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时如何处理念头?——《坛经》读书笔记之四

以下文章选自《王阳明良知之声》
 
无心云自闲,孔子心无染(虽有白云,不住于心,这是真无染,不是说没有一丝云彩)
 
历史上有个卧轮禅师,他流传下来一首偈子: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智慧日日长。
 
(翻译:我卧轮有办法,能够擒获心猿意马,斩断不绝如缕的思虑。面对滚滚红尘可以做到心如止水,不起一丝波澜。就这样,我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
 
 我们一看这首偈子,一定觉得卧轮禅师很厉害。为啥觉得他厉害?是因为对照了我们自己。我们不少人整天心猿意马、思绪纷飞,心脑像一盆浆糊。实际上,修学传统文化,不管是儒、是释、还是道,都是为了驯服这颗心(这句话有毛病,但是不得不这样说)。
 
我们觉得很厉害的这位卧轮禅师和他的偈子,被惠能大师评判为“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心”。既然不明白自己的心,还怎么见性致良知!在修学上,卧轮禅师的方法是错误的,与致良知背道而驰。惠能大师给出的纠错方式是:
 
 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智慧作么长。
 
(翻译:慧能不采用任何办法,不去杜绝各种各样的念头。面对滚滚红尘和灯红酒绿的世界,心有觉知,历历分明。就这样,智慧还是不增不减。)
 
老子任运自然,惠能不惹尘埃
 
两下比较,我们会发现,卧轮禅师比惠能大师厉害,起码卧轮有“伎俩”,惠能简直是束手无策。这里面的高低,老子和孔子一清二楚。惠能和老子一样,是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
 
在《论语》中,有一次,孔子口试自己的学生子贡:“你以为我知识渊博吗?”子贡当然认为老师知识渊博。子贡不知道,再渊博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智慧必须是无限的。孔子不满意子贡的答案,只好自问自答说:“我不是知识渊博,而是良知呈现身心。”
 
 还有一次,孔子说:“我知识渊博吗?没什么知识渊博。有时候有人来求教,我心里是空白如洗。我怎么办?我运用相对性来解答问题。”
 
《坛经》记载,惠能在离开人世前,对自己的得法弟子面授机宜,教授他们如何解答学生问疑问难,方法是利用相对性,比如问白答黑,问天对地,问死说生,问圣回凡,这样腾挪跳跃,永远不被挤到墙角里。
 
 黑非恶,白非善;法可二,一是源。
 
阳明对这一套运用娴熟,晚年在绍兴,诸暨知县朱子礼第一次来拜访,问如何做学问,他告诉知县怎么治理县政;第二次来拜访,问如何治理县政,他告诉如何做学问。结果,皆大欢喜。
 
 有一对父子来仲裁父子矛盾纠纷,阳明以大禹父子做比喻,批评大禹不孝顺,表扬大禹父亲是个知冷知暖的父亲。这样反着说话,父子矛盾迎刃而解。
 
 圣人无我,命运共连;道统有源,心心相传。
 
卧轮禅师与惠能的师兄神秀,和王畿的师兄钱德洪是一个修学路子,笨人笨办法。老子(无为)、惠能(本来无一物)、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王畿(良知天成,不假修为),他们是直下承当“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最高等功法,意思是,良知就在那里,你修不修它都自然而然地在那里。
 
修学传统文化少不了打坐,打坐时不能像卧轮禅师那样千方百计地压制念头,把念头压死了,成了砖瓦石块,就成了死物,没有了生机。怎么处理念头呢?至少有两个办法:
 
 1.思维一段经典,或者一句经典,或者一个经典核心字词,穷追不舍,天长日久,穷理尽性。经典悟通了,也就等于以文化心了,经典的义理就变成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就成了经典的表现形式。这就是用心悟通经典,用生命活出经典。
 
2.训练觉知,关照念头。可以觉知自己的呼吸,觉知自己的身体行为,觉知自己的说话听话,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把能觉知的和被觉知的达成一片,就是惠能说的“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
 
惠能大师担心学生迷恋打坐,他破解了“坐“的实质,真正的坐不是身体。阳明在滁州之前教人静坐,南京之后就强调“在事上磨”。
 
总结一下:学习心学,不要一味地压制念头,而是关照念头,还要明白关照念头的是谁,开始做不到关照,最好在心中思维经典经义。(阳明心学践行者王程强原创)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