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诗之为诗:诗经大义发微卷一》读书笔记(6)

以下文章选自《四知金聲》
 
“我们村四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马路两旁皆土木结构或砖瓦结构的房子,临着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澧水。马路往南叉出一条土路,路不远就是一片开阔的庄稼地,连着前面一排房屋,房屋南面的远山。”
 
以上是我写家乡的一段文字。哥哥杨程给我的评论是:“简约而生动,虽点到为止而有共情。有‘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意思。各处虽略有不同,而儿时、乡间的意象却是共通的,拉长时间的回忆更是如此。”
 
当时看了评论,觉得“点到为止而有共情”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却又不知其所以然。今天读到柯小刚老师的《读〈卷耳〉之一:诗之普遍及物性与朝向远方的忧思》(页101-103),豁然有所悟。柯老师在文中提到诗的“物性”特点:既言及具体事物,又不像历史或者小说那样的方式涉及具体事物。他将诗的这种物性特点概括为“普遍的事物附着性”。这不正好可以解释“点到为止而有共情”这句话吗?“点到为止”,既指“点”(言及)到了具体事物,又指虽“点”(言及)到了具体事物,但又不至于太具体。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共情”。“马路往南叉出一条土路,路不远就是一片开阔的庄稼地,连着前面一排房屋,房屋南面的远山。”那“远山”,既指具体的山,又具有“普遍的事物附着性”的意义。“诗心持物”之所持,大概就是物的这种“普遍的事物附着性”,或者“普遍及物性”
 
。“物物而不役于物”,其中有道化流行。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