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马克思的小胡子们》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October
25.2020
- one -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种族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化引起人们对政治经济体制的思考,且这种思考进一步延伸到对主导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批判与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认识。
- two -
◆ ◆ ◆ ◆
在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制度拥护者眼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优越的制度,诸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提法只会给世界带来混乱和灾难。他们目光的狭隘屏蔽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的可能,并引发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恶意中伤和攻击与错误片面的解读。
//
- three -
◆ ◆ ◆ ◆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作者列举了十个常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错误并逐一加以反驳,通过与时事政治的紧密联系,运用充满黑色幽默的语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不少真理,促进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 four -
◆ ◆ ◆ ◆
书中列举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错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痴迷而产生极端情绪。
当福山之流看到苏东解体并为此发出“社会主义已经灭亡”的呼告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深深痴迷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句话是对社会主义的诅咒而非论断:他们所说的情况在资本主义存在期间不会成为现实,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的存在为基础,以消灭资本主义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在淘汰对手的同时也会自我淘汰,但它的灭亡必然发生在资本主义先灭亡和阶级消失的基础上。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存亡多了从容的意味,其兴亡绝非几个资本主义痴迷者能够改变。
- five -
◆ ◆ ◆ ◆
二是只看到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有利一面而断定马克思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这种倾向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中,这种论调的产生是由于立论者没有全面认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解释。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那样:社会主义不是没有犯罪和冲突,不是没有最高的统治机构。其相比于资本主义的进步之处在于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民能实现自治,把自然赋予人民的力量交给人民自己使用,而不是将其交给脱离于人民的某个政权组织让他们作威作福;让劳动在新社会中重新成为人们的价值体现,使人们为劳动成果而快乐,而非在压迫和剥削中进行苦闷的生产活动。并且作者认为:即便是说对社会主义社会好的一面的畅想,马克思也绝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家——因为只有坚信社会主义不会取代资本主义的人们才是真正不切实际的幻想家。
//
- six -
◆ ◆ ◆ ◆
三是错误地着眼于马克思理论中并不真实存在的“短处”。
如“实践有害论”认为“社会主义只会造成物质短缺”。这一理论所选取俄国和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例子说明立论者没有意识到俄国在贫困中的实践扭曲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含义,而中国实践付出的巨大代价也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封锁。真正的实践,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市场等存在争议的问题都得到了平衡与解决。
如“机械唯物论”认为“马克思对人的精神向度毫无兴趣”,但这一看法的提出者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对精神的“没有兴趣”只是相对于他对物质的态度而言的。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需要确认丰厚的经济基础能够保证革命的成功而减少流血牺牲,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一努力就是他心中“爱”的体现。更何况,他并不否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大量的互动——只是解读者忽略了这些而已。
如“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改良运动无所不用其极,唯独缺少和平”。他们故意不谈西方某些“温和革命”实际造成的流血牺牲,反而大肆批判无产阶级不得不进行的未必比资产阶级改良流血更多的“暴力革命”。事实证明,当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成熟时,无产阶级形成的压倒性优势使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不需要过多的暴力行为。更何况,绝对的和平主义本来就是不道德的,不允许一点暴力行为发生实在是一种极端的观点。
如“马克思主义集权国家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把国家权力交给一个新的集权组织。这一观点的提出则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已有著作中已经对社会主义社会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早已承认其不完美。马克思所希望的国家消亡,只是国家对人民暴力统治与剥削压迫的消亡,而并非全部国家机器的消亡。一味追求“国家”的全部消失就犯极端主义的错误。
-seven-
◆ ◆ ◆ ◆
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名词解读过于片面。
如“马克思主义阶级痴迷论”与“马克思主义还原论”的立论者分别指责马克思痴迷于“阶级”和“经济”。前者是他们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阶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人工的替代使得“无产阶级”的群体不断扩大,曾经许多的中产阶级也被包括在了“无产阶级”的范畴中。并且,马克思对阶级的关注并不只因为某些阶级的经济状况不尽如人意,而是因为这些阶级最有潜力促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所谓“只有阶级能够战胜阶级”。而后者则是因为他们狭隘地把“经济”理解为“资本拜物教”所认同的“金钱”。但事实上,马克思所言的经济还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等更加广泛的内容。而这些因素之所以能得到关注,也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只不过是与其他因素相比,这些因素更加重要罢了。
凡此种种,都属于对马克思主义不完全乃至错误的认识。作者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反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重要影响,重申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 eight -
◆ ◆ ◆ ◆
本书属于论辩性的书稿,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作者所辩驳的错误观点可能是理解不当造成的,也可能是为中伤马克思理论断章取义,穿凿附会造成的。二、作者的反驳不仅是学术理论上的争端,更是立场与立场,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种斗争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为捍卫与挽救自身的不遗余力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end
责任编辑:清年 筚山林
装潢编辑:Yiri
声明: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扫码关注我们
订阅号:马克思的小胡子们
欢迎进入订阅号,切换到文本框,键入你给我们的留言!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October
25.2020
- one -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种族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化引起人们对政治经济体制的思考,且这种思考进一步延伸到对主导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批判与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认识。
- two -
◆ ◆ ◆ ◆
在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制度拥护者眼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优越的制度,诸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提法只会给世界带来混乱和灾难。他们目光的狭隘屏蔽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的可能,并引发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恶意中伤和攻击与错误片面的解读。
//
- three -
◆ ◆ ◆ ◆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作者列举了十个常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错误并逐一加以反驳,通过与时事政治的紧密联系,运用充满黑色幽默的语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不少真理,促进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 four -
◆ ◆ ◆ ◆
书中列举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错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痴迷而产生极端情绪。
当福山之流看到苏东解体并为此发出“社会主义已经灭亡”的呼告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深深痴迷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句话是对社会主义的诅咒而非论断:他们所说的情况在资本主义存在期间不会成为现实,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的存在为基础,以消灭资本主义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在淘汰对手的同时也会自我淘汰,但它的灭亡必然发生在资本主义先灭亡和阶级消失的基础上。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存亡多了从容的意味,其兴亡绝非几个资本主义痴迷者能够改变。
- five -
◆ ◆ ◆ ◆
二是只看到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有利一面而断定马克思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这种倾向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中,这种论调的产生是由于立论者没有全面认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解释。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那样:社会主义不是没有犯罪和冲突,不是没有最高的统治机构。其相比于资本主义的进步之处在于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民能实现自治,把自然赋予人民的力量交给人民自己使用,而不是将其交给脱离于人民的某个政权组织让他们作威作福;让劳动在新社会中重新成为人们的价值体现,使人们为劳动成果而快乐,而非在压迫和剥削中进行苦闷的生产活动。并且作者认为:即便是说对社会主义社会好的一面的畅想,马克思也绝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家——因为只有坚信社会主义不会取代资本主义的人们才是真正不切实际的幻想家。
//
- six -
◆ ◆ ◆ ◆
三是错误地着眼于马克思理论中并不真实存在的“短处”。
如“实践有害论”认为“社会主义只会造成物质短缺”。这一理论所选取俄国和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例子说明立论者没有意识到俄国在贫困中的实践扭曲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含义,而中国实践付出的巨大代价也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封锁。真正的实践,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市场等存在争议的问题都得到了平衡与解决。
如“机械唯物论”认为“马克思对人的精神向度毫无兴趣”,但这一看法的提出者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对精神的“没有兴趣”只是相对于他对物质的态度而言的。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需要确认丰厚的经济基础能够保证革命的成功而减少流血牺牲,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一努力就是他心中“爱”的体现。更何况,他并不否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大量的互动——只是解读者忽略了这些而已。
如“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改良运动无所不用其极,唯独缺少和平”。他们故意不谈西方某些“温和革命”实际造成的流血牺牲,反而大肆批判无产阶级不得不进行的未必比资产阶级改良流血更多的“暴力革命”。事实证明,当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成熟时,无产阶级形成的压倒性优势使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不需要过多的暴力行为。更何况,绝对的和平主义本来就是不道德的,不允许一点暴力行为发生实在是一种极端的观点。
如“马克思主义集权国家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把国家权力交给一个新的集权组织。这一观点的提出则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已有著作中已经对社会主义社会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早已承认其不完美。马克思所希望的国家消亡,只是国家对人民暴力统治与剥削压迫的消亡,而并非全部国家机器的消亡。一味追求“国家”的全部消失就犯极端主义的错误。
-seven-
◆ ◆ ◆ ◆
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名词解读过于片面。
如“马克思主义阶级痴迷论”与“马克思主义还原论”的立论者分别指责马克思痴迷于“阶级”和“经济”。前者是他们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阶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人工的替代使得“无产阶级”的群体不断扩大,曾经许多的中产阶级也被包括在了“无产阶级”的范畴中。并且,马克思对阶级的关注并不只因为某些阶级的经济状况不尽如人意,而是因为这些阶级最有潜力促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所谓“只有阶级能够战胜阶级”。而后者则是因为他们狭隘地把“经济”理解为“资本拜物教”所认同的“金钱”。但事实上,马克思所言的经济还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等更加广泛的内容。而这些因素之所以能得到关注,也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只不过是与其他因素相比,这些因素更加重要罢了。
凡此种种,都属于对马克思主义不完全乃至错误的认识。作者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反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重要影响,重申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 eight -
◆ ◆ ◆ ◆
本书属于论辩性的书稿,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作者所辩驳的错误观点可能是理解不当造成的,也可能是为中伤马克思理论断章取义,穿凿附会造成的。二、作者的反驳不仅是学术理论上的争端,更是立场与立场,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种斗争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为捍卫与挽救自身的不遗余力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end
责任编辑:清年 筚山林
装潢编辑:Yiri
声明: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扫码关注我们
订阅号:马克思的小胡子们
欢迎进入订阅号,切换到文本框,键入你给我们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