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读书笔记(十)

以下文章选自《石门晬语》
 
此次发布的内容是第6组同学阅读朱光潜先生《诗论》所写的读书笔记,主要涉及对“诗的起源”“诗的谐隐”的理解。从最近几次的读书笔记来看,上学期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文章格式不规范,段首不空格,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引文格式不规范。还有就是读书笔记的三个组成部分不完整。作为中文系的同学,这些都是基本功,大家要有意识地去克服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基本功如果都不牢,是要被人笑话的。公众号中《如何撰写读书笔记?(二)》中对大家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说明,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再看看。
 
《诗论》中诗的起源探讨对诗歌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启示
 
梁宇辰
 
 ·摘抄原文关键句
 
1.于是《诗经》成为最可靠的古诗集本了;也就是中国诗的来源了。
 
在我们看来,这种搜罗古佚的方法永远不会寻出诗的起源。它含有两个根本错误的观念:一、 它假定在历史记载上最古的诗就是诗的起源。二、它假定在最古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节选自朱光潜《诗论》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仔细看看文献出处的格式!)
 
2.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有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节选自朱光潜《诗论》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 总而言之,诗或是“麦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所以严格地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节选自朱光潜《诗论》第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我们可以说,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节选自朱光潜《诗论》第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句的解读
 
诗歌的起源是一个难度性较高的研究课题,诗歌很可能与人类诞生一样源远流长。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其天生就具有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情感能力,早期人类喜欢模仿身边的事物,通过模仿学习新的知识,以一种审美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一种情感上的“主观再现”,很可能在这种活动中已经诱使原始诗歌的雏形产生了。人类在进行种种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使得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了可能,同时也赋予了诗歌以“再现”的艺术特点。
 
首先,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者在研究诗的起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被研究对象所限制,最古老的诗集不一定就能证明诗歌最早产生的年代,因为再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从事各种诗歌的创作了,这些诗歌起初在民间以一种歌谣的形式广为流传,后来才被收录整理到书中,以诗歌文献的形式呈现给我们。其次,对于诗的起源研究应该秉持一种发散的研究思维应对诗的起源研究,旁征博引,不拘一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搜罗最早的诗歌文献工作。就算是依赖传统诗歌文献进行研究,也无法完全确定诗歌的源头。
 
探求古代诗歌源头,应该适当地跳出诗的搜集研究范围,同时也不要过分依赖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亚里士多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最初的种种活动进行分析。人类最初喜欢模仿其他事物来进行一种文化活动,亦或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反映到诗歌上来,诗歌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自然外物的一种主观情感上的“再现”,并通过诗和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古代歌谣与诗源的紧密联系。
 
诗歌在早期可能与民歌有着很大的联系,早期民歌的创作引起不同学者的争论。一方认为民歌创作源于一个群体,一方认为民歌源于个人创作。朱光潜先生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民歌的创作自开始以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人类活动,它从属于整个人类群体。即使是个人创作的民歌,反应的是个人对于自然独特的情感“再现”,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要经历其他人或人类群体的二次创造。故可以说,民歌起于个人,成于群众,流传于世。
 
·摘抄关键词句中提炼的问题
 
(句首空两格)1.对人类这种早期的活动研究是否可以确定诗歌最初的源头?
 
(段首空两格)如果对于诗歌的定义较为宽泛,任何与古代诗歌有联系的,例如民歌亦或是歌谣这一类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纳入诗的范畴的话,那么诗歌的源头可以大致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但是这种定义也会带来另一个文学问题——2.早期这种类似诗歌的歌谣是否具有文学性,这些歌谣是否为一种文学的语言?我们知道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文学语言是经过艺术提炼加工的日常语言,而日常语言是未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化语言。这些类诗歌的歌谣在人类诞生之初,文字记载产生之前就已经广为流传了,而且这类歌谣很多都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语言形式。类似于百家姓、千字文,是一种具有教学性质工具性质的语言。如果将此等歌谣定义为具有文学语言的文学作品,单就它具有人为的艺术雕琢成歌这一特点是可以的。但是,歌谣本身内涵的非艺术化情感化的内容,即教学性的工具性的语言内容,和就语言形成的表达目的与用途来看,又不能将它武断的归类于文学语言,亦或是文学中去。所以,就古代类诗歌的歌谣而言,它们之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具有教学性质的工具性语言形式的歌谣,是不可牵强的归类于文学语言中去的,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其中内涵的有限的文学性。而第二类歌谣,即早期人类抒发个人抑或群体情感的民歌,将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通过个人情感诗意的“再现”,可以说是具有文学语言性质的早期文学作品的,我推测,这种民谣与诗歌的文学性是一脉相承的,很有可能是其产生的源头,尽管那时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献进行佐证。
 
如果将诗歌定义为第二种,即需要文字文献载体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就类似于朱光潜先生反对的那些学者的观点一样,那么,追寻诗歌的源头或许会较前者容易一些,通过文字文献的著述,追寻最早出现的诗歌文献记载即可。但是这种定义(、)这种方法的准确度与可靠性是值得我们去怀疑的。我支持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文字文献最早的诗歌记载是无法准确证明诗歌出现的源头与时间的。
 
 诗的起源的研究
 
苗天赐
 
 本次阅读了朱光潜的《诗论》的第一章,在第一章中,朱光潜阐述了其研究诗的起源的原因,探索研究诗的起源的正确方法,即不认同过去的历史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而是利用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来研究诗的起源,并且得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首先,朱光潜说明了研究诗的起源的原因是:“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诗也是如此。”(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页)。(句号放到“页”字后面,不要放到括号外面。)之后,朱光潜阐述了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原因是:“在我们看,这种搜罗古佚的方法永远不会寻出诗的起源,它含有两个根本错误的观念:一,它假定在历史记载上最古的诗就是诗的起源。二,它假定在最古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页。)第一个观念的根本错误是诗歌甚至在文字之前产生,第二个观念是诗起源于原始的社会文化,时代先后与不同社会的文化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所以,朱光潜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诗或者是表达人的情感的,或者是来再现对现实事物的印象的。朱光潜说:“总而言之,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所以严格地说,诗的起源应当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页。)所以说,人的天性的起源决定了诗的起源。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为主,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为辅,的厨艺(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如古希腊的酒神祭典,澳洲土著《考劳伯芮舞》和各种模仿舞,都是诗歌,舞蹈,音乐的结合。“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二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页。)(引文中如果还有引文,引号要用单引号。)
 
最后,朱光潜研究了原始诗歌的作者:“在起源时,诗歌是群众的艺术,鸟类以群栖者为最善歌唱 原始人类也在图腾部落的意识发达之后,才在节日聚会在一块唱歌、奏乐、跳舞,或以媚神,或以引诱片性,或仅以取乐。现代人一提到诗,就联想到诗人,就问诗是谁作的。在近代社会中,诗已变成个人的艺术,诗人已几乎自成一种特殊的职业阶级。每个诗人都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不容与他人相混。”(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页。)原始的诗歌起源于群众,这给予当下的启示是诗歌仍然要为群众服务,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仍然是诗歌的一项意义所在。要把握好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促进诗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诗歌的积极作用。
 
(读书笔记包括三个部分:原文摘抄、对阅读或摘抄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以及结合自己的所学所进行的进一步思考。此次读书笔记在概括、分析所读内容上做得不错,不过还缺少原文摘抄和进一步的思考。)
 
 从噫吁嚱到诗的起源
 
赵卓
 
朱光潜先生在说到诗歌起源时说到:“诗歌的起源实在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要明白诗的起源,我们首先要问:‘人类何以要唱歌作诗?’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众口同声地回答:‘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这句话也是中国历代论诗者的共同信条。”(引用的文献要按照要求注明出处。)
 
由此我想到了李白的《蜀道难》,我认为不能单单把噫吁嚱解释为语气词,(。)(一句好一个意思,后面就是句号。)《诗·大序》中也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引用文献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句末除了问号和感叹号之外其他的标点都要去掉。)的说法。依照《诗·大序》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在诗歌在未能完全表达诗人情感的时候所产生的嗟叹。再联系中国古代的其他诗歌,即使是最单纯的写景状物诗,或多或少都是诗人在产生某种情感之后所吟咏的。此种特点尤以唐以后的诗歌显著,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前二句是对岳阳楼美景的描写,而后就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由写景转为情感的抒发。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范畴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此外,在古希腊人看来,诗歌也是一种“模仿的艺术”,朱光潜先生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言语指出,人类的模仿本能和求知的快乐让人们去创造诗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更偏向于某种形象的“再现”,也就是说,对于自然中某些事物的模仿与刻画。然而(,)此类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算是寥寥无几,原因是中国人是“内向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用来表现内心感受的,于是对于外在形象的感受就服务于内在情感的表达。联系上述“诗歌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以及“诗歌是用来再现形象的”再回过头来看诗歌的起源。
 
诗歌不可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范畴中去寻找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搜罗古佚的办法永远不会寻出诗的起源,它含有两个根本错误的概念:一、它假定在历史记载上最古的诗就是诗的起源。二、它假定在最古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再联系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诗用来再现形象的,那么情感或者对于自然的模仿应该是很早之前就出现,诗歌的出现应该早在文字出现之前,那么以历史记载上最古的诗作为诗的起源,是断不可为的。再来看第二点,它假定最古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诗的原始与否视文化程度而定,不以时代先后为准。《诗经》和我们现在的民歌相比,《诗经》的确是在现代民歌之前,然而在诗歌的演化方面,民歌却是要早于《诗经》的。那么依照古籍去寻诗歌的起源,倒不如去民歌里找寻线索。
 
诗歌为何称之为诗歌,依照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之重要。我们应该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从这方面的证据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极重要的结论,就是: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诗•大序》中也有言之不足,嗟叹之,永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感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表达出来的,而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就是自然的流露,而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内心的节奏相契合。为了表达情感或者为了去模仿,人们吟咏,歌舞,于是诗歌诞生了。不论是诗歌、音乐、还是舞蹈,最开始都是依照节奏来展现的,人们以乐配舞,以舞和诗,以诗现乐,在一定的节奏中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慢慢的诗乐舞所侧重的方面渐渐不同,于是开始分离。然而,诗乐舞虽然相互独立,但仍旧互相影响,例如:宋代的曲词,大多数要和音乐配合来唱出来。此外,中国古代的早期诗歌,叠词和衬字运用广泛,这些叠词和衬字的运用就是为了合韵,使其更有节奏感。格律的出现就是节奏感对诗歌创作和吟咏的影响,是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那么最早的诗歌又是谁创作的那,早期诗歌的创作有两种说法,一是“群众创作说”,另一说是“个人创作说”,依照朱光潜先生的看法来讲:民歌必有作者,作者必为个人,这是名理与事实所不可逃的结论。一群未经训练的人在一起突然有了共同的思想,创作出一个完整的诗歌,属实不可得。所以他认为早期诗歌的创作会由一个人来草创,然后由群众来修改、润色、增删,最后得出完整的民歌作品。然而,我前几天在参与一次集体活动中,为了活跃气氛,参与的同学一人说一句歌词最后凑成歌曲,最后完成后大家又进行修改,最终组成了一首歌曲,很明显这首歌曲的创作就是由群众集体创作的。所以,在我看来,早期民歌的创作未尝不能有这种群众集体进行创作的情况。不论如何,早期民歌在传播过程中便会由群众进行二次创作,进行修改,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民歌已经是“几经易手”的诗歌。
 
由此,我们便可知,早期的诗歌是由原始的个人或群众为了模仿和表达感情和以音乐、舞蹈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不可以考古学和历史考证的艺术创作。
 
 《诗论》第一次读书笔记
 
范泽宇
 
 一,(、)“诗”之地位(大写的数字后面是顿号)
 
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众多的文学形式之中钟爱于“诗”。在朱光潜看来,诗是文学的精华,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好的艺术都是诗,不从诗入手,谈艺的根基就不深厚。对此他反复申述: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后从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以及其他种类的文学。我认为研究诗歌是研究一般文学的最好入门训练。(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页。)(直接引用要加引号!!)可见在朱光潜先生心中诗的重要地位。在我看来,诗之所以是文学的精华,是因为它以最简短有力的文本,奇特多样的风格,独有的韵律,在读者的脑海中展现出宏伟绮丽的画面。抛开历代的鸿篇巨制,现在流行的“三行诗”,寥寥数笔,就充满美感,让人浮想联翩。每个国家都有诗,我认为诗歌由语言组成,所以诗歌艺术的上限很大程度取决于诗歌所运用语言的结构和效果。中国的语言有几千年的历史,语义丰富,博大精深,就给了中国诗极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诗人通过使用奇妙的汉字的排列组合,创造出一篇篇传唱千年的诗篇,辅助建构了中国强大的文化体系。所以中国的诗歌在世界上绝对是处于独特地位的。朱光潜先生少年时就深爱研读中国传统典籍,自然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也是极深的,所以自然对诗艺术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诗”之起源与“乐”“舞”“诗”之交集
 
作者首先认为,想要做研究,弄明白诗歌的本质,最先应该做的,就是追寻诗歌的起源,知道了诗歌从何而起,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曾探寻诗歌的起源,他们通过搜集古迹古籍,用物证来断定诗歌从何时而起,作者对如此研究方法提出了两个质疑:1.它假定在历史记载上最古的诗就是诗的起源。2.它假定在最古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页。)首先关于第一个假定错误,最早的记载并不代表最早的产生,诗歌的产生早于文章,甚至早于文字,大多诗歌是通过人们一代代传唱,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那时文字并未产生,书写工具也并不普及与发达,更不会有人去抄录记录诗歌,比如关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诗说”,采诗官前往民间搜集诗歌并记录下来,当他历时数年搜集完毕后,《诗经》问世,我们可以说中国诗的起源时间就是《诗经》问世的那一天吗?关于第二个假定错误,最古老的诗不等于最原始的诗,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世界的诗歌就会呈正比例进步,这明显是荒谬的,比如《荷马史诗》创作于公元前11世纪,其雄伟的人物描写和英雄气概不断为后人模仿和称颂,其艺术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如果拿一篇现代未开化部落的诗歌与其相比较,则自然会认定现代部落诗歌才是最原始的诗歌,这也会对研究工作带来巨大失误。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必须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向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向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日渐其远了。(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页。)在古时,一般有唱歌必有舞蹈,许多民族的语言“歌舞”常常为一个单词,中国的诗也常常配乐演奏,所以“诗乐舞”三者在起源方面是有交集的,随后便朝向各自的艺术的方向发展。回旋往复的“重叠”,协调和谐的“和声”,巧妙的“衬字”,“格律”与“韵”。均是三者同源的痕迹。
 
 《诗论》中的谐隐观
 
陆国著
 
 一、诗之谐
 
《诗论》第二章《诗与谐隐》的开篇便提出了:“文字游戏不外三种:第一种是用文字开玩笑,通常叫做‘谐’;第二种是用文字捉迷藏,通常叫做‘谜’或‘隐’;第三种是用文字组成意义很滑稽而声音很圆转自如的图案,通常无适当名称,就干脆地叫做‘文字游戏’亦无不可。”(朱光潜:《诗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1页。)(末尾的句号不要漏了。)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创作,如写诗、词、歌、赋、话剧、小说还是做文章,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是倾注了文人情感、意识以及写作技巧的“文字游戏”。那么,在“文字游戏”中为什么要有“谐”和“隐”,或者说这二者的价值究竟何在?
 
《诗论》中关于“谐”的部分是这样解答的:“‘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事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之人欢喜‘谐’,极文雅的人也还是欢喜‘谐’,虽然他们所欢喜的‘谐’不必尽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时,每个人都有俨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尔我,揭开文明人的面具,回到原始时代的团结与统一。” (朱光潜:《诗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2页。)
 
所以,无论是上至阳春白雪还是下至下里巴人,其实都脱离不了对“谐”的把握。“谐”不是作为单纯的“说笑话”而出现。“谐”的社会性赋予了它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活欢快的生命力,能够予以人欢愉的感受。这是“谐”能够沟通世俗文学与高雅艺术的重要原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谐隐》一篇并对“谐”作了这样的解释:“谐之言皆也;词浅会俗,皆悦笑也。”文学语言是语言的艺术,本应是含蓄的、高雅的、让人读后能够品尝出余味的。但刘勰却说言辞粗浅世俗,大家听了才会开心。那么,在诗歌写作中,究竟是使用注重炼字、修辞与写作技巧的“雅”的艺术语言更好呢,还是使用平易通俗、使人“皆悦笑也”的“谐”的语言更好呢?我认为无论是追求“雅”还是“谐”的语言,都有它们各自的好处,它们并不是互不兼容的。过于追求“雅”、注重技巧可能会造成诗歌晦涩难懂的情况,而“谐”的语言也能够表现出艺术性。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钱塘湖春行》为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以诗人的行踪作为线索,用通俗的语言平铺直叙,从孤山寺到白沙堤,中间的转换衔接不着痕迹,营造出了移情换景的艺术效果。这首诗并没有用到多么深奥、华丽的语言,但其艺术性却是隽永的。所以,诗歌语言的“雅”与“谐”并不是冲突的,而是需要文学创作者把握好它们之间的一个度。文学语言之“谐”,可以通俗,可以粗俗,但绝不能低俗。
 
二、诗之隐
 
关于“隐”与“谜”《诗论》中将这二者归结为同一件东西,即隐语或谜语,只不过是古今称呼不同的区别。最早的隐语被运用于崇拜祭祀方面:“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神有所感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不过人说的话要明白,神说的话要不明白,才能显得他的神秘玄奥。” (朱光潜:《诗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1页。)起初隐语是庄严甚至是神圣的,但随着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隐语开始逐渐走向世俗化并与“谐”相结合起来。《诗论》中这样阐释“隐”与“谐”的关系:“隐常与谐合,却不必尽与谐合。谐的对象必为人生世相中的缺陷,隐的对象则没有限制。隐的定义可以说是‘用捉迷藏的游戏态度,把一件事物先隐藏起,只露出一些线索来,让人可以猜中所隐藏的是什么’。” (朱光潜:《诗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2页。)可以看出“隐”与“谐”虽然同为“文字游戏”,但并不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二者可以通过有机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创作,服务于文学。
 
诗的起源
 
杨宇航
 
 新学期,我们小组的阅读书目是朱光潜先生的《诗论》。通过对第一章内容——《诗的起源》的阅读和学习,我对诗的起源有了一个清晰而又深刻的认识。现作如下总结。
 
 一、原文摘录:
 
①“我们不能因为某几首歌谣有历史线索可以推测年代,便断定全区域的歌谣都属于同一年代,犹如二十世纪出版的《北平歌谣》里虽有一首叫做《宣统回朝》,我们不能据此断定这部集里其他歌谣均起于民国时代。”(朱光潜:《诗论》,朱立元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第一章第4页。)(2001年,第4页。)
 
②“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第一章p5)
 
③“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极重要的结论,就是: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第一章p7)
 
④“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后来变成它的传统的固定的形式。把这个道理认清楚,我们将来讨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就可以省去许多误会和纠葛了。”(第一章p12)
 
⑤“把民歌的完成认为两重创作的结果,第一重创作是个人的,第二重创作是群众的!这个见解比较合理。”(第一章p15)
 
二、我的解读:
 
(段首空两格)对于作者所说的诗歌是一种两重创作的结果,我的感受颇深,让我立刻联系到我们《文学理论》课程所学过的知识点,文学是一种“二度创造”,现实生活价值与作家的艺术创造共同构成了文学价值的来源。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和接受完成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读进入作品的内在空间认识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立场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读者由此或认识生活,或受到感染教育,或获得身心愉悦,作品的潜在价值通过阅读接受而成为一种显性的存在。读者的阅读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的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与文化水准作为前提来感受作品、理解形象,完成文学的“二度创造”。这样看来,我们对于朱光潜先生所提出的诗歌是一种两度创作的结果的看法就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
 
三、我的问题与解决:
 
朱光潜先生认为:“群众的完成工作比个人草创工作还重要。民歌究竟是属于民间的,所以我们把它认为群众的艺术,并不错误。”(注明出处)对此我有些疑问,因为我们课上强调过,文学作品价值的生成,需要靠作家和读者共同的努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作家能力的要求自然很高。既需要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和道德评价的也包含着作家高度的审美创造能力。作家通过创作,作用各种语言艺术手段对生活进行表现,使生活价值向艺术价值转化。因此,好的文学作品价值生成需要作家高度的人格和能力。然而我们同时又强调,文学作品是一种“二度创作”,既需要作家的高超艺术水平和丰富生活阅历,又要依靠读者的差异性吸收和解读,使得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得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兼顾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诗的起源——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
 
李豪杰
 
(段首要空两格)一、句子摘录
 
(段首要空两格)1.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诗也是如此。(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
 
3.诗歌的起源不但在散文之先,还远在有文字之先。(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
 
4.如果我们根据最早的民歌写本或集本,断定在这写本或集本以前无民歌,这岂不是笑话?(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
 
5.从前学者讨论诗的起源,只努力搜罗在历史记载中最古的诗,把民间歌谣都忽略过去,实在是大错误。(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6.在同一部集里的歌谣时期固有先后,但是这种先后不能以歌谣所流行的区域而定。在每个区域的歌谣都各有早起的,有晚起的。(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二、个人见解
 
诗歌起源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诗歌具有重大的意义,起源问题的解决可以让我们对诗歌热认识和研究更加清晰,对诗歌也会有不同方面的了解进步!
 
诗歌起源的考证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需要依托古籍、流传的歌谣以及它的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诗歌综合性的追根溯源必定是困难重重,疑点多多,正如陆游诗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又一村未必是归处和探究的终点,探索诗歌的起源就在一重一重盘旋的山路中看见希望,又质疑希望,但是探究本身就是自我质疑又继续追寻的艰苦过程。先贤文人早已做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他们存留下来的文集是我们考证的重要资料依据。如汉郑玄《诗谱序》、梁刘勰《文心雕龙》、郭茂倩《乐府诗集》、冯惟讷《诗纪》、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这些古籍都是我们诗起源的重要依据,是可以参考的真实资料,而我们通过理论推敲的一系列关于诗歌起源的假说,有些没有依据、有些仅凭理论猜想,这就是现在诗歌起源探索的一重山路,一复流水,当我们绕过阻隔,见到山村,或许诗歌起源我们可以窥到一瞥真容,历史浩荡千年,文化更迭流失,有些书籍考证不可靠,所以诗歌起源追溯变得困难,但只要坚持,诗歌起源我们便可以寻到,虽然现在诗歌起源说法众多,但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失为促进诗歌研究的积极动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书笔记包括三个部分:原文摘抄、对原文的概括、总结以及结合自己所学的进一步思考。其中第二部分是核心环节,既是对原文或摘抄内容的进一步提炼、分析,也是自己进一步思考的基础。自己的思考不能天马行空,必须以对原文或摘抄内容的分析未基础。同时,也是训练我们总结、概括、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这一部分不能少。)
 
 诗的起源与诗的谐隐
 
田振缘
 
 1.(数字后面必须加点号(.),同时,段首、句首要空两格。)“诗的起源实在不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要明白诗的起源,我们首先要问:“人类何以要唱歌作诗?””(朱光潜:《诗论》,开明出版社,2018年,第10页。)
 
2 总而言之,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他的起源都是以人类为基础所以严格地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朱光潜:《诗论》,开明出版社,2018年,第13页。)
 
3 “把民歌的完成认为是两重创作的结果,第一重创作是个人,的第二重创作是群众的。”(朱光潜:《诗论》,开明出版社,2018年,第25页。)
 
4“同是诙谐,或为诗的胜境,或为诗的瑕疵,分别全在于它是否出于至性深情,理胜于情者,往往流于纯粹的讥刺。讥刺诗故自成一格,但是很难达到诗的胜境,就想英国蒲柏和法国伏尔泰之类聪明人,不能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朱光潜:《诗论》,开明出版社,2018年,第39页。)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一书堪称一部非同寻常的论诗著作,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工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这本书是确确实实打破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对于诗评类型著作的一贯写法,(。)(一句话一个意思,结束了就是句号。)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先生写作《人间词话》时,也免不了使用了传统的小段记录随笔式的评论,仍然属于中国古典的诗歌美学鉴赏之类,(。)相比之下朱光潜则已然跳出了这个境界,《诗论》这本书已经是完全的符合现代思维的新事物,运用较长的篇幅及更加严谨科学的系统化的逻辑分析方法,把关于诗歌美学的研究提升了一个高度。并且在书中还采用了西方关于诗歌研究的许多理论,这使得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来重新理解和看待诗歌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这本书首先讨论了诗的起源,对于诗歌的起源往往我们存在误解,去到历史记载中寻找最古老的诗歌并且认为在最古老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而这种思想在书中都被指出是错误的,远在文字之前,民歌作为一种大众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载体早已出现,这一结论可以在考古学发现和实际观察中得出,诗歌是人类迫切的需求,它的起源以人类的天性为基础,可以说,诗歌的起源也就是人类的起源。
 
诗歌的谐趣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内容,第一次系统的读到了关于这样方面的知识,,发现谐趣是诗歌中常有的现象 。关于谐趣,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它是美感的也不尽是美感的,对于谐笑者自身来说他所感受到的快感也不尽是快感。而我的确感到,诗歌中的谐趣描写,表面上是引起一时快感,确实感到深深的讥讽或到了怜悯悲痛的地步,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人民的艰难跃然纸上。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种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的行为,对于被欣赏者本身到底是一种什么感受?也许他们在过程中会感受快感,但这个社会对他们并不是友好的,他们的种种缺点已经高声向世人宣布的一干二净,难以相信他们会以此为乐。但是这是社会的选择,有时候他们自身无能为力。
 
 《诗论》第一次读书笔记
 
潘圳鹏
 
一、句子摘录
 
(段首、句首空两格。)1.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诗也是如此。(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末尾的句号不要漏了。)
 
2.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极重要的结论,就是: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页。)
 
3.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后来变成它的传统的固定的形式。把这个道理认清楚,我们将来讨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就可以省去许多误会和纠葛了(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4.诗歌的起源不但在散文之先,还远在有文字之先。(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
 
5.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有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页。)
 
二、读后感悟
 
在《诗论》中,朱光潜先生以审美眼光探讨了诗歌起源、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意境、诗的节奏与声韵分析等等。另外还呈现了作者对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研究,以及对陶渊明诗歌内容情感方面的精湛成果,读之倍觉醍醐灌顶。
 
朱光潜先生认为: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直接引用需要加上引号。)由此引入对“诗是怎样起来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
 
对于诗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历史和考古学的证据不可尽信。历史和考古学的证据认为从最早的古籍当中寻找出几首诗歌,就可以算作是诗的起源了,实则不然,从近代的研究看来,诗有着更古早的诗祖。
 
诗歌在各国都比散文来得早。散文是后来逐渐演变而来的。原始人类凡是遇到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者学问经验,甚至于一些应用文,都以诗的形式记载下来。带有艺术性的文字,则诗的形式为表现节奏的必需条件。
 
我们均知诗歌是一种最凝练的语言艺术,“诗言志”,诗歌最适于抒发人的情感,因此在《诗论》中,朱光潜先生从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诗歌的起源当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并与音乐、舞蹈同源。在原始的时期,音乐、诗歌、舞蹈三者都存在同一个特点,就是都有节奏。重叠、和声和衬字都能充分地证明这三者的同源性,在三者都有节奏的特点的基础上,音乐逐渐向和谐发展,舞蹈逐渐向姿态发展,诗歌逐渐向文字意义方向发展,三者逐渐发展成为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相关读后感推荐:

关于开展江南大学商学院2020年寒假 “尚学克艰,求知唯勤”读书心得征文比赛的通知

《人世间》读书心得800字_《人世间》读书心得

《疯狂学校17:我们的疯狂智力竞赛老师》读书感想_《疯狂学校17:我们的疯狂智力竞赛老师》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2《写读后感》精讲

从此以后:爱与妥协的终极书写,夏目漱石探索自由本质经典小说【珍藏纪念版】

【关注】“十一”假期过节出游指南,拿走不谢!

《铁盒里的剪纸》读后感100字_《铁盒里的剪纸》读后感

《魔法王国历险记5:梦幻冰雪洲》读书感悟_《魔法王国历险记5:梦幻冰雪洲》读书感悟500字-800字

育才学校“班管最能”梅花教师第二阶段读书感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