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02

以下文章选自《歪歪涂鸦慢时光》
 
上周开启《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的几天时间里,纷纷收到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歪歪的公众号,有工作,有生活。不管这样的文字是以何等的姿态呈现,都是真实的我。它可以是对专业的解读,它可以是制作一道家常菜,它更可以是一场哲学思考,它亦可以是心灵的慰藉……写字一直是自己喜爱的事,小时候的日记,长大后的随笔,工作后的儿童涂鸦图文记录……很多时候,这样的爱好打发了我独自生活的时光,也滋养着内里的灵魂。所以,我常常说,我是幸运的。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书籍。作者是陈海贤。这本书非常浅显易懂,却不乏严谨的专业结构,这一下子仿佛区别于市面上很多的“心灵鸡汤”书籍,让人进入了一个感染力极强、专业性极高却又通俗易懂的认知世界里。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仅仅是因为喜欢,所以希望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体会,更用来巩固我对于本书的理解与深入学习书本的内容。
 
第二篇
 
拿回选择的控制权
 
读书笔记
 
书中第一段提到:当你告诉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的时候,你同样做了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比如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也是你的选择。
 
看完上面的第一段,好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你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是不是很多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有这样的感觉呢?答案是肯定的。有时候自己感觉工作压力大,就会用拖延躲避的方式,不到最后一刻不完成。
 
如果你愿意改变,这是你的选择。如果你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你的选择。而生活的惯性、惰性,让我们更容易选择不改变。纵使天天怨气冲天,这也是一种熟悉的生活状态,虽然烦躁,但也仿佛很安全,很习惯。这也就是自己感受里的“舒适区”。
 
有些人觉得这种说法好像很不对。明明我天天很烦,你怎么说这是我的舒适区呢。“舒适区”的说法并非是舒适的状态,而是一种习惯性的选择。不需要动脑。习惯抱怨,习惯责怪,习惯叫苦。这些不需要你重新思考与动脑。比如:你想让自己变得少抱怨了。这是不是你需要动脑的事?如果我不想那么苦,那怎么才不苦,这又是你要动脑思考的事了。但如果把苦变成抱怨,是不是容易多了?反正我这么苦,就是因为环境、对象、周边的一切等等。这样看,抱怨比改变来得更方便些,更容易些。纵使你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依然不愿意改变。因为改变比不改变来得更累人。
 
还有一种人,他认为自己有改变呀,但不过一会,他又觉得怎么我改了,周围的一切都还没改呢。不是会因为我改了,周围就随着变化吗?,所以觉得自己还是很委屈,干嘛我改变了别人看不出来,干嘛我改变了心情没变得更好。这种说法看上去很合逻辑。但我们仔细想想,这种改变依然躲在“舒适区”里面。因为你的改变,仅仅是一种以“交换”为前提的改变。也就是说,你觉得你自己改变了,周围就要随着你一起改变。这无形中又变成了你在想控制“周围”,而这个“周围”就是我们说的不可控的存在。绕来绕去,你还是回到了原点。所以,你依然觉得不爽。
 
当我们在改变的时候,被“卡住”时,会感觉无力,会停留在原地,甚至可能会放弃。这是对“改变”有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很多人以为只有按照自己觉得理想的方式与状态做出选择,才算是选择;如何是不够理想的选项,就觉得是没得选择。
 
其实,说没得选择的人,大部分是觉得这个选择不是我想要的,而并非是没得选。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有所改变,就必须明白,选择也是要尊重当前的生活现实的,而不是我们脑袋中所认为的理想。我们可以选的是当下的行动,而非一个结果。也就是说,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努力,付出行动,抱有积极态度等等。而不是我们能直接获得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这是买彩票的心态。但,实际上,成万上亿的人,没一个中彩票的。
 
第二,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表面上看,我们都希望有更多选择,实际上很多人却经常逃避选择。因为如果人们承认自己有得选择,但却没有过得很开心,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自己的错、自己的原因?
 
人们常常非常在意生活中事件、选择、经历等等的对错。不管是工作亦或生活。大部分人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过错,也无法真正接纳自己的过错。于是,就会用众多的理由与借口来撇清自己的过错。例如:今天迟到了,是因为公交车来迟了;今天被孩子气坏了,这孩子怎么就不听话呢。她选上优秀了,因为她很会巴结人而我不会……等等等,在我们生活中,太多太多这种的事例。仿佛所以的不顺利不顺心,都是别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这种我对他错的思维方式,通常是我们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把外界当做“施害者”,借此把责任推卸给外界的“施害者”。这样,我们的负罪感就减轻了很多。——因为多数人无法正式自己的问题。
 
所以“没得选择”时,我们可以指责抱怨,“有选择”时,我们会内疚自责。抱怨与自责之间,很多人宁可选择前者,因为这样痛苦会小很多。
 
书中最后一段指出:就算我们承认自己有选择,也不一定需要感到内疚或自责。
 
如果你的选择不是为了找一个原因,而是为了推动改变,那就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思考“谁对谁错”,更不是一味责怪自己,而是思考“有用没用”。如果你强调自己受过去、环境和他人所限,没有选择,这对你的改变有什么帮助吗?没法改变,也许不是你的错,可是,谁要为最终的结果负责呢?还是你自己。
 
或许“改变”并非就是行为。而是潜在的心态。就如人们常说,心态好,什么事情都好。虽然听起来很俗,但事实却就是如此。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处事不同,感受亦不同。我相信书中的意义也不是在于要改变谁,而是在于谁想改变。真正想改变的人儿,自然就从这书里收获了。
 
所以,选择权始终在你手里!
 
当然,改变是需要勇气~滴~
 
下期——《改变需要勇气》读书笔记再见
 
后记:歪歪是个很眷恋文字的人,因为常常在敲打的过程中获得一种释放的快感,最终在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我的读书分享,仅仅是希望通过这样通俗的文字解读,来历练自己,亦来遇见相似的灵魂,让之愉悦。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