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郑晓燕:《诗的八堂课》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CCNU开诚卓越》
 
读《诗的八堂课》
 
这本号称2017年中国年度好书的《诗的八堂课》,学术界称它为“上乘的谈艺之作”,介于专著、批评与讲义三种角色之间,而作者江弱水称其为“一本关于诗的八卦”。作者江弱水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弱水”是其笔名,取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还著有《中西同步与位移》《古典诗的现代性》等书。
 
全书以专题形式分设八个类别,具体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讲为“博弈”,从博弈的角度讲述诗是如何写出来的;第二至四讲从滋味、声文、肌理讲述诗应该如何鉴赏,第五至八讲从玄思、情色、乡愁、死亡这四个诗的主题入手探究。在选题上江弱水并未全面探究诗学,正符合他在“有意义的方面,来谈些有意思的见解”。书中章节编排为“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第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目录模仿了刘勰《文心雕龙》这类古代文论作品。
 
此书是作者在给研究生上课的课堂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完成的,最初他只想着将讲座录音整理出来,但后来他看书得到“未经压缩、修改的演讲稿不要拿去出版”的忠告,最终花大力气增删修改了此书。虽然作者感慨“失去了口语的声吻,少了点生动和自然”,但相应的语言变得更加严实谨密。整本书在讲解时选用了大量演讲时通俗易懂帮助了解的案例,又因为修改删减了俏皮离题话,使得读者能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诗的八堂课》具有教育意义,这是介于诗学入门及诗学进阶的书籍,以充满灵气的语言带领初学者进入诗学,同时对诗学有一定了解的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我过去总是对诗学难以提起兴趣,一是进阶入门难度较高,光是古代汉语类的知识点就闹得人头疼,无法理解古人对韵律、格式的执拗;二是诗论就有古典诗学、西方诗学、中国现代诗学,各类理论各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常分别开来难以融通,各居一隅,“形象”“意象”“境界”一体三辩就将我拦在门外。江弱水的《古典诗的现代性》是以现代诗学的观点对中国古典诗词加以重读、复述与解释,而此书则是进一步在世界诗歌视域下建构诗学。与以往的书籍有所区别,作者旁征博引、贯古通今,打破中西诗学间的壁垒,使中西诗学相融相通。
 
作者此种研究诗学的思路,王国维、钱钟书、朱光潜、梁宗岱、刘若愚等名家也曾尝试,试图以中国古典诗学话语来突破中西诗学的障碍。如何对这些诗学命题进行系统化和研究,协调和重构其中的写作秩序,是形成中国诗学古今嬗变的首要意义。最早王国维进行中西诗学比较,他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影响较深,有意识地将其与中国古典诗学进行比较,从而使中国古典诗学发生了巨大变化。钱钟书《谈艺录》中具有中西诗学共同体意识的体现,证明了中西诗学共有的“文心诗眼”,超越了国别和学科的界限来探讨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探讨中西古代共同诗原理的专著,开始对中国诗作一种学理的研究。梁宗岱与宗白华同样具有这种跨国别、跨学界比较的特点,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江弱水沿袭此种特点,没有死守自己研究领域,也不管国界和学科设置的各种界限,将中西诗学融合建构。
 
作者江弱水在《诗的八堂课》中阐释诗学观点时以文本细读分析来佐证,每一章内容都设置了“以诗为证”的环节。通过具体诗歌示例的分析解读,更能使读者感受领悟诗学。在此书中引用的人物示例中既有古代批评家陆机、刘勰,还有古代诗人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又有现代新诗诗人卞之琳、张枣,也有莎士比亚、叶芝、福楼拜等。各种诗学理念相互呼应,注重中西诗歌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江弱水青年时期立志成为诗人,出过诗集《线装的心情》,深受卞之琳、余光中先生器重,文字流丽。后放弃写诗,一心读诗、评论诗,成为诗歌批评家,将自己写诗的想法透过读诗随笔集流露出来,用诗的语言去评价诗。王国维曾感慨“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而现今不写诗的江弱水身上,既有曾为诗人带给他的对诗的敏感捕捉和灵气,也有在剖析诗歌时手术式的微观精确的理性。我们能看到,江弱水在《诗的八堂课》中分析诗时,不仅能对诗进行直觉判断,又能因为对诗歌的理智观照和严谨的辨析力,形成对诗严密的论证阐释。
 
对诗说的讲解,作者认为不必将诗认为是遥不可及的,诗只比日常的我们高出一公分。抱着这样的想法去了解、去阅读品味《诗的八堂课》,诗学似乎触手可及。并且《诗的八堂课》中作者的奇思妙想及其论证相比学理性的说服,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领读者不断思考诗的多样性,它带来的启发性更加难得。并且作者也表示“非常享受这种不加注释的思想漫游”,但无法忽略的是江弱水扎实深厚的功底才能使他毫不费力地融入自己的思想。熟悉所有的理论知识,才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同时还要做到不被这些理论知识限制,跳出学科框架,直奔问题的核心。
 
此书前三章给我的冲击最大,此书第一章为博弈,“博弈”同现今提起的经济学“博弈论”说法全然不同,“博”指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弈”指下棋。作者以“博弈”比喻诗歌的产生,他将诗人写诗分成两种风格,一是主灵感,二是主技艺,对应“博弈”,分别对应了“赌徒”和“棋手”。作者认为赌徒型诗人并不是在用语言表达自身,而是语言通过诗人表达语言。这时候的诗人只是消极的容器,赌徒借势而为,有“斗酒诗三百”的慷慨热闹。本质上的赌徒型诗人是被命运控制的消极被动者,但大众却极为推崇赌徒型诗人,认为他们是天才,能射中别人看不见的靶子,一出手便赢得满堂彩。作者以李白为例,李白善即性作诗,李白这样的天才写诗属于空手套白狼,属于无中生有。而相反的,下棋型诗人例如杜甫写诗则是有中生有,需得穷尽所有可能,“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相比起来就算落了下风。外行人看诗歌的发端是被归咎于灵感,赌徒型诗人写诗是无迹可寻的,别人捉摸不透,看着就神秘。大众崇拜天才,诗歌就浮在了云端,也促成了诗人常说“灵光一现”,少有标榜自己推敲的。而棋手型诗人做得是细致的手艺活,中国古典诗人的常态是讲究律法、推敲细节。赌徒型诗人靠运气靠天赋,下棋型诗人则只能靠人力,靠理性,在性格上偏向稳、冷、狠。这种技艺派的观点认为写诗写文章就要权衡损益,斟酌浓淡,挖心搜胆。作者举福楼拜的例子,称他为苦大仇深的文字囚徒,写作经常愁眉苦脸,六星期才写二十五页。
 
但作者紧接着又说明并没有哪一种写作状态就是好的,“博弈相济”博和弈是分不开的。博中有弈,弈中有博,灵感是相对渐悟而言的顿悟,妙手偶得是多年苦吟熬成的质变。绝句可靠上天赐予的灵感,可长篇却要靠自身长期苦练的技艺。苏东坡诗虽巧,然常有疏漏,似乎是巧而不工,福楼拜虽苦,也有翻墙越狱的狂喜。
 
在此书所引用到的例子中,除去古代经典诗词,作者也引用了大量现代新诗,为大众了解现代新诗及其后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途径,促进了中国新诗的经典化生成与建构。现代新诗中,作者又极推崇卞之琳和张枣,认为他们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人中顶尖的技巧大师”,这也能体现在全书随处可见的文字论证里。作者选取卞之琳的两首现代诗来直观地展示博与弈两种类型的诗,一为《断章》,代表了赌徒型的神来之笔,信手拈来的即兴四行小诗却极富哲理又别有意蕴,值得人慢慢品味。二为《白螺壳》,此为卞之琳苦心经营的下棋型诗作,整首诗布局构思皆为匠心之作,套用瓦雷里《棕榈》一诗中最复杂的韵式,在意象选取上围绕螺壳的螺旋性外形状态来呈现,探得奥秘后不得不让人赞叹。我不禁赞同瓦雷里在《诗学第一课》提到的“一部作品是长久用心的成果,它包含了大量的尝试、反复、删减和选择。”
 
如今我们对诗歌的鉴赏已经只需做到粗粗“理解”,先用口语化的语言对诗的内容进行描述,再加上常说的“知人论世”。简而言之,一首诗不应该附加那么多杂意。当我们第一遍读诗时,尽管我们不知道它的意思,也不用着急去分析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感受和欣赏它的美。“滋味”“声文”“肌理”即从味觉、听觉、触觉三种角度品诗,将品诗与人的味蕾联系起来,用音韵美从征服唇舌开始征服思想,从诗歌的厚度纹理来感受诗的内涵。联觉是感官的交叉激活和并发的感受,应回归诗歌本身,深入文本,进一步辨味与品诗,探寻其中的奥秘。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堪为“精秀特绝”,声韵技巧与情思的巧妙配合,诗歌音韵、节奏的变换使得这首词有了生命。唇齿磨合间散发出声文的魅力:“七四四,七四四,仿佛优雅的舞步:七个字往前走,然后,四个字一徘,四个字一徊。在行进和徘徊之间,真是顾盼生姿。”
 
作者敢于批评,从古典诗人白居易、姜夔,到现代派诗人穆旦、北岛,江弱水都勇于指出他们创作中的问题。江弱水曾连写三篇《撕扇记》,针对蒋勋“不学而有术,无文史之学,有营销之术”的行为批评,他愤怒于蒋勋不少由演讲集而出版的书谬误丛生却因为营销而连年畅销。江弱水几乎读遍蒋勋所有出版图书,从中找出无数硬伤,大到史实断代,小到遣词造句,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治学态度为准绳,逐条逐句加以批驳。本是遣兴之作,却在这个新媒体传播时代被无数次提起,被读者认为是靠毒舌来蹭热度,但他本身并不在意,认为任由个人的内心,并且好的文学批评是和作者共同考镜得失。我赞同其说的“普及读物怎能犯常识性错误,非学术著作在基本知识的对错上没有豁免权”,出版书籍应该对大众负责任。他多次提到自己在《湖上吹水录》所写的埃德蒙·威尔逊是他最推崇的批评家:“他从来没有讨好人的习惯,友善的泛泛而谈不是他的风格,冒犯是他的天职。”
 
《诗的八堂课》多次引用名家的观点来佐证自身的看法,例如福楼拜、钱钟书、顾随等,尽管全书没有注释,但引文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作者自身观点论证的薄弱。例如博弈说,为了论证灵感派与赌徒型创作的一致性,引《文心雕龙》作证,而由此得到“古仁人言过”的支持。作者打破中西诗学的屏障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比较”探究的方式不应该只是求“同”,也还应当求“异”。而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应该用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绝对不能只根据片言只语去任意想象和发挥。否则在评说的过程中缺乏证据,则会导致概念不清、性质不明的问题。
 
《诗的八堂课》以八个诗学关键词为枢纽在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下进行中西诗学的跨文化研究,在跨文化、跨民族的角度观察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的贯通。作者又以其独特的个人色彩,在论证时尝试学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得此书具有切实的可读性,可精读细读从中获得个人的启发。“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文字 郑晓燕
 
书籍图片 网络
 
排版 宋喆
 
友情链接
 
点【在看】,至诚与你相约,卓越与你相伴
 
 

相关读后感推荐:

《双城记》读书有感800字_《双城记》读书有感

《刘慈欣中英双语科幻经典(青少版)1: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_《刘慈欣中英双语科幻经典(青少版)1:流浪地球》读后感

《名家文学读本:小学生老舍读本》读书体会_《名家文学读本:小学生老舍读本》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思维品质 · 福泰教学】我的小小读书感悟

《疯狂学校14:我们的自恋防身课老师》读书体会_《疯狂学校14:我们的自恋防身课老师》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重生的远古巨兽》读后感900字_《重生的远古巨兽》读后感

《以兴趣为职业的“记”者:方汉奇传》读后感500字_《以兴趣为职业的“记”者:方汉奇传》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科普故事-百发百中的猎手》读后感_《写给孩子的科普故事-百发百中的猎手》读后感500字-800字

《变脸细胞》读书有感800字_《变脸细胞》读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