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故事》碑与枯树 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生活不止LIXQ》
 
上次分享了中国废墟和外国废墟含义与审美的不同。讲到“凝结着历史记忆的不是荒废的建筑,而是一个特殊的,可以感知的『现场』。”
 
那么,今天分享《废墟的故事》中通过画、通过“迹”来感受古代中国的废墟。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艺术家不是或聚焦于怀古的主体,或聚焦于怀古的对象,而是被二者的“相会”所吸引。他们希望抓住的是某一时刻中的主观情感。
 
虽然一幅画可能与某个事件或地点相关,但它的意旨并不在于讲述特殊的故事或描绘特定的地方,而是要唤醒那“转瞬即逝与绵绵不绝,毁灭与存活,消失与可视可见之间的张力”。
 
《读碑图》
 
靠近构图中心是一方石碑,被叠石和古木所包围。碑前一人戴笠骑驴,静默地注视着遗留在荒野的巨碑。他的旁边是一个侍童,正持缰而立,关切地看着自己的主人。整幅画既静默又活泼,主仆二人似乎被死亡般的沉寂所包围,一动不动。但画面又充满着令人不安的动感:形态怪异甚至充满野性的枯树,波浪般的参差奇石。
 
又有人说,图中的人物是孟浩然
 
那么这幅画,很自然的传达出两种信息:
 
一、孟浩然访碑
 
二、带有普遍性的境遇:游客意识到了自己正面对着一个无名的往昔。
 
与这幅图有相似之处的一幅外国的画面,作者想到了《墓地雪色》
 
《墓地雪色》中,所有形象包括建筑物、树木、人物、墓碑和云雾,都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废墟世界”里自得其所,水乳交融。整个画面被塑造成一个戏剧化的舞台,将其景观呈现给观众。
 
我们再返回看《读碑图》中的信息
 
旅客:画面内部的观者——观碑
 
石碑:注视对象(图中旅客、画外观者)、往昔的象征
 
枯树:加深荒废和忧伤之感,表现宇宙力量的不懈斗争。
 
石碑象征着历史、逝水流年的重构,
 
枯树象征着记忆、长期沉眠,定期复苏
 
“记忆是生命,由活着的社会产生,而社会也因记忆之名而建立。记忆永恒演变,受制于铭记与遗忘的辩证关系,无法意识到自己逐次的蜕变,易受操纵侵犯,并容易长期沉眠,定期复苏。而历史则永远是对逝水流年的重构,既疑惑重重又总是挂一漏万。记忆是时时刻刻实在发生的现象,把我们与不息的现实扭结在一起;而历史则是对过往的再现。”——皮埃尔·诺阿
 
石碑——历史、永恒的废墟
 
枯树——记忆、活着的废墟(衰败、死亡和复生的经验)
 
从《读碑图》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对生命和艺术的执着与深情。
 
迹:景中痕
 
当一个后来人寻找往昔痕迹的时候,他也在旅途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迹:强调人类痕迹的存留和展示——主观交观、客观标记
 
墟:强调人类痕迹的消逝与隐藏——冥想对象
 
四类迹:
 
1、超自然力量的“神迹”
 
起源和再现上的模糊性和非历史性,标记着超越人类历史的超自然事件。
 
2、金石学研究对象的“古迹”
 
比如读碑图象;在朝代更替中定位了某个特殊时段。
 
黄易《得碑十二图》之一
 
3、政治记忆和表达场所的“遗迹”
 
新近的逝者
 
吴历《白云山青图》
 
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
 
昔者玉河之湾怀,今则荒沟废岸矣
 
4、精英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胜迹”
 
由无数层次的人类经验累积而成,是一种记忆现场。不为某人某事,在时间的进程中获得自己的纪念碑性。
 
泰安岱庙前门
 
武元直《赤壁图》
 
所画为苏轼游赤壁,苏轼的形象,被画家自我形象所代替
 
因此胜迹:赤壁
 
便有了三个层次上的记忆:3世纪的赤壁之战
 
12世纪的苏轼泛舟
 
后世游客之行
 
仇英《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未完待续……

相关读后感推荐:

《网红糖果店一一同桌日记》读后感_《网红糖果店一一同桌日记》读后感500字-800字

《哇!历史原来是这样:洗澡简史》读书有感_《哇!历史原来是这样:洗澡简史》读书有感500字-800字

《断舍离》读后感100字_《断舍离》读后感怎么写

《关键8招,教出好小孩》读后感500字_《关键8招,教出好小孩》读后感

《安史之乱》读书有感800字_《安史之乱》读书有感

《解放孩子》读后感500字_《解放孩子》读后感

《留住故事系列:尼摩船长的故事》读书感想_《留住故事系列:尼摩船长的故事》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读书笔记《赞扬与责备》——贯穿一生的评判

《现实是条河流》观后感500字_《现实是条河流》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