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度量》 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少年人的悲喜》
用户体验度量读书笔记:
想了一下名字,是叫阅读心得呢还是积累沉淀呢?后面还是想起了读书笔记,简单易懂,符合常识。最近的工作里斟酌文案出习惯了。(矫情罢了)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入门级别的,适合大一大二的学生看,和我们的教材那本《设计调研》一样,会介绍方差、全距这些概念,会给一些案例分析,讲一下怎么在Excel里求置信区间等等,最无奈的还是书里主要依赖问卷去收集分析,定量分析也太过实验室化,实验者效应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实际工作的参考价值感觉不大,仅记录一点觉得还算有用的东西。
找这本书主要还是想尝试去量化一下用户体验(上半年折腾了好久,写了很多分析思路,最后还是觉得从效率角度验证体验逻辑最通……),好不好现在还纯靠感觉、推论、嗓门和职阶。如果一个东西不能量化,那就没法作为评判的标准,只能停留在借口层面。
———————————正文———————————
1、用户体验等概念本身具有强烈的模糊性,反映的多是用户认知、操作和主观感受等层面的体验。
2、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指的是用户与产品、设备或系统交互时所涉及的所有内容。(用户体验缩写有UE\UX等等,工作里提到的UI、UE是很具有针对性的产出,且有专门的岗位,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3、可用性度量就是可以用来测量用户体验的工具;任务成功率、任务时间、鼠标点击次数、挫折或愉悦感的自我报告等都是可用性度量的例子。
4、全距是最小数据点与最大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用来确定极端值。方差说明了数据相对于平均数或均值的离散程度(数据点与平均数的差然后求平方再求和/样本量-1)。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UYSY方差怎么算我真的忘了,信效度也忘了,学校白嫖了我四年学费,啧啧)
5、迷失度:最佳迷失度应为0,小于0.4时不会显示出任何可观察到的迷失度方面的特征,大于0.5时会出现。
N:操作任务时所访问的不同的页面数目
S:操作任务时访问的总的页面数目,其中重复访问的页面计为相同的页面
R:完成任务时必须访问的最小的(最优的)页面数目
L=sqrt【(N/S-1)²+(R/N-1)²】(sqrt就是开平方根)
6、效率的核心测量是任务完成率与每个人任务平均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的任务成功(任务完成率=订单数/搜索pv 任务平均时间=订单来源query的搜索发起时间-支付成功时间)
7、弃用率最适用于观察用户是不是在由一系列网页构成的操作流程中中途退出或放弃。
后面整理一下之前想了很久的分析思路吧,不过应该想的很浅薄,仅作记录~
为什么要关注体验,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思考的。我觉得不管从产品的价值与责任、公司的长期效益还是大环境对用户体验的追捧,用户体验都应该值得被关注。
产品责任:对用户负责,尤其是当产品能影响亿万级别用户的时候,产品功能是商品,作为销售人员要对商品功能负责,不多赘述,懂的都懂,不懂的我说了你也不明白
公司长期效益:增量速度会趋近合理,总有天花板,在扩张期可以野蛮发育,降速后就要着手处理问题和填坑了,精细化运营吃存量的时候顾客就又变成上帝了,怎么让他们爽,用完了还想用,用完了想掏钱就成了发展方向,用户体验就成了一个标杆。(所以反推用户粘性、次日留存就可能是一个用户体验公式的因子)
大环境的追捧:口号喊得响了,你就不得不信了,逆风口纯粹是个傻事,在业内都在讨论用户体验的时候,在大佬们都把用户体验挂在嘴边的时候,就不用思考其价值,干就完事了,尤其是刚出门的小菜鸟,前辈把什么是最重要的说的很清楚了,如果没有很明确的既定世界观,跟牌就好了。就像A股的茅台,你不得不服。(面试的时候不扯一下用户体验,你都没有做产品的天赋)
—————————————————————————————
以下内容和读书笔记无关,这个公众号是在大二还是大三极度焦虑的情况下整的,当时也没想着要怎么样,多少记载一些自己的面试经验/心得,或者是大学生活,想来当时的自己还是有理想有冲劲(现在也有,但是所剩无几),不找个地方抒发自己的情绪,不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就感觉浑身难受。
现在也许也是,只是更多愿意去写在自己的记事本里(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希望能继续更新下去,当时居然定的100篇 小目标,呵,也许这就是初生牛犊,少年人真的离谱。
用户体验度量读书笔记:
想了一下名字,是叫阅读心得呢还是积累沉淀呢?后面还是想起了读书笔记,简单易懂,符合常识。最近的工作里斟酌文案出习惯了。(矫情罢了)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入门级别的,适合大一大二的学生看,和我们的教材那本《设计调研》一样,会介绍方差、全距这些概念,会给一些案例分析,讲一下怎么在Excel里求置信区间等等,最无奈的还是书里主要依赖问卷去收集分析,定量分析也太过实验室化,实验者效应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实际工作的参考价值感觉不大,仅记录一点觉得还算有用的东西。
找这本书主要还是想尝试去量化一下用户体验(上半年折腾了好久,写了很多分析思路,最后还是觉得从效率角度验证体验逻辑最通……),好不好现在还纯靠感觉、推论、嗓门和职阶。如果一个东西不能量化,那就没法作为评判的标准,只能停留在借口层面。
———————————正文———————————
1、用户体验等概念本身具有强烈的模糊性,反映的多是用户认知、操作和主观感受等层面的体验。
2、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指的是用户与产品、设备或系统交互时所涉及的所有内容。(用户体验缩写有UE\UX等等,工作里提到的UI、UE是很具有针对性的产出,且有专门的岗位,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3、可用性度量就是可以用来测量用户体验的工具;任务成功率、任务时间、鼠标点击次数、挫折或愉悦感的自我报告等都是可用性度量的例子。
4、全距是最小数据点与最大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用来确定极端值。方差说明了数据相对于平均数或均值的离散程度(数据点与平均数的差然后求平方再求和/样本量-1)。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UYSY方差怎么算我真的忘了,信效度也忘了,学校白嫖了我四年学费,啧啧)
5、迷失度:最佳迷失度应为0,小于0.4时不会显示出任何可观察到的迷失度方面的特征,大于0.5时会出现。
N:操作任务时所访问的不同的页面数目
S:操作任务时访问的总的页面数目,其中重复访问的页面计为相同的页面
R:完成任务时必须访问的最小的(最优的)页面数目
L=sqrt【(N/S-1)²+(R/N-1)²】(sqrt就是开平方根)
6、效率的核心测量是任务完成率与每个人任务平均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的任务成功(任务完成率=订单数/搜索pv 任务平均时间=订单来源query的搜索发起时间-支付成功时间)
7、弃用率最适用于观察用户是不是在由一系列网页构成的操作流程中中途退出或放弃。
后面整理一下之前想了很久的分析思路吧,不过应该想的很浅薄,仅作记录~
为什么要关注体验,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思考的。我觉得不管从产品的价值与责任、公司的长期效益还是大环境对用户体验的追捧,用户体验都应该值得被关注。
产品责任:对用户负责,尤其是当产品能影响亿万级别用户的时候,产品功能是商品,作为销售人员要对商品功能负责,不多赘述,懂的都懂,不懂的我说了你也不明白
公司长期效益:增量速度会趋近合理,总有天花板,在扩张期可以野蛮发育,降速后就要着手处理问题和填坑了,精细化运营吃存量的时候顾客就又变成上帝了,怎么让他们爽,用完了还想用,用完了想掏钱就成了发展方向,用户体验就成了一个标杆。(所以反推用户粘性、次日留存就可能是一个用户体验公式的因子)
大环境的追捧:口号喊得响了,你就不得不信了,逆风口纯粹是个傻事,在业内都在讨论用户体验的时候,在大佬们都把用户体验挂在嘴边的时候,就不用思考其价值,干就完事了,尤其是刚出门的小菜鸟,前辈把什么是最重要的说的很清楚了,如果没有很明确的既定世界观,跟牌就好了。就像A股的茅台,你不得不服。(面试的时候不扯一下用户体验,你都没有做产品的天赋)
—————————————————————————————
以下内容和读书笔记无关,这个公众号是在大二还是大三极度焦虑的情况下整的,当时也没想着要怎么样,多少记载一些自己的面试经验/心得,或者是大学生活,想来当时的自己还是有理想有冲劲(现在也有,但是所剩无几),不找个地方抒发自己的情绪,不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就感觉浑身难受。
现在也许也是,只是更多愿意去写在自己的记事本里(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希望能继续更新下去,当时居然定的100篇 小目标,呵,也许这就是初生牛犊,少年人真的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