到有鱼的地方去抓鱼,要到鱼多的地方去抓鱼,而中国就是一个鱼很多的地方,尤其是医药、消费、科技等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安静地思考企业的内在价值,找到优秀公司进行投资,陪伴着这些公司成长,作为投资者就能享受到国家和企业发展的红利。
 
二、人是增长之源
 
作者在书中评估哪些国家具备增长潜力或是将陷入衰退的标准是看国家的劳动适龄人口是否出现增长,是否对老龄人口、女性或是外来移民敞开就业大门,是否正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夏尔马认为人才争夺战的核心在于留住人才。就中国来看,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红利。现在,中国的人口发展已经走过了拐点,人口现状是增速放缓、老龄化、生育率和育龄人口下降,这也是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原因。各国与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人口增量放缓的情况下,提高人口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将取代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对于投资而言,人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高瓴资本的张磊经常挂在嘴巴的话是“投资就是投人”,要找靠谱的、真正有格局观、有胸怀又有执行力的创业者。观察一家公司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外部是企业所处的行业土壤,而内部就是管理。靠谱而富有战略眼光的管理团队,留得住人才,执行力高效,是一家好的公司需要具备的条件。
 
三、辩证地看待贫富不均
 
夏尔马认为,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应该具有财富创造的功能,甚至由此造就超级富翁,但核心问题在于均衡性。他把富翁分为“好富翁”和“坏富翁”。前者,是以创新的方式制造财富的行业里产生的富翁,比如高科技、医药、零售、电子商务等。后者往往从国家存量财富中分一杯羹,往往需要讨好监管者,这些行业比如建筑、房地产、采矿等。拿中国来说,贫富分化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从邓小平提出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至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允许贫富不均的存在,人群中那部分最有创新动力与获取财富能力的人,被激励去奋斗,让经济重新焕发出活力。深圳40年经济特区的庆祝大会表彰了40人,很多企业家都上了表彰名单,包括比亚迪王传福、腾讯马化腾、顺丰王卫、微芯生物鲁先平等,但是没有一个房地产商上榜,我想这也是如同作者所说的,以创新的方式去制造财富的“好富翁”与以讨好监管者的方式去制造财富的“坏富翁”相比,他们最不可能引发民众对财富创造的愤恨,也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四、改革必须成为常态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夏尔马认为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陷阱在一个国家的任何发展阶段都存在,因此改革必须成为常态。跌落发展阶梯的国家很多,比如阿根廷在100年前是可以和英美媲美的发达国家,现在却成为不断需要向IMF纾困的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曾经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人均收入跃入发达国家行列,现在却深陷超级通货膨胀的漩涡。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改革必须成为常态。就拿中国的医药行业而言,由于药品创新研发具有投入多、周期长及风险高等特点,过去中国药企多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研发意识与创新能力均显薄弱,在行业普遍靠仿制药都能获得很好的年代,药科大科班出身的孙飘扬当时却意识到必须培养属于自己的研发能力、独家高竞争力品种才是长期生存之道。恒瑞医药是国内最早进行创新药布局的公司,研发管线布局国内药企里一流,也正由于敢为人先、敢于改革,恒瑞才能成为医药界当之无愧的龙头。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只有明锐的洞察行业内外的机会,不断向改革要发展动力,才能不断的成长。
 
五、投资占比与去向
 
按照夏尔马提出的经验法则, 投资占GDP的比例最好在35%以下,25%—35%是保持良好投资势头的合适比例,超过了就会出现过量和浪费。当前中国经济也存在着投资占GDP比例过高所带来的投资缺乏效率和坏投资积聚的风险,以及投资依赖信贷导致的债务过高和负债增速过快的风险,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投资者投资渠道不多,大量的资产投往房地产,导致房地产占GDP比重过大以及房地产的资产泡沫问题。随着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提出以及不断地完善,这种情况会在将来有所改善。夏尔马认为必须关注投资资金的流向,他认为以制造业、高新技术和基础设施为目标的投资热,往往是理想的投资热,比如道路、电网和排水系统等。最糟糕的投资对象是房地产,它不仅不能对经济形成长久的推动,而且往往会让国家债台高筑。还有大宗商品也往往会给经济造成侵蚀性破坏。我认为作为投资者在分析公司的时候也要关注公司投资资金的流向和多元化的布局。以家电行业两大巨头美的和格力举例,美的的多元化业务并非盲目地进入各个领域,而是紧密围绕家电的全品类展开,依靠多元化与数字化,今年上半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全面超过格力,尤其是小家电和海外业务成为其今年疫情以来抗风险的主要因素。而反观格力,长期以来格力的应收都是以空调为主,对空调的依赖程度过高,近年来格力也尝试了多元化道路,但其投资手机、新能源汽车、芯片等行为却引发诸多争议,而家电体系内的孵化效果却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这也是目前两者市值相差大的重要原因。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