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间”的游戏:书法现象学引论》|读书笔记(1)

以下文章选自《四知金聲》
 
“经由现象学反思,书法的古典传统和当代形态之间的隔阂有可能得到化解,在重新认识书法本质的基础上通古今之变。”[柯小刚《“之间”的游戏:书法现象学引论》,《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4期《中国思想与比较文化研究》栏目。下引同,不再注明]
 
愚按:古今断裂根源于天人关系的危机。本质与现象的不可通约性,使作为有限性存在的人要超越自身,不得不脱离现象世界,脱离他的具身性,去追求作为整全存在的天。也就是,脱离有限性去追求无限,脱离存在者去追求存在,脱离器去求道。现象学的“本质看”和“回到事情本身”的致思方式,有利于我们重新看到从前被贬损的生活世界,被无视的具身性。并从此出发,发现我们人类在古典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从身体生活出发的生成结构。书法的古典传统,正是这样的具身性的当场构成。在这种当场发生中,我们在自身的有限性中超越自身。
 
“纯粹书写的因素虽然构成了写字的基础,但恰恰在写字中容易被遮蔽,正如存在须在存在者中显现,但也恰恰在存在者中被遮蔽。书法所写之物诚然要通过写字才能付诸行动,形成字迹,但字迹也构成了对书法所书之物的遮蔽。通过字迹追寻书法之所书,犹如就存在者而思存在。字外无书而书不限于字,正如存在者之外无存在而存在本身不限于存在者。书法之所书的探寻,正如存在意义之追问,总是需要一种“即物而逸出”的工夫过程,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书法作为一种“之间的游戏”,其义正在于此。”
 
愚按:回到生活世界,回到身体,从具身性出发,并不是从对象化的生活世界和身体出发。从对象化的世界引不出存在。或者说,我们不能从对象化的存在者出发通达存在。“通达”绝不意味着逻辑上的推出,从一个现象上的有限的存在者,推出一个无限的存在。任何对象化的两个东西之间,不管是两个存在者之间,还是对象化的存在者和对象化的存在之间,总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存在总在“即物而逸出”的过程中开显。所以“通达”一定是大化流行意义上的。在大化流行中,我们自身的有限性得以逗留,并通达无限。
 
“或者说,在书法所书何物的问题意识看来,书法活动所书的文字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书写的瞬间才诞生的。”
 
愚按:我们读《诗经》注疏,当玩味注疏中的名物训诂时,鸟兽草木之“名”也不是现成的,而是在阅读的当下才诞生的。它们从当时的形迹与情状中开显出“所以迹”。普遍的“所以迹”进入我们当下生活的形迹中具象起来,成为当场发生的,具有内在超越性,或者具有普遍超越性,却不离生活本身的生活体验。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