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赞扬与责备》——贯穿一生的评判
以下文章选自《月下读哲》
在过去的1000年,人类的内心评判表中,共情、细节、深度等方面都有所加强,在一段时间中,含共情的批判只限于对待我们的近亲,后来,共情就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社区群体,然后扩展到国家,之后就是整个物种。
恐惧和偏见会影响我们的评判力,不过整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行为、宽容度、理性思维的方式都因“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共情、自控、道德与理智)而提高了。这些“人性中的天使”的能源,正是那些被我们内心评判表驱动,并称之为服务的活动。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因而迫切地希望引发他人的评判,并由此测验自己的评判。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评判,但我们有理智思考的能力,最终对此评判进行修改和提炼。
无论是我们与我们的爱的人有多么亲密,来自他们的赞扬或责备对我们来说仍是举足轻重的。我们不但关心他们与我们之间的亲和力强度,也关心他们是否会提供安慰与温暖,我们的关系是充满赞同还是不满。
平衡他人评价与自我尊严,是我们此生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离开充满家长赞扬的温暖的圈子,或对家长的责备无动于衷,都是绝对难以想象的,他们恐怕宁可选择被放逐到荒郊野岭,面对恐怖的大自然。
青春期之所以充满狂风骤雨,是因为青少年忙于将自己的评判与家长的区分开。与此同时,正如他们在婴儿时期就做过的一样,他们还努力想让父母欣赏他们刚刚萌生出的自我意识。在那些常见的青少年与父母的争吵中,青少年针对的其实不仅仅是面前的父母,还有他们头脑中父母,那包含了童年积累的赞扬与责备,还有持续不断的来自父母的评判。青少年会转向他们的朋友,让他们帮忙自己的评判一点一滴地从父母的评判中分离开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评判也会与同伴的评判交织在一起,这也标志了我们一生的工作,即将那些能鼓励及支持我们自身评判的影响力,与那些企图压抑、限制或扭曲他们的影响力区分开。
建立自己的评判系统并为之辩护,与渴望直立行走和开口说话一样,是人类发育的根本特征。为了它,我们鼓起勇气挑战自己,将自己推到舒适地带之外,我们会做批评性的自我评估,观察他人,探测他们的评判。
每天从早到晚,我们的思想都会积极地检测我们的评判表:“我是否公正?他们如何看待此事?我是否考虑周全?是否粗心大意?”通过交谈,阅读、辩论以及个人反思,我们证明自己会督促自己做出更好的评判。
日复一日,大多数人都会持之以恒地测试他们的评判力:他们与伴侣交谈,与朋友八卦,读书,听广播,或是在做睡前准备时回想一天中的人际交流状况。磨练与检验我们的评判对我们心理的重要性不亚于为自我保护制造的偏见。
人类对测验及提炼评判的基本追求是随处可见的。从公开辩论的受欢迎程度就可见一斑。能挑战我们评判的精妙论点会让人兴奋不已。当我们联系为自己的评判辩护,或享受因改正他们而得到的满足感时,就像锻炼身体时一样振奋。
赞扬、责备、羞愧的力量和我们与他人相互评判所造成的改变人生的影响,是人们天天观赏的电影及电视剧的固定主题。那里充满了难堪、耻辱、责备(既有公平的也有妄加之罪)、偏见、冲突与自我发现。虽然有时情节和人物都被草草地公式化,而且包含了对简单化评判的推崇,但人们仍对那些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百看不厌。故事能让我们突破自身经历的局限性:它们或是向我们展示充满异域风情的全新可能性,或是通过精致而细微的观察,提供给我么一个凭一己之力难以获得的更高级视角。故事无论是基于人物传记和历史的、还是纯属虚构的,都能提供新的参照物,让我们评估自己的情绪,因为所有能真正让人满足的故事都包含着大量令人惊讶与令人满足的微妙情节。
然后,详细评判过的细节、背景、人物和叙述就变成了我们反应记录库的一部分。无论是针对他人还是针对我们的城建、都还会随着高质量信息的不断加入而被一点一滴地分解消化。在震撼人心及充满智慧的故事中,一开始应被责备的人物也许会转变成一个值得赞扬的人物(或反之)。我们探索那些我们本觉得的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其实与我们没什么不同。这些拓宽思想及花费时间的活动之所以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们能提供极为有益的帮助。
伴随着我们评价他人并接受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一个深刻的问题也会出现,即我们如何评价自己。我们对良好自我感觉的需求对日常行为及长远目标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尊严的潜在贸易就像能推动天气变化的墨西哥湾暖流一样引导我们,但那只能部分满足我们的愿望——渴望在他人眼中获得尊严。没有正面的自我评估,我们就不可能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往往会寻求更高层面的评判官,忍受被“称量后发现亏欠”的恐惧,同时也心怀侥幸地希望理应让我们受责备的事情会被洗刷掉,让我们重返称赞的状态。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转折点,都提供了一个让我们重新检验评判的机会。为人父母之后,我们会回头去看童年和青少年时对自己父母做过的评判。有时我们会想,我居然责备过父母过于保护我?现在我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了,因为我明白我对自己孩子的感情。犯了错误之后,我们也许会想,我当初为什么对他人那么苛刻,那么迫不及待地羞辱他们呢?我难道没有意识到一个好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吗?当我们遭遇不幸时,我们会思考当初为什么如此肯定他们应受责备。
中年时期也会迎来很多新机会,以更宽的眼界回顾一个人做过的评判。有时,被称为“中年危机”的事情,其实就是强烈的新挑战,挑战那个代表他人态度却遮挡我们内心评判的监视之眼。改变习惯,开始新冒险,做出看似不符合个性的行为,都来自对逃离他人评判的渴望。我们会考虑:我追求这份事业,继续做这份工作,或接受这位伴侣,是不是只因为我希望得到赞扬,只因我想避免来自他人的不满?我在衡量自身评判与他人评判的力量时能否公平?
我们的评判包括道德评判,但他们远远不止于此。一些哲学家把这些更广泛的评判定性为个人选择,因为它们属于个人意见,而不总是遵循普遍规则。然而当我们给予赞扬或责备时,会激起强烈的信仰与深烙于心的情感。它们巩固、指引我们。我们的内心评判表(那个让我们难以自控地评判他人,以及为自己的评判辩护并将为之传播的事物)是塑造我们人际生活状态的庞大评判机器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评判历史悠久,一直能追溯到最早期的爱、需求与恐惧。随着它们逐渐变得属于我们自己,我们的评判也能提供一些线索,洞察到对我们来说什么算是好的生活,何谓成功,以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是对我们个性的关键。
事实上,评判与个性的关系,甚至比记忆与个性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说法是,脑受伤后一个人的性格会发生改变,比如,患痴呆症的人有时被认为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然而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仍是“之前那个人”时,更多依据的是评判祖奥的人际交流中的反应与选择,而不是它们是否保存了记忆。这恐怕才是最能定义一个人是否算是一位成功的家长、朋友、伴侣、同事或好公民的特征,然而,这一元素(我们的内心评判表)的重要性往往被认为是我们应该压抑并掩藏的东西。
如果我们压抑了它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不赞扬或责备、批评或勾结,或因相似的评判观而结成同盟,会怎样?如果我们生活在一种无评判的状态中,人类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好?
我相信,评判是我们充满动态及激情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因此,希望强调的是,要去理解和反思它们,而不是压抑——哪怕是它们经常带来麻烦。
我们观察到自己把多少精力、时间和感情用在了评判上,并意识到总体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评判公正而合理,之后便会明白自己的评判是多么容易被偏见和简化所影响。我们就要信任自己极为个人化的评判的深度,又要避免错误判断的陷阱,那么,该如何做好这一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呢?
首先,我们必须对探索及挑战我们的评判感兴趣。兴趣的基础往往是自我接受:当我们接受自己是评判的动物、自己内心的评判表是社交生活的关键时。留意并承认自身评判时的焦躁不安就能减少许多。常见的句子,比如“我不是评判你”就会显得太虚伪,以及太令人迷惑。取而代之的问题是:“我的评判是什么?”“他是否公正?”
这一步步骤也能带领我们进入下一步,即分析我们的评判。它能施加压力,促使我们核查事实:我对别人或自己做出的评判是否真正符合我对他们的了解?我有没有制造假设,或使用陈旧、不适当的反应模式?为我们的评判命名(或仅仅看到它们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也能帮助我们分清良莠。
从心理学最早被当作“谈心疗法”开始,我们已经发现,为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命名,能显著地减轻我们对它们的反应。今天这一现象被称作“情绪标签化”,指我们思想中的情绪成分被命名为之后,就能弱化杏仁核(大脑中焦虑、恐惧和自卫发生的地方)的活动,并加强前额叶皮质(控制反思和冲动的部位)的反应。当我们学会分辨常见的自卫及偏见带来的情绪力量(既包括那些用来保护我们自尊的部分,也包括那些缩减他人自尊的部分)时,我们也得到了评估它们的工具。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反思来集中考虑评判为我们自身生活带来的影响:
我的评判会帮助我还是诋毁我?
我的评判是有弹性和回应式的吗?
我的评判只是简单地反映了我的自身利益吗?
我愿意与他人讨论他们的评判吗?
当自己通过一个人的外貌、宗教信仰、种族、性别或政治倾向而制造毫无根据的假设时,我能否提醒并更正自己?
我能否信任那些充满感情的评判?
上述问题下期进行分析。
在过去的1000年,人类的内心评判表中,共情、细节、深度等方面都有所加强,在一段时间中,含共情的批判只限于对待我们的近亲,后来,共情就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社区群体,然后扩展到国家,之后就是整个物种。
恐惧和偏见会影响我们的评判力,不过整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行为、宽容度、理性思维的方式都因“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共情、自控、道德与理智)而提高了。这些“人性中的天使”的能源,正是那些被我们内心评判表驱动,并称之为服务的活动。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因而迫切地希望引发他人的评判,并由此测验自己的评判。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评判,但我们有理智思考的能力,最终对此评判进行修改和提炼。
无论是我们与我们的爱的人有多么亲密,来自他们的赞扬或责备对我们来说仍是举足轻重的。我们不但关心他们与我们之间的亲和力强度,也关心他们是否会提供安慰与温暖,我们的关系是充满赞同还是不满。
平衡他人评价与自我尊严,是我们此生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离开充满家长赞扬的温暖的圈子,或对家长的责备无动于衷,都是绝对难以想象的,他们恐怕宁可选择被放逐到荒郊野岭,面对恐怖的大自然。
青春期之所以充满狂风骤雨,是因为青少年忙于将自己的评判与家长的区分开。与此同时,正如他们在婴儿时期就做过的一样,他们还努力想让父母欣赏他们刚刚萌生出的自我意识。在那些常见的青少年与父母的争吵中,青少年针对的其实不仅仅是面前的父母,还有他们头脑中父母,那包含了童年积累的赞扬与责备,还有持续不断的来自父母的评判。青少年会转向他们的朋友,让他们帮忙自己的评判一点一滴地从父母的评判中分离开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评判也会与同伴的评判交织在一起,这也标志了我们一生的工作,即将那些能鼓励及支持我们自身评判的影响力,与那些企图压抑、限制或扭曲他们的影响力区分开。
建立自己的评判系统并为之辩护,与渴望直立行走和开口说话一样,是人类发育的根本特征。为了它,我们鼓起勇气挑战自己,将自己推到舒适地带之外,我们会做批评性的自我评估,观察他人,探测他们的评判。
每天从早到晚,我们的思想都会积极地检测我们的评判表:“我是否公正?他们如何看待此事?我是否考虑周全?是否粗心大意?”通过交谈,阅读、辩论以及个人反思,我们证明自己会督促自己做出更好的评判。
日复一日,大多数人都会持之以恒地测试他们的评判力:他们与伴侣交谈,与朋友八卦,读书,听广播,或是在做睡前准备时回想一天中的人际交流状况。磨练与检验我们的评判对我们心理的重要性不亚于为自我保护制造的偏见。
人类对测验及提炼评判的基本追求是随处可见的。从公开辩论的受欢迎程度就可见一斑。能挑战我们评判的精妙论点会让人兴奋不已。当我们联系为自己的评判辩护,或享受因改正他们而得到的满足感时,就像锻炼身体时一样振奋。
赞扬、责备、羞愧的力量和我们与他人相互评判所造成的改变人生的影响,是人们天天观赏的电影及电视剧的固定主题。那里充满了难堪、耻辱、责备(既有公平的也有妄加之罪)、偏见、冲突与自我发现。虽然有时情节和人物都被草草地公式化,而且包含了对简单化评判的推崇,但人们仍对那些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百看不厌。故事能让我们突破自身经历的局限性:它们或是向我们展示充满异域风情的全新可能性,或是通过精致而细微的观察,提供给我么一个凭一己之力难以获得的更高级视角。故事无论是基于人物传记和历史的、还是纯属虚构的,都能提供新的参照物,让我们评估自己的情绪,因为所有能真正让人满足的故事都包含着大量令人惊讶与令人满足的微妙情节。
然后,详细评判过的细节、背景、人物和叙述就变成了我们反应记录库的一部分。无论是针对他人还是针对我们的城建、都还会随着高质量信息的不断加入而被一点一滴地分解消化。在震撼人心及充满智慧的故事中,一开始应被责备的人物也许会转变成一个值得赞扬的人物(或反之)。我们探索那些我们本觉得的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其实与我们没什么不同。这些拓宽思想及花费时间的活动之所以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们能提供极为有益的帮助。
伴随着我们评价他人并接受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一个深刻的问题也会出现,即我们如何评价自己。我们对良好自我感觉的需求对日常行为及长远目标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尊严的潜在贸易就像能推动天气变化的墨西哥湾暖流一样引导我们,但那只能部分满足我们的愿望——渴望在他人眼中获得尊严。没有正面的自我评估,我们就不可能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往往会寻求更高层面的评判官,忍受被“称量后发现亏欠”的恐惧,同时也心怀侥幸地希望理应让我们受责备的事情会被洗刷掉,让我们重返称赞的状态。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转折点,都提供了一个让我们重新检验评判的机会。为人父母之后,我们会回头去看童年和青少年时对自己父母做过的评判。有时我们会想,我居然责备过父母过于保护我?现在我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了,因为我明白我对自己孩子的感情。犯了错误之后,我们也许会想,我当初为什么对他人那么苛刻,那么迫不及待地羞辱他们呢?我难道没有意识到一个好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吗?当我们遭遇不幸时,我们会思考当初为什么如此肯定他们应受责备。
中年时期也会迎来很多新机会,以更宽的眼界回顾一个人做过的评判。有时,被称为“中年危机”的事情,其实就是强烈的新挑战,挑战那个代表他人态度却遮挡我们内心评判的监视之眼。改变习惯,开始新冒险,做出看似不符合个性的行为,都来自对逃离他人评判的渴望。我们会考虑:我追求这份事业,继续做这份工作,或接受这位伴侣,是不是只因为我希望得到赞扬,只因我想避免来自他人的不满?我在衡量自身评判与他人评判的力量时能否公平?
我们的评判包括道德评判,但他们远远不止于此。一些哲学家把这些更广泛的评判定性为个人选择,因为它们属于个人意见,而不总是遵循普遍规则。然而当我们给予赞扬或责备时,会激起强烈的信仰与深烙于心的情感。它们巩固、指引我们。我们的内心评判表(那个让我们难以自控地评判他人,以及为自己的评判辩护并将为之传播的事物)是塑造我们人际生活状态的庞大评判机器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评判历史悠久,一直能追溯到最早期的爱、需求与恐惧。随着它们逐渐变得属于我们自己,我们的评判也能提供一些线索,洞察到对我们来说什么算是好的生活,何谓成功,以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是对我们个性的关键。
事实上,评判与个性的关系,甚至比记忆与个性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说法是,脑受伤后一个人的性格会发生改变,比如,患痴呆症的人有时被认为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然而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仍是“之前那个人”时,更多依据的是评判祖奥的人际交流中的反应与选择,而不是它们是否保存了记忆。这恐怕才是最能定义一个人是否算是一位成功的家长、朋友、伴侣、同事或好公民的特征,然而,这一元素(我们的内心评判表)的重要性往往被认为是我们应该压抑并掩藏的东西。
如果我们压抑了它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不赞扬或责备、批评或勾结,或因相似的评判观而结成同盟,会怎样?如果我们生活在一种无评判的状态中,人类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好?
我相信,评判是我们充满动态及激情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因此,希望强调的是,要去理解和反思它们,而不是压抑——哪怕是它们经常带来麻烦。
我们观察到自己把多少精力、时间和感情用在了评判上,并意识到总体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评判公正而合理,之后便会明白自己的评判是多么容易被偏见和简化所影响。我们就要信任自己极为个人化的评判的深度,又要避免错误判断的陷阱,那么,该如何做好这一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呢?
首先,我们必须对探索及挑战我们的评判感兴趣。兴趣的基础往往是自我接受:当我们接受自己是评判的动物、自己内心的评判表是社交生活的关键时。留意并承认自身评判时的焦躁不安就能减少许多。常见的句子,比如“我不是评判你”就会显得太虚伪,以及太令人迷惑。取而代之的问题是:“我的评判是什么?”“他是否公正?”
这一步步骤也能带领我们进入下一步,即分析我们的评判。它能施加压力,促使我们核查事实:我对别人或自己做出的评判是否真正符合我对他们的了解?我有没有制造假设,或使用陈旧、不适当的反应模式?为我们的评判命名(或仅仅看到它们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也能帮助我们分清良莠。
从心理学最早被当作“谈心疗法”开始,我们已经发现,为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命名,能显著地减轻我们对它们的反应。今天这一现象被称作“情绪标签化”,指我们思想中的情绪成分被命名为之后,就能弱化杏仁核(大脑中焦虑、恐惧和自卫发生的地方)的活动,并加强前额叶皮质(控制反思和冲动的部位)的反应。当我们学会分辨常见的自卫及偏见带来的情绪力量(既包括那些用来保护我们自尊的部分,也包括那些缩减他人自尊的部分)时,我们也得到了评估它们的工具。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反思来集中考虑评判为我们自身生活带来的影响:
我的评判会帮助我还是诋毁我?
我的评判是有弹性和回应式的吗?
我的评判只是简单地反映了我的自身利益吗?
我愿意与他人讨论他们的评判吗?
当自己通过一个人的外貌、宗教信仰、种族、性别或政治倾向而制造毫无根据的假设时,我能否提醒并更正自己?
我能否信任那些充满感情的评判?
上述问题下期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