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教书匠姚姚》
 
经典老歌配经典图书
 
为什么读这本书、写读书笔记?
 
上周在一个播客中听到嘉宾提及这本书中 “四象限理论”,说到“很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读书、健身等往往被忽视”,深以为然。然而更重要的发现一年多前读过一遍,但是除了零星的知识,跟没有读一样。多么痛的领悟!
 
 
 
最近有一种强烈感受:书只读一两遍没有大用,前两年特火的那本Educated也读过,现在基本只记得小女孩生长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摩门教家庭,不上学不去医院,以捡垃圾为生,最后却“成功逆袭”,感慨她很厉害。至于对我产生了什么观念上的影响?或者行动上的改变?然鹅并没有。多么痛的领悟!
 
 书只读一遍就像在店里试鞋子往往觉得还不错,真正与鞋子的磨合是从买回家后日复一日的穿着相处开始,最终“鞋脚合一”(哈哈,这是什么破比喻),鞋子才能更好的为脚服务。重读和写读书笔记就是清洗它,保养它,让它为我更好的服务。
 
 而且年龄越大,越想“功利的读”,如果读完了没什么改变,为什么要读?写读书笔记就是督促自己边读边思考的利器。一本书读一遍几个小时,实践起来则需要悠长的岁月。
 
 有时候极端的认为,我们并不需要“刷”很多的书,只需要把一些经典的观点践行好就很不错了。
 
 借用作者的话,To learn and not to do is really not to learn. To know and not to do is really not to know. 学之而不习不如不学;知之而不行不如不知。
 
 
 
怎么读?
 
因为是重读,所以我从七个习惯中的第二和第三个习惯开始。读完立马写了mission statement和weekly plan。现在执行一周多了,感觉不错。
 
因为要写读书笔记,发现有些核心概念忘了,所以又顺着浏览,有时候是在喜马拉雅上听音频。边读边总结一些专有名词、边问自己对我有什么用?有时知道作者的观点了,就放心的跳过,我不需要知道每一个细节。
 
所以可读可听,可略读可跳读,最重要的是带着目的任务去读,效果更好。
 
 
 
对观念/行动上有什么改变?
 
书主要讲的是七个习惯。前三个聚焦个人成长,后三个着眼人际交往,最后一个是打磨这些习惯。
 
第一个习惯Be proactive:伤害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WOW! 很像积极心理学,甚至说是鸡汤也不为过。可我觉得鸡汤很好喝又有营养,适当补补很好呀!
 
 比如周末带孩子体验国画,看她毫无头绪,不会拿毛笔,画的不像,我就捉急、有点奔溃,说了一些“不行、不对、不好”。但这场公益活动中的国画老师却很会夸孩子,“至少学会花瓣绕圈画了!”“不错,来参与就是很大进步!”
 
 我反思了一会儿,想到了这一条习惯,也禁不住放松了许多,还大大鼓励了她。
 
 Happiness, like unhappiness, is a proactive choice. 孙燕姿《开始懂了》的结尾也是这样唱的:“快乐,是选择”。
 
 第二个习惯,begin with an end in mind和第三个习惯put first things first,是我这次重读的重点。作者在这两章的开篇进行灵魂拷问:
 
 假想一下你的葬礼,你希望在葬礼上家人朋友如何评价你?
 
 生活和工作中哪一件事是你一直坚持做下去会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
 
 
 
对照作者提供的四象限工具,我在笔记本上制定了mission statement和weekly plan,很喜欢。
 
书中一些mission statements我觉得特别好,可以借鉴。
 
Succeed at home first.
 
Hear both sides before judging.
 
Plan next week’s work this week.
 
Plan tomorrow’s clothes today. (我补充了这一条,上班前火急火燎的找衣服搭配太烦人了。)
 
Listen twice as much as you speak. (这一条太重要了!)
 
Concentrate efforts on the task at hand, not worrying about the next pay rise.(这一条太太重要了!)
 

 
 我按照自己的角色给每一个角色制定了行动计划,一些一定要做而且重要的事就先填进计划。中间想到一些新主意再调整补充或删除。
 
 按计划实践一周下来,我发现体验不错,因为我把重要的事都做完了,更重要的是更懂得了舍弃。那些不符合人生角色和规划的事也不会占据我的时间。
 
 我还发现“以终点为起点”和“重要的事先做”这两条习惯可以运用在生活的其他领域:
 
比如买衣服,以前的我看到喜欢的、价格合适的就买,但最近学习了一些穿搭知识后,我发现买衣服特别需要规划——“First thing first”:先搭建地基——基本款,然后添加个人风格单品。周末很开心的去扫了些基本款。就像木匠Measure twice, cut once. 三思而后行。盖大楼时先设计好图纸。备课时先考虑教学目的和手段。
 
这两条习惯还可以用在亲子教育领域,比如可学的兴趣项目很多,那怎么选?以终为始:想想未来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人?比如有国际视野又熟悉中国传统的人,根据这样的方向去选择兴趣班;
 
再比如写作?首先要考虑要传递哪些观点?回答哪些问题?然后再写作。而不像我这篇笔记,实际上否定了很多之前写的内容,80%的内容是总用时的最后20%写出来的,主要就是因为之前没有Measure twice, cut once。
 
后四条还没有读,或许等到需要时再读也行。读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获和改变呢!
 
About me:
 
剑桥大学教师资格认证(CELTA)、
 
副教授、专八优秀、省教坛新秀、
 
人事部口译二级、笔译二级、
 
终身学习者。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