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第一章 第二节 什么是同义形式?
以下文章选自《指间渡》
什么是同义形式?
一、【例1】
①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②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
这两个句子从内容看似乎差不多,可是仔细品味一下,所传递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却可以很有差别。第一句可以表现一种不服的心态,也可以表现一种得意的心态,第二句则可以体现一种安慰对方的语气。
二、同义形式选择就是修辞,就是炼句。
1.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死。(穆修)
从马的角度。复句。分别写了马犬两方,写了过程。
2.有犬死奔马下。(张景)
从犬的角度。被动句式。
3.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沈括)
从人的角度。
4.适有奔马践死一犬。(陈善)
从整个事情的角度。存在句式。
5.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的同事)
详细,具体。复句。分别写了马犬两方,写了过程。
6.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
简洁。主动句式。
7.有奔马毙犬于道。(《唐宋八大家丛话》作者)
从整个事情的角度。存在句式。
句式的不同选择与利用,不仅在所表述的内容方面有微妙的差别。而且和语篇的连贯性有很大关系,还会影响到文气的节奏感。
“同义形式选择”的观点是对修辞现象的理性思考。
三、话语的多义性和同义性。
语言的多义性是语言艺术的一项资源,充分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可以收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语言的多义性和同义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
在言语运作的过程中,由于语境的参与,一个语言单位可以在本义的基础上出现更大的变化。
四、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们心理上的认知(深层结构)演化成具体的语言形式(表层结构),有经过一个投射、衍生、变化的过程(转换)。把心里的意思转化成语言(从“表层”到“深层”),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在修辞学里,凡是从同一深层结构投射、衍生、变化而来的修辞方式,也都是同一形式。修辞同义手段之间也可以有条件的互相替代。
原句:武松打死了老虎。
1.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2.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3.武松是打死老虎的。
4.老虎是武松打死的。
5.老虎是被武松打死的。
6.打死老虎的是武松。
7.武松打死的是老虎。
8.被武松打死的是老虎。
9.武松怎么不是打死老虎的呢?
10.老虎怎么不是被武松打死的呢?
11.谁说武松打不死老虎?
12.武松打死了老虎,难道不是吗?
13.武松打死了老虎,不是吗?
14.打死老虎的,不是武松是谁?
15.武松,他打死了老虎。
16.老虎,武松打死了。
17.老虎,它被武松打死了。
18.武松,老虎被打死了。
19.老虎,武松把它打死了。
.....
从“武松把老虎打死了”可以衍化出:
20.武松将老虎打死了。
从“老虎被武松打死了”可以衍化出:
21.老虎叫武松打死了。
22.老虎给武松打死了。
23.老虎叫武松给打死了。
24.老虎让武松打死了。
25.老虎让武松给打死了。
26.老虎为武松所打死。
27.那老虎被武松打死。
如果采用复句,还有:
28.有一只老虎,武松把它打死了。
29.有一个人叫武松,他打死了一只老虎。
30.有一只老虎被一个人打死了,打死老虎的这个人叫武松。
31.有一个人打死了一只老虎,他就是武松。
32.一只老虎被人打死了,打死老虎的人名字是武松。
如果允许稍微增添一点儿细节,那变化就更多了:
33.老虎伤人,结果被武松打死了。
34.那只张牙舞爪不断伤人的老虎叫武松打死了。
35.那只张牙舞爪的、凶猛的老虎被英勇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
……
从语法角度观察同义形式的变化,主要是着眼于语词的组合与增删,以及句子成分的移动与转化;从修辞角度观察同义形式的变化,则囊括了同义语言形态的各种转换和变化,其天地更是广阔。
语法转换是技能,修辞转换是修养,技能是基础,没有相应的基础,所谓能力只是空中楼阁;修养是语言艺术的源泉,没有相应的修养,所谓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修辞观念是滞后的、陈旧的。
修辞学最重要的功能是表达功能,它本来就是因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
修辞观:“修辞立其诚”。“调整语词”。“同义形式选择”。
修辞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指出“这是什么”,以划分概念为满足。而是要研究运用语言老手们的经验,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
本文属资料整理,感谢支持。
什么是同义形式?
一、【例1】
①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②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
这两个句子从内容看似乎差不多,可是仔细品味一下,所传递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却可以很有差别。第一句可以表现一种不服的心态,也可以表现一种得意的心态,第二句则可以体现一种安慰对方的语气。
二、同义形式选择就是修辞,就是炼句。
1.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死。(穆修)
从马的角度。复句。分别写了马犬两方,写了过程。
2.有犬死奔马下。(张景)
从犬的角度。被动句式。
3.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沈括)
从人的角度。
4.适有奔马践死一犬。(陈善)
从整个事情的角度。存在句式。
5.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的同事)
详细,具体。复句。分别写了马犬两方,写了过程。
6.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
简洁。主动句式。
7.有奔马毙犬于道。(《唐宋八大家丛话》作者)
从整个事情的角度。存在句式。
句式的不同选择与利用,不仅在所表述的内容方面有微妙的差别。而且和语篇的连贯性有很大关系,还会影响到文气的节奏感。
“同义形式选择”的观点是对修辞现象的理性思考。
三、话语的多义性和同义性。
语言的多义性是语言艺术的一项资源,充分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可以收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语言的多义性和同义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
在言语运作的过程中,由于语境的参与,一个语言单位可以在本义的基础上出现更大的变化。
四、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们心理上的认知(深层结构)演化成具体的语言形式(表层结构),有经过一个投射、衍生、变化的过程(转换)。把心里的意思转化成语言(从“表层”到“深层”),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在修辞学里,凡是从同一深层结构投射、衍生、变化而来的修辞方式,也都是同一形式。修辞同义手段之间也可以有条件的互相替代。
原句:武松打死了老虎。
1.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2.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3.武松是打死老虎的。
4.老虎是武松打死的。
5.老虎是被武松打死的。
6.打死老虎的是武松。
7.武松打死的是老虎。
8.被武松打死的是老虎。
9.武松怎么不是打死老虎的呢?
10.老虎怎么不是被武松打死的呢?
11.谁说武松打不死老虎?
12.武松打死了老虎,难道不是吗?
13.武松打死了老虎,不是吗?
14.打死老虎的,不是武松是谁?
15.武松,他打死了老虎。
16.老虎,武松打死了。
17.老虎,它被武松打死了。
18.武松,老虎被打死了。
19.老虎,武松把它打死了。
.....
从“武松把老虎打死了”可以衍化出:
20.武松将老虎打死了。
从“老虎被武松打死了”可以衍化出:
21.老虎叫武松打死了。
22.老虎给武松打死了。
23.老虎叫武松给打死了。
24.老虎让武松打死了。
25.老虎让武松给打死了。
26.老虎为武松所打死。
27.那老虎被武松打死。
如果采用复句,还有:
28.有一只老虎,武松把它打死了。
29.有一个人叫武松,他打死了一只老虎。
30.有一只老虎被一个人打死了,打死老虎的这个人叫武松。
31.有一个人打死了一只老虎,他就是武松。
32.一只老虎被人打死了,打死老虎的人名字是武松。
如果允许稍微增添一点儿细节,那变化就更多了:
33.老虎伤人,结果被武松打死了。
34.那只张牙舞爪不断伤人的老虎叫武松打死了。
35.那只张牙舞爪的、凶猛的老虎被英勇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
……
从语法角度观察同义形式的变化,主要是着眼于语词的组合与增删,以及句子成分的移动与转化;从修辞角度观察同义形式的变化,则囊括了同义语言形态的各种转换和变化,其天地更是广阔。
语法转换是技能,修辞转换是修养,技能是基础,没有相应的基础,所谓能力只是空中楼阁;修养是语言艺术的源泉,没有相应的修养,所谓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修辞观念是滞后的、陈旧的。
修辞学最重要的功能是表达功能,它本来就是因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
修辞观:“修辞立其诚”。“调整语词”。“同义形式选择”。
修辞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指出“这是什么”,以划分概念为满足。而是要研究运用语言老手们的经验,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
本文属资料整理,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