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易传》美学的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古文品鉴》
本文是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的读书笔记,内容皆摘自原书。
《易》象可以通向审美形象:第一,《系辞传》中说:“象也者像也。”明确肯定《易》象是天地万物形象(物象)的模拟、写照、反映。第二,《易》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象来表达情意。第三,《易经》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皆有。
立象以尽意: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传)
观物取象:《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根据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了《易》象。《易》象是宇宙万物的再现。《易》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
《易传》和《老子》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两个源头。《易传》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在《系辞传》的作者看来《易经》就是一部讲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书。
《系辞传》:“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力量的互相作用。(阴和阳、柔和刚)“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一阴一阳为之道。”(《系辞传》) 影响:壮美(阳刚之美)、优美(阴柔之美)
《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传》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系辞传》:“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是宇宙万物的极端微妙的变化的规律。凡是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的,就叫做神。凡是能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就叫做神。《系辞传》:“知几其神乎!“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兆。”“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易传》修辞立诚的思想引发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诗品和人品的统一观。
“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系辞传》)
赋比兴这组范畴(战国时期学者总结)正是“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的进一步规定。
本文是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的读书笔记,内容皆摘自原书。
《易》象可以通向审美形象:第一,《系辞传》中说:“象也者像也。”明确肯定《易》象是天地万物形象(物象)的模拟、写照、反映。第二,《易》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象来表达情意。第三,《易经》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皆有。
立象以尽意: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传)
观物取象:《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根据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了《易》象。《易》象是宇宙万物的再现。《易》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
《易传》和《老子》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两个源头。《易传》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在《系辞传》的作者看来《易经》就是一部讲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书。
《系辞传》:“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力量的互相作用。(阴和阳、柔和刚)“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一阴一阳为之道。”(《系辞传》) 影响:壮美(阳刚之美)、优美(阴柔之美)
《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传》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系辞传》:“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是宇宙万物的极端微妙的变化的规律。凡是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的,就叫做神。凡是能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就叫做神。《系辞传》:“知几其神乎!“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兆。”“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易传》修辞立诚的思想引发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诗品和人品的统一观。
“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系辞传》)
赋比兴这组范畴(战国时期学者总结)正是“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的进一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