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畔》/《护士万红》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十三只猫》
前两天就看完了《床畔》,我最喜欢的作家严歌苓女士的书,整块时间只用了两个下午,依旧好看。什么才是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我想这本书能给到答案。
一个护校毕业的学生去做了护士,她的照顾对象是因为救人而成为植物人的英雄张谷雨,细心的她(万红)发现张谷雨其实不是植物人,但也确实无法表达,每个人都不相信她的观点,只有吴医生相信,所以万红和吴医生走得近些。张谷雨连长成为英雄后,所在的56医院以及周边还有很多人因此得到各种好处,捞政治资本,因此被提拔,因此给修路,(这很中国)英雄这个名号给大家带来许多好处,但人们只看到这好处,却不相信万红说得张谷雨不是植物人,就连张谷雨的妻子也不相信。后来由于胡护士的失误,张谷雨的一根手指需要截掉,那时人们已经不再重视这个英雄,张谷雨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做了手术,万红得到了麻醉批复可手术已经完成。后来吴医生在医学上不断发展继续读书,万红坚守着张谷雨,让其子花生来看父亲,张谷雨的妻子跟了别人却领着张谷雨的钱,最让人难过的是张谷雨的儿子不懂事把父亲差点杀害。最后经历过几次医院转移,万红一直守护着张谷雨这位英雄,陈记者把万红的事迹写出来,说万红是普通天使,人们像当年对待张谷雨这个英雄一样对待了万红一段时间。最后的最后,吴医生诘问万红到底跟不跟他走,但万红走掉张谷雨只会死掉,因为没有人会照顾他的,万红没有走。但最终万红不得不与张谷雨分开,因为军令如山,万红依旧证明张谷雨不是植物人,但依旧无人相信。最终张谷雨被弟弟一家接走,在这之前张谷雨妻子和弟弟还因为张谷雨身份的钱打闹的不可开交,张谷雨在到弟弟家没多久就死了,他需要的医疗器械在那个小山村电不能持续供应,照顾他的护士走了,弟弟弟媳也没有照顾,万红回来看到这一切,二十几岁的年纪,她白了头,白色的头发,年轻的容颜。
一整本书,男主角张谷雨从未说过一句话。那些影视剧里刻意为了故事冲突而堆砌的情节我已经看腻了,一味的灌输式的内容也厌烦了,只有严歌苓,她笔下的人物仿佛真的有自己的生命,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她的选择以及一切造成了后来的结局,是有一种必然的逻辑在里面的,而这个逻辑是自然的,是如同命运式的,不是写作者刻意为之的,讲故事讲到这种地步,我每次都很叹服。
再说万红这个人物,我是很喜欢的,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坚守熬白了头发,这样的人不是识时务的人,但这也注定她和别的女子不同,我喜欢她。
看过的书就要及时记录,要不然会忘记的。推荐给看到的大家,下面是书里我喜欢的句子。
万红跟所有护校毕业生没什么区别,单薄干净,军装在身上打飘。
偏偏说“那个”,两个本无意义的字眼包罗万象,无所不指。
她心跳得咚咚响。能算数吗?人有时跟画上的人也有目光相遇的刹那。
但她大致明白吴医生对秦教导员的政治诗意不以为然。
那只是个纯粹的微笑,缺乏含意,毫无潜语。一个截止往来的微笑。
那种面孔十年后可就看不到了。就是刹那间被世俗之外的某种东西所召唤的面孔。
他要的就是公允的假象。
她听见自己讲述的声音大起来,强词夺理。但她突然就不讲了。吴医生那样“陪她玩”地笑着,还有什么讲头。
万红明白,他已把事情性质偷换了。
这一带的夏天一季就含有三季:温带的夏季、亚热带的夏季、沙漠的夏季。
吴医生又拿出了那副大人听孩子讲故事的姿势,微偏着脸,双臂交叉抱在胸前。那带一丝蓝色调的微笑对她的讲述充满鼓励,却不信以为真。
万红心里苦得很,找不出合适的形容。
因而他们是穿军装的苦力,一律给派到荒野地方,挖山填水,打洞架桥。
因而看电影早已成了幌子,供大家在此之下进行其他活动的幌子。
这个妻子称他“谷米哥”,万红觉得这称呼很土气却很甜美。
再去看他的面孔:半启开的嘴唇带着一种难以辨认的笑意,也像是困在梦中的人那样欲说不能。她的心噎在喉咙口。
或许那仅是一种内向的抓握,仅是抓握的欲念。
她的抓握也极其轻微,近乎意念。两个掌心一问一答,它们本身就在索求和给予。
张谷雨的顽皮和浪漫让她意外,还有点黯然神伤。伤感她错过了那样一个有声有色的年轻男子汉。
万红轻声问,姿势有点躲闪,仿佛迎头而来的不是答复而是鞭子。
万红在荒苔斑驳的台阶上坐下来,心里有着与张连长相仿的欲喊不能的绝望。
当你道破一个人的困境或残障,他的无能为力之处时,那个人只会更难受。她不要他难受。
玉枝笑了一笑,心碎的人十分领情的那种笑。
同时她坐回椅子上,上了一个当似的失落。
她也不知道,在十多年后,男人们明白一切让他们心痒的东西在西方早就有了说法,叫“性感”。
三个背着竹筐的女彝胞的百褶裙在街上厚厚的灰土上扫过。她们是下山来卖梨的,卖梨的钱买了一瓶点灯的煤油一包盐,一袋酿酒的曲子回去把半烂的梨酿成酒。她们站下来,看这样一个好看的女兵走过去。
他才知道本地人的发音该对这场误会负责。
三年来他跟她似乎在进行一场恋爱,似乎又没有。
有时隔三五天才去一回,三五分钟就离开,成了点卯,不点卯似乎就不够格领工资。
这不让他悲哀吗?他成了一块供人取钱的肉体银行了。更让他悲哀的是,他无法让人明白他的悲哀。
人们宁可去相信胡护士这样舌头瞎搅、躯体乱动的生命,他们难道看不到,这样的生命因为缺乏灵魂而该被降一降等级?
人们起初不相信世上存在喇叭裤这样荒谬的服装——那不是存心与人的生理自然作对?该宽敞的部位一律窄小,该窄小的地方一律宽敞。
万红在他的手搭到她手背上的时候,身体出现了绝对的僵硬。但她没有抽开手。
他已晓得一个人不该公开追求学术上的成就,过分强烈的上进心很得罪人。
他不知女孩子心碎是什么样子,但她的步态、形体告诉他,这便是心碎了。
她脚步拖沓起来。三年的特别护理所累积的疲乏,在此一刻出现了。
他渴望他的创举性推断能使死寂了许多年的医学界活跃一阵,哪怕这活跃的结果是他寡不敌众的辩论,哪怕辩论结果是他的推断被一棒子打死。而他明白万红是不同的。
万红对张谷雨的敬重和爱戴跟她天性中的敬业、追求完美已化为一体,既个人又非个人的一种情愫。
这只能说明人类的知识还不能破解人类的谜!生命的大千世界,我们暂时还只能按前人的归类而归类,尽管这些类别可能武断。
医学很简单,要么你证实,要么你证伪。
他看着她佝身时背与腰形成的弧度——异常纤细,却是雌性荷尔蒙不折不扣的塑造。
他在毯子外的那只右手不知什么时候握成了一个拳头:具有自控的力量,亦具有出击的力量。
那表白明明是被压抑得很深的痛苦,以及被困在身体里的打斗。
她一只手握住他的右手,她把自己挪进了他的视觉焦点,她就这样和他对视,让他看她内心深处无法施予的忠贞。他就那样近地凝视着她,如同自认今生无缘的男女,可以在这样执拗的对视中将彼此锁入宿命。
人人都在岁月里旧去,而他却始终如新:他没有添岁数,没出现一点衰老的痕迹。
陈记者心里闪过“圣女贞德”的喻象,它使他悲愤而感动。
或许万红在穿扮上无师自通:她的朴素简洁让满街胡乱搭配色彩的女人们给衬得独秀一枝。街上到处是服装小贩,到处挂着港澳同胞穿剩的服装垃圾。
她又来一个笑,很乖,与此同时她要他明白这乖是假象。
她的厉害不是凶暴,而是冷若冰霜的嫌恶。
就像老彝胞的“万年坛”,乍吃特别臭,吃懂了就上瘾。
她从不知道自己有这么泼。
万红一面喊冤一般说着,一面暗自惊讶;她从来不知一向随和的自己会有如此的爆发力。
他在老家见过跟树、跟石头讲话讲起来没完的老人。重感情的人就是那样,跟任何东西相处长了,那些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活的,都知道冷暖痛痒。
他想,她似乎更像是一个年轻主妇,炫示着她惨淡经营、却经营得颇有声色的小窝。
吴医生是唯一拿她的话当真的人。她和吴医生走那么近,就因为他俩的互助,以及他俩的孤立。
等他写出大篇文章来,她会知道他有着怎样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的力量。
大雨频率失衡,极有后劲地落着。似乎每一滴雨都是同样大小,同样的分量,不应该说它是落,而应该是发射。雨从天上被密集地发射到地上。可怕就是那份沉着,那是在告诉你,它的增援无垠。
他的肚子可以不去喂,但他的肺是一定要去喂的。
即使平展展地躺在那里,也有一种警觉。那似乎是出击前的静止,其实周身血液正在运送出击的意图。因而他的躺卧毫不消极。
他浑身受罪地站在她对面,却并不愿马上结束这场邂逅。
她应该有种宁静的热情,有种痴狂的专注,有种随和却是独来独往的局外感···
连那样细小的细节都记得真真切切,怎么就偏偏想不起她的名字?他感到脑子一片可怕的麻木。
原来她是貌似普通。
他被这突如其来的伤感弄得满心秋风,心境却天高气爽。
她对自己这种近乎暗号的悄语浑然不觉,因为她和他的相处已太自然,这相处过程中任何一种交流信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不经意的,都是他和她那独特的心领神会。
她想,这可真是很惨:人们铁了心了,合伙拒绝领会他懂得他。
她推延婚礼期是要他的男朋友集中精力读完学位,但她想到吴医生与她那宛若隔世的距离,眼中汪起泪水。
没有一个人懂得她那有口难言的一笑。她那样笑是她再度的放弃。
一个人活着,不在于他能不能说话,会不会动。有的人尽讲废话,尽做坏事。对吧?
吴医生和万红听不清彼此,百感交集地说了几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之后
陈记者君子风度,即便失望也笑眯眯的。
陈记者觉得这是个好题目。近几年上海、北京的小青年可算知道了什么约翰·列侬,猫王,正把这样的西方死人当英雄,为张谷雨翻案虽然有点荒诞不经,但可能会掀起新思潮。这事值得干。
无烟无酒无任何男性习性使得他近乎无嗅,但这就是他独特的气味。她这才想起,这么些年她对这个男人是深深眷恋的。在她最孤立的时候,他都是她心里的底。她也偶然憧憬过他和她的家···
但他此刻就是个不满分子。
“你毁了我,万红!我糊里糊涂找个女人,跟她糊里糊涂就上了床!假如我跟她结婚,你记着,你还会毁了我跟她的婚姻,因为只要你活着我就不会待她好。你毁了我!有你在,天下女人在我眼里就那么蠢,那么势利,那么丑!···我还能好好活吗?我既然不能好好地活,跟哪个女人结婚有什么区别?你说你不是毁我是什么?”
“你告诉我心里话,没关系。我跑这么远到这里来,也配听你一句实话。”
跟目前相比,当年的散步竟显得那么幸福。那时张谷雨是他们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秘密,是他们的二人世界;他提供给他们无形的约会点,他们的情话是关于他冷暖饥饱的问答,是关于他喜怒哀乐的探索和发现,他们因他的崇高而崇高,他对周围宠辱的超越而使他们不与世人计较。
万红不作声,心里却想为自己求个情:再留几天吧!再陪我几天吧!
那样他们两人不仅成家,还可以一同立业。
他们之间什么都敏感得要命,点到为止,却比热汗淋漓颠鸾倒凤的儿女把势还销魂。
今生错过吴医生的若不是她万红,就是那个未婚妻。
他会放弃她的。她最终成了一个人。
刚才喝的两大口酒在她体内发起热来,似乎那里面的电路通了,酒变成了电流,一大杯啤酒喝完,她又难受又痛快,似乎不再是自己,又似乎越发是自己了。
跟战争之后女人特别易怀孕一样,以新生和繁衍报复毁灭,矫枉过正地填补失去。
一个被称为“普通天使”,登过全国的报纸,上过电视、广播的女儿,让他们觉得既光彩又隔膜,荣誉离间了父母和女儿的关系,怎么也跟她亲不起来了。
坐在同一张帆布折叠凳上的人觉得他们的前首长还是很有激情,很有道理,但激情和道理似乎又跟过去不同。跟十几年前不同,跟几十年前也不同。
整个竹林被她抓得哆嗦起来。竹子是真正十指连心的植物。
那时她深藏一个梦想,长大嫁个小连长,在外勇猛粗鲁,在家多情如诗人。她将陪他从连长做起,做到营长,再到团长,她陪他去边疆,去前沿,最后看着他成为将军···假如他作战受伤,或残废了,那似乎更称她的心,她的万般柔情就更有了去处。
要知道现在的英雄在任期很短,甚至英雄已成了过时概念,现在时尚的是带“超”字的,“超女”“超人”“超好”“超棒”。
万红,亲爱的丫头,你就是不识时务。吴医生突然悟到,难道不正是因为此,他此生对他的爱才如此不可愈合?
后记摘录:
虽然我对硬性规定反感,但我每次下部队都觉得有所斩获,心有所感,只是在当时不愿应景从命地把一些见闻写成好人好事报道。
这也是一个美人救英雄的故事。女性心目中对英雄的衡量与定义非常能够体现时代和社会的定义。
当然《护士万红》并不是我采集来的一个故事,而是我在脱下军装二十多年后一直想表达的一种军人精神。军人精神的核心无疑是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的实现,需要集合种种积极的人格因素,比如忠诚、勇敢、自律、自我牺牲,等等。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段:Id(本能),Ego(自我), Superego(超自我)。孩子向成人的成长,是本能向自我的进化,而普通人变成英雄,则是自我向超自我的飞跃。
在我的少年时代,没有任何职业比当解放军更神圣和荣耀。因为那是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崇尚英雄同时意味着压抑和否认自我与本能,因为自我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自私。其实自私并非完全负面,它的积极功能就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然而我们的时代,尤其在军队里,自私是绝对不被认可的。
一面满口粗话,一面巴不得哪里出现个阶级敌人让他去搏斗一番。他们只想做英雄,而从未试图去做个合格的个人。也就是说,从本能一步跃进超自我,而把自我这个最重要的人格环节掠过去,从一个只有本能的只吃包子馅儿糟蹋包子皮的孩子,直接飞跃到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雷锋,成为解放全中国、全人类的董存瑞、黄继光。假如亿万人随地吐痰、满嘴粗话、你骂我打,或者为了争抢早一秒钟冲进车门挤进车门而不惜拳打脚踢,不惜把别人推下车去,只等时机一到便成为解放全人类的英雄,这会是多大的灾难!
从我的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人们被允许营造个人的幸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也被尊重,个人利益渐渐被正视,于是人们对建国以来尤其“文革”以来的英雄崇拜开始怀疑,随之也就对从古至今的英雄价值观开始怀疑。人们腻透了超自我的追求,被压抑和忽视的自我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而苏醒过来,一直被羞于承认的本能和自我终于反弹了。这种反弹的力量是极大的,是报复性的,后果是不再崇拜甚至不再信赖几千年来有关英雄的价值观。为了减少集体的牺牲,舍身炸桥墩、挺身堵枪眼的董存瑞、黄继光渐渐失去了他们的光环,甚至被遗忘了。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研究生、博士生一度成为少女心目中的时代英雄。我们中华民族是最现实世俗的民族,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才能成为英雄。于是识时务者纷纷涌现:股票大神、私营企业家、网络公司老总、房地产开发商,直到超女、影星、歌星、球星。
总是新英雄不断诞生,老的英雄渐渐褪色,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淡忘了古典的经典的英雄定义:一种超乎寻常的美德,或者忠诚、勇敢、坚贞,抑或无私忘我。忠诚与勇敢,无私和忘我,也许是对于信仰的,也许是对于民族和众生的,也许是对于他人的甚至于仅仅是对于爱人亲人的。正如《辛德勒的名单》获奖时,主持人所说的“(辛德勒)那种超乎我们理解的善良”,使得辛德勒成为人道主义的英雄。不论人类怎样发展,这颗星球战胜那颗星球,辛德勒所代表的英雄价值观是永恒的,是应该被永远讴歌的。那为什么不能是董存瑞、黄继光、欧阳海之类的英雄呢?难道他们不也像辛德勒一样舍己救人?
近年来我偶然在国内报纸上读到某民警为保护人民生命献身,某人奋起反抗歹徒使人群免遭牺牲的消息,这些消息只是在当天和以后几天被关注,但这样的英雄并不会使大多数人长久地纪念,更谈不上崇拜。人们不仅不崇拜,还会对舍己救人的英雄价值观玩世不恭地取笑。与此同时他们把崇拜给予超女们,给予歌星影星球星们,给予富豪和只有财富才能实现的顶级生活,包括豪宅和名车,香奈儿,迪奥,高富帅,白富美……
我小说中的军队护土万红倾其半生坚守的,就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传统和经典意义的军人英雄。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英雄活着,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的不死。流年似水,流过英雄床畔,各种有关英雄的价值观也似水流过。万红见证了英雄床畔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人们如何识时务,从对待英雄敬神般的崇拜到视其为人体废墟,万红却始终如一地敬爱、疼爱、怜爱、恋爱着这个英雄。她与丧失了表达能力的英雄之间的微妙沟通是她的证据,她几十年如一日地试图以她积累的证据说服人们:英雄的连长始终像正常人一样活着,有正常痛感,有冷暖知觉,能够儿女情长,能够为人慈父,仅仅因为他受了植物人的误判,仅仅因为他碍于表达局限而不能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被接受和认知。万红并不否认应运而生的其他种种英雄价值观,但她永远不放弃以张连长为代表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价值观。因此,张连长是不是植物人,是不是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象征你信仰什么,信则灵。
其实多数英雄都是不识时务者。正如万红坚守的对象张连长一样,女护士在几十年的坚守过程中也使她自己成了英雄。因为她为她所信仰的英雄价值观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凡俗的幸福,完成了人格的最终飞跃。她坚信英雄有朝一日会醒来,象征她坚信人们内心对于英雄的敬爱会醒来。
宗教之所以有力量,因为信者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有或无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但信仰这项精神活动使人超越和升华。信则灵。
前两天就看完了《床畔》,我最喜欢的作家严歌苓女士的书,整块时间只用了两个下午,依旧好看。什么才是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我想这本书能给到答案。
一个护校毕业的学生去做了护士,她的照顾对象是因为救人而成为植物人的英雄张谷雨,细心的她(万红)发现张谷雨其实不是植物人,但也确实无法表达,每个人都不相信她的观点,只有吴医生相信,所以万红和吴医生走得近些。张谷雨连长成为英雄后,所在的56医院以及周边还有很多人因此得到各种好处,捞政治资本,因此被提拔,因此给修路,(这很中国)英雄这个名号给大家带来许多好处,但人们只看到这好处,却不相信万红说得张谷雨不是植物人,就连张谷雨的妻子也不相信。后来由于胡护士的失误,张谷雨的一根手指需要截掉,那时人们已经不再重视这个英雄,张谷雨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做了手术,万红得到了麻醉批复可手术已经完成。后来吴医生在医学上不断发展继续读书,万红坚守着张谷雨,让其子花生来看父亲,张谷雨的妻子跟了别人却领着张谷雨的钱,最让人难过的是张谷雨的儿子不懂事把父亲差点杀害。最后经历过几次医院转移,万红一直守护着张谷雨这位英雄,陈记者把万红的事迹写出来,说万红是普通天使,人们像当年对待张谷雨这个英雄一样对待了万红一段时间。最后的最后,吴医生诘问万红到底跟不跟他走,但万红走掉张谷雨只会死掉,因为没有人会照顾他的,万红没有走。但最终万红不得不与张谷雨分开,因为军令如山,万红依旧证明张谷雨不是植物人,但依旧无人相信。最终张谷雨被弟弟一家接走,在这之前张谷雨妻子和弟弟还因为张谷雨身份的钱打闹的不可开交,张谷雨在到弟弟家没多久就死了,他需要的医疗器械在那个小山村电不能持续供应,照顾他的护士走了,弟弟弟媳也没有照顾,万红回来看到这一切,二十几岁的年纪,她白了头,白色的头发,年轻的容颜。
一整本书,男主角张谷雨从未说过一句话。那些影视剧里刻意为了故事冲突而堆砌的情节我已经看腻了,一味的灌输式的内容也厌烦了,只有严歌苓,她笔下的人物仿佛真的有自己的生命,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她的选择以及一切造成了后来的结局,是有一种必然的逻辑在里面的,而这个逻辑是自然的,是如同命运式的,不是写作者刻意为之的,讲故事讲到这种地步,我每次都很叹服。
再说万红这个人物,我是很喜欢的,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坚守熬白了头发,这样的人不是识时务的人,但这也注定她和别的女子不同,我喜欢她。
看过的书就要及时记录,要不然会忘记的。推荐给看到的大家,下面是书里我喜欢的句子。
万红跟所有护校毕业生没什么区别,单薄干净,军装在身上打飘。
偏偏说“那个”,两个本无意义的字眼包罗万象,无所不指。
她心跳得咚咚响。能算数吗?人有时跟画上的人也有目光相遇的刹那。
但她大致明白吴医生对秦教导员的政治诗意不以为然。
那只是个纯粹的微笑,缺乏含意,毫无潜语。一个截止往来的微笑。
那种面孔十年后可就看不到了。就是刹那间被世俗之外的某种东西所召唤的面孔。
他要的就是公允的假象。
她听见自己讲述的声音大起来,强词夺理。但她突然就不讲了。吴医生那样“陪她玩”地笑着,还有什么讲头。
万红明白,他已把事情性质偷换了。
这一带的夏天一季就含有三季:温带的夏季、亚热带的夏季、沙漠的夏季。
吴医生又拿出了那副大人听孩子讲故事的姿势,微偏着脸,双臂交叉抱在胸前。那带一丝蓝色调的微笑对她的讲述充满鼓励,却不信以为真。
万红心里苦得很,找不出合适的形容。
因而他们是穿军装的苦力,一律给派到荒野地方,挖山填水,打洞架桥。
因而看电影早已成了幌子,供大家在此之下进行其他活动的幌子。
这个妻子称他“谷米哥”,万红觉得这称呼很土气却很甜美。
再去看他的面孔:半启开的嘴唇带着一种难以辨认的笑意,也像是困在梦中的人那样欲说不能。她的心噎在喉咙口。
或许那仅是一种内向的抓握,仅是抓握的欲念。
她的抓握也极其轻微,近乎意念。两个掌心一问一答,它们本身就在索求和给予。
张谷雨的顽皮和浪漫让她意外,还有点黯然神伤。伤感她错过了那样一个有声有色的年轻男子汉。
万红轻声问,姿势有点躲闪,仿佛迎头而来的不是答复而是鞭子。
万红在荒苔斑驳的台阶上坐下来,心里有着与张连长相仿的欲喊不能的绝望。
当你道破一个人的困境或残障,他的无能为力之处时,那个人只会更难受。她不要他难受。
玉枝笑了一笑,心碎的人十分领情的那种笑。
同时她坐回椅子上,上了一个当似的失落。
她也不知道,在十多年后,男人们明白一切让他们心痒的东西在西方早就有了说法,叫“性感”。
三个背着竹筐的女彝胞的百褶裙在街上厚厚的灰土上扫过。她们是下山来卖梨的,卖梨的钱买了一瓶点灯的煤油一包盐,一袋酿酒的曲子回去把半烂的梨酿成酒。她们站下来,看这样一个好看的女兵走过去。
他才知道本地人的发音该对这场误会负责。
三年来他跟她似乎在进行一场恋爱,似乎又没有。
有时隔三五天才去一回,三五分钟就离开,成了点卯,不点卯似乎就不够格领工资。
这不让他悲哀吗?他成了一块供人取钱的肉体银行了。更让他悲哀的是,他无法让人明白他的悲哀。
人们宁可去相信胡护士这样舌头瞎搅、躯体乱动的生命,他们难道看不到,这样的生命因为缺乏灵魂而该被降一降等级?
人们起初不相信世上存在喇叭裤这样荒谬的服装——那不是存心与人的生理自然作对?该宽敞的部位一律窄小,该窄小的地方一律宽敞。
万红在他的手搭到她手背上的时候,身体出现了绝对的僵硬。但她没有抽开手。
他已晓得一个人不该公开追求学术上的成就,过分强烈的上进心很得罪人。
他不知女孩子心碎是什么样子,但她的步态、形体告诉他,这便是心碎了。
她脚步拖沓起来。三年的特别护理所累积的疲乏,在此一刻出现了。
他渴望他的创举性推断能使死寂了许多年的医学界活跃一阵,哪怕这活跃的结果是他寡不敌众的辩论,哪怕辩论结果是他的推断被一棒子打死。而他明白万红是不同的。
万红对张谷雨的敬重和爱戴跟她天性中的敬业、追求完美已化为一体,既个人又非个人的一种情愫。
这只能说明人类的知识还不能破解人类的谜!生命的大千世界,我们暂时还只能按前人的归类而归类,尽管这些类别可能武断。
医学很简单,要么你证实,要么你证伪。
他看着她佝身时背与腰形成的弧度——异常纤细,却是雌性荷尔蒙不折不扣的塑造。
他在毯子外的那只右手不知什么时候握成了一个拳头:具有自控的力量,亦具有出击的力量。
那表白明明是被压抑得很深的痛苦,以及被困在身体里的打斗。
她一只手握住他的右手,她把自己挪进了他的视觉焦点,她就这样和他对视,让他看她内心深处无法施予的忠贞。他就那样近地凝视着她,如同自认今生无缘的男女,可以在这样执拗的对视中将彼此锁入宿命。
人人都在岁月里旧去,而他却始终如新:他没有添岁数,没出现一点衰老的痕迹。
陈记者心里闪过“圣女贞德”的喻象,它使他悲愤而感动。
或许万红在穿扮上无师自通:她的朴素简洁让满街胡乱搭配色彩的女人们给衬得独秀一枝。街上到处是服装小贩,到处挂着港澳同胞穿剩的服装垃圾。
她又来一个笑,很乖,与此同时她要他明白这乖是假象。
她的厉害不是凶暴,而是冷若冰霜的嫌恶。
就像老彝胞的“万年坛”,乍吃特别臭,吃懂了就上瘾。
她从不知道自己有这么泼。
万红一面喊冤一般说着,一面暗自惊讶;她从来不知一向随和的自己会有如此的爆发力。
他在老家见过跟树、跟石头讲话讲起来没完的老人。重感情的人就是那样,跟任何东西相处长了,那些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活的,都知道冷暖痛痒。
他想,她似乎更像是一个年轻主妇,炫示着她惨淡经营、却经营得颇有声色的小窝。
吴医生是唯一拿她的话当真的人。她和吴医生走那么近,就因为他俩的互助,以及他俩的孤立。
等他写出大篇文章来,她会知道他有着怎样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的力量。
大雨频率失衡,极有后劲地落着。似乎每一滴雨都是同样大小,同样的分量,不应该说它是落,而应该是发射。雨从天上被密集地发射到地上。可怕就是那份沉着,那是在告诉你,它的增援无垠。
他的肚子可以不去喂,但他的肺是一定要去喂的。
即使平展展地躺在那里,也有一种警觉。那似乎是出击前的静止,其实周身血液正在运送出击的意图。因而他的躺卧毫不消极。
他浑身受罪地站在她对面,却并不愿马上结束这场邂逅。
她应该有种宁静的热情,有种痴狂的专注,有种随和却是独来独往的局外感···
连那样细小的细节都记得真真切切,怎么就偏偏想不起她的名字?他感到脑子一片可怕的麻木。
原来她是貌似普通。
他被这突如其来的伤感弄得满心秋风,心境却天高气爽。
她对自己这种近乎暗号的悄语浑然不觉,因为她和他的相处已太自然,这相处过程中任何一种交流信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不经意的,都是他和她那独特的心领神会。
她想,这可真是很惨:人们铁了心了,合伙拒绝领会他懂得他。
她推延婚礼期是要他的男朋友集中精力读完学位,但她想到吴医生与她那宛若隔世的距离,眼中汪起泪水。
没有一个人懂得她那有口难言的一笑。她那样笑是她再度的放弃。
一个人活着,不在于他能不能说话,会不会动。有的人尽讲废话,尽做坏事。对吧?
吴医生和万红听不清彼此,百感交集地说了几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之后
陈记者君子风度,即便失望也笑眯眯的。
陈记者觉得这是个好题目。近几年上海、北京的小青年可算知道了什么约翰·列侬,猫王,正把这样的西方死人当英雄,为张谷雨翻案虽然有点荒诞不经,但可能会掀起新思潮。这事值得干。
无烟无酒无任何男性习性使得他近乎无嗅,但这就是他独特的气味。她这才想起,这么些年她对这个男人是深深眷恋的。在她最孤立的时候,他都是她心里的底。她也偶然憧憬过他和她的家···
但他此刻就是个不满分子。
“你毁了我,万红!我糊里糊涂找个女人,跟她糊里糊涂就上了床!假如我跟她结婚,你记着,你还会毁了我跟她的婚姻,因为只要你活着我就不会待她好。你毁了我!有你在,天下女人在我眼里就那么蠢,那么势利,那么丑!···我还能好好活吗?我既然不能好好地活,跟哪个女人结婚有什么区别?你说你不是毁我是什么?”
“你告诉我心里话,没关系。我跑这么远到这里来,也配听你一句实话。”
跟目前相比,当年的散步竟显得那么幸福。那时张谷雨是他们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秘密,是他们的二人世界;他提供给他们无形的约会点,他们的情话是关于他冷暖饥饱的问答,是关于他喜怒哀乐的探索和发现,他们因他的崇高而崇高,他对周围宠辱的超越而使他们不与世人计较。
万红不作声,心里却想为自己求个情:再留几天吧!再陪我几天吧!
那样他们两人不仅成家,还可以一同立业。
他们之间什么都敏感得要命,点到为止,却比热汗淋漓颠鸾倒凤的儿女把势还销魂。
今生错过吴医生的若不是她万红,就是那个未婚妻。
他会放弃她的。她最终成了一个人。
刚才喝的两大口酒在她体内发起热来,似乎那里面的电路通了,酒变成了电流,一大杯啤酒喝完,她又难受又痛快,似乎不再是自己,又似乎越发是自己了。
跟战争之后女人特别易怀孕一样,以新生和繁衍报复毁灭,矫枉过正地填补失去。
一个被称为“普通天使”,登过全国的报纸,上过电视、广播的女儿,让他们觉得既光彩又隔膜,荣誉离间了父母和女儿的关系,怎么也跟她亲不起来了。
坐在同一张帆布折叠凳上的人觉得他们的前首长还是很有激情,很有道理,但激情和道理似乎又跟过去不同。跟十几年前不同,跟几十年前也不同。
整个竹林被她抓得哆嗦起来。竹子是真正十指连心的植物。
那时她深藏一个梦想,长大嫁个小连长,在外勇猛粗鲁,在家多情如诗人。她将陪他从连长做起,做到营长,再到团长,她陪他去边疆,去前沿,最后看着他成为将军···假如他作战受伤,或残废了,那似乎更称她的心,她的万般柔情就更有了去处。
要知道现在的英雄在任期很短,甚至英雄已成了过时概念,现在时尚的是带“超”字的,“超女”“超人”“超好”“超棒”。
万红,亲爱的丫头,你就是不识时务。吴医生突然悟到,难道不正是因为此,他此生对他的爱才如此不可愈合?
后记摘录:
虽然我对硬性规定反感,但我每次下部队都觉得有所斩获,心有所感,只是在当时不愿应景从命地把一些见闻写成好人好事报道。
这也是一个美人救英雄的故事。女性心目中对英雄的衡量与定义非常能够体现时代和社会的定义。
当然《护士万红》并不是我采集来的一个故事,而是我在脱下军装二十多年后一直想表达的一种军人精神。军人精神的核心无疑是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的实现,需要集合种种积极的人格因素,比如忠诚、勇敢、自律、自我牺牲,等等。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段:Id(本能),Ego(自我), Superego(超自我)。孩子向成人的成长,是本能向自我的进化,而普通人变成英雄,则是自我向超自我的飞跃。
在我的少年时代,没有任何职业比当解放军更神圣和荣耀。因为那是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崇尚英雄同时意味着压抑和否认自我与本能,因为自我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自私。其实自私并非完全负面,它的积极功能就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然而我们的时代,尤其在军队里,自私是绝对不被认可的。
一面满口粗话,一面巴不得哪里出现个阶级敌人让他去搏斗一番。他们只想做英雄,而从未试图去做个合格的个人。也就是说,从本能一步跃进超自我,而把自我这个最重要的人格环节掠过去,从一个只有本能的只吃包子馅儿糟蹋包子皮的孩子,直接飞跃到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雷锋,成为解放全中国、全人类的董存瑞、黄继光。假如亿万人随地吐痰、满嘴粗话、你骂我打,或者为了争抢早一秒钟冲进车门挤进车门而不惜拳打脚踢,不惜把别人推下车去,只等时机一到便成为解放全人类的英雄,这会是多大的灾难!
从我的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人们被允许营造个人的幸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也被尊重,个人利益渐渐被正视,于是人们对建国以来尤其“文革”以来的英雄崇拜开始怀疑,随之也就对从古至今的英雄价值观开始怀疑。人们腻透了超自我的追求,被压抑和忽视的自我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而苏醒过来,一直被羞于承认的本能和自我终于反弹了。这种反弹的力量是极大的,是报复性的,后果是不再崇拜甚至不再信赖几千年来有关英雄的价值观。为了减少集体的牺牲,舍身炸桥墩、挺身堵枪眼的董存瑞、黄继光渐渐失去了他们的光环,甚至被遗忘了。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研究生、博士生一度成为少女心目中的时代英雄。我们中华民族是最现实世俗的民族,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才能成为英雄。于是识时务者纷纷涌现:股票大神、私营企业家、网络公司老总、房地产开发商,直到超女、影星、歌星、球星。
总是新英雄不断诞生,老的英雄渐渐褪色,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淡忘了古典的经典的英雄定义:一种超乎寻常的美德,或者忠诚、勇敢、坚贞,抑或无私忘我。忠诚与勇敢,无私和忘我,也许是对于信仰的,也许是对于民族和众生的,也许是对于他人的甚至于仅仅是对于爱人亲人的。正如《辛德勒的名单》获奖时,主持人所说的“(辛德勒)那种超乎我们理解的善良”,使得辛德勒成为人道主义的英雄。不论人类怎样发展,这颗星球战胜那颗星球,辛德勒所代表的英雄价值观是永恒的,是应该被永远讴歌的。那为什么不能是董存瑞、黄继光、欧阳海之类的英雄呢?难道他们不也像辛德勒一样舍己救人?
近年来我偶然在国内报纸上读到某民警为保护人民生命献身,某人奋起反抗歹徒使人群免遭牺牲的消息,这些消息只是在当天和以后几天被关注,但这样的英雄并不会使大多数人长久地纪念,更谈不上崇拜。人们不仅不崇拜,还会对舍己救人的英雄价值观玩世不恭地取笑。与此同时他们把崇拜给予超女们,给予歌星影星球星们,给予富豪和只有财富才能实现的顶级生活,包括豪宅和名车,香奈儿,迪奥,高富帅,白富美……
我小说中的军队护土万红倾其半生坚守的,就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传统和经典意义的军人英雄。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英雄活着,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的不死。流年似水,流过英雄床畔,各种有关英雄的价值观也似水流过。万红见证了英雄床畔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人们如何识时务,从对待英雄敬神般的崇拜到视其为人体废墟,万红却始终如一地敬爱、疼爱、怜爱、恋爱着这个英雄。她与丧失了表达能力的英雄之间的微妙沟通是她的证据,她几十年如一日地试图以她积累的证据说服人们:英雄的连长始终像正常人一样活着,有正常痛感,有冷暖知觉,能够儿女情长,能够为人慈父,仅仅因为他受了植物人的误判,仅仅因为他碍于表达局限而不能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被接受和认知。万红并不否认应运而生的其他种种英雄价值观,但她永远不放弃以张连长为代表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价值观。因此,张连长是不是植物人,是不是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象征你信仰什么,信则灵。
其实多数英雄都是不识时务者。正如万红坚守的对象张连长一样,女护士在几十年的坚守过程中也使她自己成了英雄。因为她为她所信仰的英雄价值观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凡俗的幸福,完成了人格的最终飞跃。她坚信英雄有朝一日会醒来,象征她坚信人们内心对于英雄的敬爱会醒来。
宗教之所以有力量,因为信者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有或无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但信仰这项精神活动使人超越和升华。信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