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以下文章选自《誠书洞》
当我第一次在戏剧史的图书中见到这位“存在主义戏剧家”的照片时,就花痴的觉得“好帅啊”。后面知道他四十多岁就出车祸离世,非常惋惜。
无论是看脸,还是读他的作品,毫无疑问,加缪都是有魅力的。
加缪本人是不愿意人们称他为存在主义者的。(引自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下)第十四章《存在主义戏剧》P537)
当时学戏剧并未读他的作品。最近读他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从中感受到的哲学观点,更像“荒诞派”而不是“存在主义”。
他在自己的哲学论文《西西佛斯神话》中反映的观点是“这件事(西西弗斯朝山顶推巨石)本身说明人类生活没有意义,行动只是白费气力。在加缪看来,人们生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生活在一个异己的世界,一切都不明确,都不合理,都与他们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行动和选择确定他们的命运。”(引自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下)第十四章《存在主义戏剧》P537)
我读完这篇小说,和以往读过的无论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还是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相比较,觉得加缪在这篇小说中的哲学观更加“荒诞、虚妄”。
《局外人》小说情节并不十分吸引人,但从一开篇,就将人带入一个“置身事外,与我无关”的情境中。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对人类情感的这种反常行为描写,直接带给读者“局外人”的感受。
小说主人公——“我”,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不是我的过错。”他看不清生活的意义,也不想去看,日子在他眼里,今天和明天没有什么区别。
“我想,这又是一个忙忙乱乱的星期天,妈妈已经下葬入土,而我明天又该上班了,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
《局外人》第一部的基调基本就是这样的。
“我”在母亲葬礼后继续他以往的生活——上班,和女友约会、做爱,看邻居家老头打骂陪着他的那条老狗,去赛来斯特的饭店吃饭……
当老板问他是否愿意将工作调往巴黎时,他的回答是“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好像,他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作为一个青年人,未来已是同一个样子,他没有任何期待。
然而生活却在他每一次的行为中逐渐驶离了他的常规轨道——与他保持现状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
他和一位是皮条客(自称“仓库管理员”)的朋友去海滩旅行时,开枪杀死了这位皮条客的仇人(他情妇的弟弟)。
这一切原是和我们这位,觉得生活无意义的先生无关的。但他却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因为某些他也说不上来的原因,杀死了这位阿拉伯人。
小说的第二部主要讲“我”杀人被投入监狱后,在监狱的心理活动和审讯过程。
在监狱里,“从我学会了进行回忆,我终于就不再感到烦闷了。”回忆是好的,但当一个人开始沉浸在回忆中时,恰恰说明他对当下的生活不满意。而“我”却似乎很喜欢置身于生活之外,但却总也无法脱离其中。
审讯那一段是第二部的主要情节。正如“我”所看到的。他犯的罪是杀人,检察官却因他将母亲送到养老院,在母亲葬礼上并不过分悲痛的行为给他定罪。
“可以说,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可能是哲学素养不够,结尾“我”和神甫那一段描写,我不能完全get到作者想要表达的。
果真是,不是什么书,读一遍就能有收获的。
当我第一次在戏剧史的图书中见到这位“存在主义戏剧家”的照片时,就花痴的觉得“好帅啊”。后面知道他四十多岁就出车祸离世,非常惋惜。
无论是看脸,还是读他的作品,毫无疑问,加缪都是有魅力的。
加缪本人是不愿意人们称他为存在主义者的。(引自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下)第十四章《存在主义戏剧》P537)
当时学戏剧并未读他的作品。最近读他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从中感受到的哲学观点,更像“荒诞派”而不是“存在主义”。
他在自己的哲学论文《西西佛斯神话》中反映的观点是“这件事(西西弗斯朝山顶推巨石)本身说明人类生活没有意义,行动只是白费气力。在加缪看来,人们生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生活在一个异己的世界,一切都不明确,都不合理,都与他们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行动和选择确定他们的命运。”(引自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下)第十四章《存在主义戏剧》P537)
我读完这篇小说,和以往读过的无论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还是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相比较,觉得加缪在这篇小说中的哲学观更加“荒诞、虚妄”。
《局外人》小说情节并不十分吸引人,但从一开篇,就将人带入一个“置身事外,与我无关”的情境中。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对人类情感的这种反常行为描写,直接带给读者“局外人”的感受。
小说主人公——“我”,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不是我的过错。”他看不清生活的意义,也不想去看,日子在他眼里,今天和明天没有什么区别。
“我想,这又是一个忙忙乱乱的星期天,妈妈已经下葬入土,而我明天又该上班了,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
《局外人》第一部的基调基本就是这样的。
“我”在母亲葬礼后继续他以往的生活——上班,和女友约会、做爱,看邻居家老头打骂陪着他的那条老狗,去赛来斯特的饭店吃饭……
当老板问他是否愿意将工作调往巴黎时,他的回答是“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好像,他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作为一个青年人,未来已是同一个样子,他没有任何期待。
然而生活却在他每一次的行为中逐渐驶离了他的常规轨道——与他保持现状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
他和一位是皮条客(自称“仓库管理员”)的朋友去海滩旅行时,开枪杀死了这位皮条客的仇人(他情妇的弟弟)。
这一切原是和我们这位,觉得生活无意义的先生无关的。但他却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因为某些他也说不上来的原因,杀死了这位阿拉伯人。
小说的第二部主要讲“我”杀人被投入监狱后,在监狱的心理活动和审讯过程。
在监狱里,“从我学会了进行回忆,我终于就不再感到烦闷了。”回忆是好的,但当一个人开始沉浸在回忆中时,恰恰说明他对当下的生活不满意。而“我”却似乎很喜欢置身于生活之外,但却总也无法脱离其中。
审讯那一段是第二部的主要情节。正如“我”所看到的。他犯的罪是杀人,检察官却因他将母亲送到养老院,在母亲葬礼上并不过分悲痛的行为给他定罪。
“可以说,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可能是哲学素养不够,结尾“我”和神甫那一段描写,我不能完全get到作者想要表达的。
果真是,不是什么书,读一遍就能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