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Beyond Feelings》Chapter 8

以下文章选自《传递感知》
 
Part II: The Pitfalls (陷阱)
 
第一部分的七个章节,探究了思考产生的背景。现在你了解了,个性并非自发的生成,而是必须要反复习得,独立思考不仅适用于你自己的思想,也适用于别人的,真理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创造的,真正的知识是难以掌握的,观点只有在支撑的证据足够好时才够好,论证不是靠得分点数获胜也不是争吵过别人就行,而是搜集准确的信息并合乎逻辑地推理。
 
本部分将检验可能毁掉思考的各种错误,也会提及如何在别人的写作和说话中最大可能地发现它们,并在你自己的表达中避免。最基础的错误是“我的更好(Mine-is-better)”,似乎根植在人性中并为其他错误铺好了路。其他错误按出现的时机分组进行讨论:观点错误指不时出现在我们思想里的关于现实的错误观念;过程错误出现在我们处理特定事项时;表达错误出现在把想法变成文字时;反应错误出现在某人批评或挑战我们的陈述或论证时。最后一章探究这些错误是怎么组合在一起出现的。
 
Chapter8 The Basic Problem: “Mine Is Better”(最基础的问题:“我的更好”)
 
一个极为常见的倾向是,我们会维护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精炼和改进它们。我们的信念已经根植的很深而不被察觉,而当涉及到我们观点合理性问题时,我们立刻就变得亢奋,捍卫观点,而不管问题有多合理,我们拒绝从反对者那里学习真理。人们花了很多钱买书、上课来进行自我成长,但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却好像自己的想法无需半点改进。
 
这种倾向是因为“我的更好”的观点,这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的。觉得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好是天性,而自己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延伸。一年级小朋友会说“我爹比你爹厉害”或者“我的鞋更漂亮”或者“我的彩笔颜色更好看”,他们实际上没有在说爹、鞋或彩笔,而是在说“嘿,瞅我,我与众不同”。
 
许多年后,当初那些孩子会说,“我的车子比你的更快”或者“我的球队今年会直奔冠军”或者“我的分数比那谁高多了”。甚至后来,当他们知道了说他们的东西更好听起来有点自夸,他们会继续认为:“我的房子更值钱,我的圈子更牛逼,我的配偶更迷人,我的孩子表现更好,我的成就更多,我的想法、信念、价值观更有洞察力且比别人考虑的更长远”。
 
所有这些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都是自然而然的,这种倾向可能和人性一样古老。历史记录了无数这样的例子,大部分的战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形式的“我的更好”。一个对上百万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了“我的更好”的影响:7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在领导能力上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只有2%的认为在平均水平以下;100%的人认为他们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在平均水平以上,而60%的人认为他们在前10%,25%的人认为他们在前1%。
 
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能通过意识到其他人对他们的事情有相同的感触,而且这是人性不可避免的一部,来平衡掉“我的更好”的倾向。即许多人意识到了我们看待自己时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不是我们的东西不同,不管什么一旦和我们有了联系那就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了。这种人能理解并有信心控制“我的更好”的倾向。问题在于,有些人不理解每个人都有一个特殊的视角,对他们来说,“我的更好”就不是一种态度了,而是一个实事。心理学家将这样的人群分为自我中心的或族群中心的。
 
自我中心的人(Egocentric People)
 
自我中心的是指以自己为中心或焦点,只对自己的利益、需求、观点感兴趣。他们自说自话,不关心别人想说什么。这里更重要的是自我中心者的思维习惯,自我思维(egothink)。
 
由于自我思维的看法很受限,自我中心的人很难看到多样化的观点。世界为他们存在并被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左右:影响他们的也应该影响每个人;与他们无关的就不重要。这使得他们很难去观察、聆听和理解,也确实很难成为精通于独立思考的人。
 
族群中心的人(Ethnocentric Prople)
 
族群中心的是指过分地以某人的组织为中心或焦点。注意“过分地”这个词的内含,我们可以在同种族、同宗教或同文化中感到认同而不成为族群中心的。我们也喜欢那些共享我们的传统和观点的人群,同时也不会不容忍其他人群。相似本来就自然的比不相似要舒服的多,如果硬要装的不是这样反而是自欺欺人。
 
那么区分种群中心的个体和那些正常的感觉到群体认同的人靠什么呢?第一点,种群中心的人不仅相信他们的群体与众不同,也根本上完全优于别人;第二点,其他群体的动机和意图是可疑的。这些信念就会创造偏见从而阻碍独立思考。他们热切地挑战其他群体的观点,但不愿意质询自己的,因此倾向于将复杂情况过分简单化。他们不认为有中间立场,事情总是单向的,即符合他们群体观点的方向。
 
种群中心的人的偏见还有一个附加影响,它满足了“不论是对社会中的真实问题还是想像问题,他们都会归罪于其他群体”这样一个需要。
 
控制“我的更好”的想法
 
自我中心者和种族中心者的极端的“我的更好”的态度,会扭曲判断并往往远离正确。“我的更好”倾向对于我们剩余的人的影响虽然没那么夸张,但也真实存在。
 
我们对自己想法的偏好阻止了我们认识思维中的瑕疵,无法看到和构建别人的想法。相似的,对自己宗教的骄傲会导致过快的否认其他宗教信仰和实践,并忽视自己宗教历史的错误;对自己政党的偏好会使我们支持低劣的候选人和纲领;对自己意见的忠诚关闭了他人看法、让我们对不熟悉的真理失明,并永远地把我们束缚在过去的结论中。
 
更进一步,我们不加批判地快速接受那些迎合我们预期观点的人,会让我们更易受他人摆布。历史也清晰地告诉我们,为什么希特勒可以控制德国并肆虐相当一部分世界。
 
“我的更好”是独立思考者最基础的问题,因为如果不加检验,它就会扭曲观点并毁坏判断。越沉溺于主观,越不利用独立思考。尽管完全客观不可得,但通过控制“我的更好”倾向,可以达到相当程度的客观。
 
那到目前为止,本章所述的内容是表明“我的更好”决不能成为一个情境客观的、准确的评估吗?断然不是,这样想会陷入相对主义错误(第9章会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个或更多想法比较时,其中一个会比其他的更合理、更与证据相符。如果你是个够勤勉的独立思考者,你的想法往往会被证明为最好的那个。但是这种决定性是在所有的想法被评估后适时得出的,而“我的更好”的问题在于它诱惑我们放弃评估而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的想法最好。
 
控制“我的更好”的一个方法是,牢记,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太容易受它的影响,并且当对象是我们真正关心的时候最为强烈。(关心则乱)
 
另一个方法是,警惕它出现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在感觉和想法中找到。
 
感觉:非常愉悦的、偏爱的感觉;立刻想要接受一个陈述或论证,而不加以进一步鉴别的欲望。或者非常不愉快、消极的感觉;立刻想要攻击或谴责一个陈述或论证的欲望。
 
想法:诸如“我很高兴专家站在我这边——我一直就是这么想的”以及“别浪费时间分析这个证据了——它一定是确定无疑的”的想法。或者诸如“这个看法简直离谱,因为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我拒绝考虑它”。
 
一旦你发现了上述反应,有理由确信你正受到“我的更好”想法的侵害。最合适的做法是,抵抗这个反应并强迫自己公正地考虑这件事。这可能不易实现——你的自我会找出一打的理由让你纵容“我的更好”的冲动,但作为一个独立思考者,你的进步取决于你的成功抵抗。后面四章中讲到的其他类型的错误,至少会受到“我的更好”的想法而变严重。
 
作者按:
 
“我的更好”,理所当然。妈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最好看,情人眼里出西施,敝帚自珍,从小到大被笼罩在这种基础认识里而不自知。本章一语点破,并阐述了这才是其他错误的最根本的根源。独立思考真正面对的考验,竟然来源于这么根深蒂固的想法,和人性一起不知存在了多少年。
 
就像人类是“逆熵”的一样,我们的独立思考也是一种“逆向”的活动。放任不管,天马行空,就像熵增那么自然;但想要有序,想要有理性思考,就得花上一些功夫去判断,去梳理。我们用“逆熵”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想必也会用“逆向”的思维构建起更宏伟的思想殿堂。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