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书笔记2

以下文章选自《心理何群群》
 
7.投射让我们偏离真相
 
给的背后是匮乏,那么接受者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如果看不到这点,我们还会抱怨孩子,觉得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父母给得再多,不是孩子需要的,其实等于没有给。有时,我们会把爱投射给他人曾听一位工作上的搭档说,他之所以对另一个人那么好,是“因为他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与爸爸有着很深的情感,可惜爸爸去世了,于是他把对爸爸的爱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样的投射或许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关系,这样的相处毫无真实可言。如果一个人对我好,是因为他把我看成他生命当中的某个人,那他其实并没有跟我相处,他是在利用我跟“某个人”相处。可怕的是,如果有一天这个被投射的人,有些行为是投射者所不接受的,那么曾经对“某个人”的愤怒也会投射到他身上,很多怨恨也会随之而来。这样的爱,从头到尾就是错位和错误的。
 
有多少时候,我们错把投射当成爱,但这不是爱。真正的爱,伴随着觉察,才不会在心理上越界。
 
在关系中要带着觉察和觉知。真真切切地去看,看自己、看生命、看他人。看到投射,收回投射,自己处理自己的部分,才能真正地陪伴对方。就像前面案例中的那位妈妈,在她自己做了一些调整后,意识到这是属于自己的焦虑,她开始看到了12岁的孩子通过画画释放自己的压力,孩子需要的不是来自妈妈的焦虑,而是妈妈的理解和看见。后来她告诉我孩子逐渐早睡了。
 
投射不是爱,摘掉你的有色眼镜,去真正看见对方,与真的对方相处吧!让关系开始于我和你,让彼此之间没有“它”,也没有“他”。
 
8.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界限的守护需要信任。如果我们无法信任孩子,就总想着做点什么来“保护”孩子,比如说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谁说我们的孩子需要抗挫折教育?与其说孩子需要抗挫折能力,不如说父母更需要。孩子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很多事情其实他们是有能力去面对的,比起所谓挫折,孩子们可能更担心的是父母的情绪问题。如果父母有平和的心态和对孩子应对能力的信任,可以帮助孩子更从容的应对外在世界的各种问题。
 
我终于明白,“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根本就是一道伪命题。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在阳光雨露、风吹日晒中都能茁壮成长。我们的孩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成长是他们的必然,智慧是他们的本有。
 
抗挫、穷养、富阳,都是违背自然的,刻意的,就像小树苗在阳光雨露中成长,有人说,不是天天都有雨露的,我们要减少阳光雨露,让他先学会受苦。
 
9.自我修复——孩子本有的智慧
 
表达和倾诉:
 
通过表达和倾诉来释放各种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最早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哭,慢慢的掌握语言后,就开始用语言表达。
 
游戏和故事:
 
随着游戏的发展,幼儿会借助一些游戏来进行自我修复。
 
另一种方式是听故事:
 
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能借此机会,配合孩子进行这类游戏或讲故事,就能协助他们自我修复。
 
角色扮演:
 
英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兼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说,孩子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的富有创造力。相反,孩子以妈妈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假自我。
 
婴幼儿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中国有句俗语“三岁定八十”,不是没有道理。婴幼儿阶段,孩子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被同理、被联结、被看见,他们便能不断构建真自我,并且有足够空间去发展自我修复能力,并借此发展自己的内在力量。
 
孩子不需要教育,一个内在感觉安全、被接纳的孩子,会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来。
 
10.当他人发生冲突时,停止越界
 
在P.E.T.里有一种调解纷争的方式,叫第三方调解。这种调解纷争的方式打破传统,却更有效。这种方式主要的沟通途径是起纷争的双方,我们只是协助者。如何当好协助者呢?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评判,协助纷争的双方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并且协助双方使用第三法来解决问题。
 
更多观看: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