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孔子美学的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古文品鉴》
 
本文是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的读书笔记,内容皆摘自原书。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孔子的审美标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
 
范畴:兴观群怨、大
 
命题: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文质彬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美与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艺术的形式是美的,内容应该是善的。
 
文与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兴观群怨: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孔子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把这多种因素、多种内容统一了起来。孔子强调诗歌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住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艺术作品对人的精神从整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大: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大是一种道德的范畴,效法天,使人敬畏、崇拜。带有天命论的色彩。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山水的自然形象的某些特征,可以象征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