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以下文章选自《王先如工作室》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杨德凤
学校今年初启动了教师共读计划,与工作站站长车福俊老师商量确定,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共读的第一本书是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课余时间,细细品读,颇有启发和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并得到了许多方法,收获颇多。
于老师在“我看小学语文教学”中说:小学语文教学是教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定“教什么”非常关键。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往往很多,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一节课内可以接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我们要认真权衡考量、精准定位、灵活取舍,在每节课上突出一两个核心目标,不能面面俱到、遍地开花。
《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我曾经看过于永正和张敬义两位特级老师执教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两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
于永正主要抓住“趣事”指导写作。他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后,对学生说:“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篇课文,用心看(板书:用心),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思考。教师指导:“祖父是宽容慈爱的,正是由于祖父的宽容,才有了‘我’的自由自在。同学们,文中写了那么多事,哪件事写得更具体,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3-12自然段,反复读书、交流体会后,教师总结:“写得多好,第一是选材好,第二是细节刻画好,第三是对话写得好。平时写事就要注意这三个方面。”“读文章也要学会从写的角度去读,每本书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写作文。你自己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事,请大家选择一件写下来,要有对话,细节要写好,字数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要有趣……”
张敬义老师的这节课是以教材为载体,学习语言运用。他在执教第2自然段是,让学生“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园子里有什么?有哪五彩?学生找出园子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有白色、黄色、大红色、金色、绿色。教师总结:“读书就要这样,学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获取信息。”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色”读出来,并引导学生从“形”“声”两方面感知园子的色彩斑斓和特别可爱。最后,教师安排了“我会说——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练习。在品读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园子里的昆虫,实现了从感悟文本内容到语言表达运用的提升。
正如温儒敏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目标准确适宜,教学内容取舍得当,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位名师教学同一篇课文,解读视角不同,但最终都指向了语言学习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学科也经常做“同课异构”这一类型的活动,我们备课时确定目标、取舍内容的核心依据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只要我们守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科之本,即便在目标指向、重点内容上选择不同,也能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一秒 下一秒
九里沟小学 张莹莹
在深深浅浅的蓝色旷野中,一个小男孩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微微迎着光仰望着、思索着,身后是黑沉沉的影子。这是《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的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小男孩站在了光线的交汇处,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两岸;而封底上“如果可以选择,我会好好的和你说再见。”似乎也揭示了这本书的主题:生命和死亡。
去年九月,在孩子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六安读书会这样一个圈子,“认识”了一群爱阅读的人,并和他们一起参加了读书会第七期的阅读活动,阅读《天蓝色的彼岸》。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小说。小说的作者亚历克斯·希勒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于是和一个叫阿瑟的幽灵一同重返人间,去完成未完成的心愿。
跟随哈里来到他乡,这应该是对于死亡之地的最温暖的描述了吧,我想!在他乡,哪怕是来自不同的时代,年龄不同,死因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是面带微笑的。也因此,天蓝色的彼岸并不是一般人心目中阴森可怖的地方了,漫步在他乡,视线的尽头是天蓝色的彼岸,那是一个闪耀着各种颜色的色彩斑斓的太阳从未消失过的地方。
重返人间,哈里选择回归的第一站是校园,为什么是校园?校园是承载青春和梦想的地方,在孩子的心目中,校园里有可敬的老师,有亲爱的朋友,有新奇,有快乐,有成长,有自我,校园是圣地。哈里带着美好的回忆回到校园,经憧憬、失落、难过后,最终收获了满墙的纪念,人间自有真情在,老师、同学没有忘记这个曾经学习优秀,总是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永远的哈里,失望有多大,惊喜就有多大。他来到电影院,电影院里每天上演着各色电影,它们取源于生活、来自于生活;来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也形形色色,它们背景不同、生活不同、性格也不同。电影院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来到这里,算是哈里对百味人生的一种告别吧!最后一站,终于回家了,家是温暖的港湾,家和家人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难以割舍的。哈里回到家,同爸爸妈妈告别,和姐姐重归于好,没有任何悬念,他想念家人,家人也同样想念他。
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真,孩子的一颗童心,一份童真,弥足珍贵。哈里人间走一遭,是一颗童心使然,这份心里有着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家人、是朋友、是同学给了他勇气,是不舍、是珍惜、是怀念给了他动力,于是人间来了一个寻找心灵归宿的幽灵。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但发生在哈里身上却又那么近。人间游历,是哈里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是生活和世界对哈里的再次回应。最终,哈里成长了,感悟到生命消逝的意义,是为了更好的回归世界。
人死后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想,没有经历过生离与死别的人,大抵是想象不到的吧!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佛家认为:人死后,人的意识会离开肉体,意识根据人生前的善恶习气去结合另外的肉体。做善事的人死后会升天或者成佛,做恶事的人只能找生命层次低的肉体结合,例如动物等。基督教则认为,人死后是罪人要下地狱,但义人会升天,无论是下地狱还是升天的都是以灵魂状态进行。而据科学家统计,人死后会减少21克,为什么会变轻呢?也许这21克就是我们灵魂的重量!不管你是否恐惧,这一天总会来临,研究量子力学的科研家就说过,逝去的亲人都在另一个空间生活着。这个空间会是希勒笔下的天蓝色的彼岸吗?我不得而知。
从死亡到告别再到重生,哈里最终走向圆满。喜欢哈里,越靠近他,越能发现他身上那些闪光的地方,足够我学习。同时让我学习的还有书中的文字,它们轻松有趣,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无助和悲凉,这种强烈的反差时常让我在阅读中被打动。
“你不存在了,但生活还在。”
日月如梭,四季更换,花开花谢,鸟去人还,这些都是不能因为人的意识所改变的自然常规,当然包括地球还在转。记得看《流浪地球》的时候,很恐慌也很感动,到了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灭绝的那一刻,剩下活着的人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安。现实生活中,谁离开谁都可以过,越长大也越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就像《千与千寻》里的那辆水上列车,一路上走走停停,有人上车,也总有人下车,我们谁也不知道谁会在哪一站下车。《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生而孤独。我理解这不是悲哀,而是豁达与放下。
“知足者常乐,随遇而安。如果你不能做你所爱的,就必须爱你所做的。”
生活其实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没办法做到十全十美。很多事情一旦错过了某个时机,就会失去意义,所以很多时候,生活需要我们放慢脚步,快乐是真实的,灰心是真实的,舍不得是真实的,理性是真实的,感性也是真实的……喜欢所做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
“对别人讲道理很容易,一遇到自己的事就很难理智了。”
我们是不是这样?尤其是当老师。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苦口婆心讲道理是自私的,只是满足说者内心的需求,对听者是无效的。“讲道理”不如“做给你看”。
…………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本适合在我们这个年龄看的书,温温柔柔地告诉你死亡这件事,残酷的告诉你现实世界对于一个死去的(离开的)人的态度,看似在讲述死,实际上是在探求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受生命和死亡。我们不可能像哈里那样幸运,还可以再次回到人间,我们甚至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是务必珍惜身边的家人、朋友,珍惜生活的每一点印记,珍惜吹过脸庞的每一缕清风,珍惜迎接你的每一道阳光,珍惜当前这一秒!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杨德凤
学校今年初启动了教师共读计划,与工作站站长车福俊老师商量确定,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共读的第一本书是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课余时间,细细品读,颇有启发和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并得到了许多方法,收获颇多。
于老师在“我看小学语文教学”中说:小学语文教学是教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定“教什么”非常关键。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往往很多,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一节课内可以接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我们要认真权衡考量、精准定位、灵活取舍,在每节课上突出一两个核心目标,不能面面俱到、遍地开花。
《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我曾经看过于永正和张敬义两位特级老师执教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两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
于永正主要抓住“趣事”指导写作。他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后,对学生说:“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篇课文,用心看(板书:用心),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思考。教师指导:“祖父是宽容慈爱的,正是由于祖父的宽容,才有了‘我’的自由自在。同学们,文中写了那么多事,哪件事写得更具体,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3-12自然段,反复读书、交流体会后,教师总结:“写得多好,第一是选材好,第二是细节刻画好,第三是对话写得好。平时写事就要注意这三个方面。”“读文章也要学会从写的角度去读,每本书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写作文。你自己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事,请大家选择一件写下来,要有对话,细节要写好,字数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要有趣……”
张敬义老师的这节课是以教材为载体,学习语言运用。他在执教第2自然段是,让学生“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园子里有什么?有哪五彩?学生找出园子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有白色、黄色、大红色、金色、绿色。教师总结:“读书就要这样,学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获取信息。”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色”读出来,并引导学生从“形”“声”两方面感知园子的色彩斑斓和特别可爱。最后,教师安排了“我会说——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练习。在品读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园子里的昆虫,实现了从感悟文本内容到语言表达运用的提升。
正如温儒敏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目标准确适宜,教学内容取舍得当,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位名师教学同一篇课文,解读视角不同,但最终都指向了语言学习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学科也经常做“同课异构”这一类型的活动,我们备课时确定目标、取舍内容的核心依据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只要我们守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科之本,即便在目标指向、重点内容上选择不同,也能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一秒 下一秒
九里沟小学 张莹莹
在深深浅浅的蓝色旷野中,一个小男孩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微微迎着光仰望着、思索着,身后是黑沉沉的影子。这是《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的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小男孩站在了光线的交汇处,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两岸;而封底上“如果可以选择,我会好好的和你说再见。”似乎也揭示了这本书的主题:生命和死亡。
去年九月,在孩子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六安读书会这样一个圈子,“认识”了一群爱阅读的人,并和他们一起参加了读书会第七期的阅读活动,阅读《天蓝色的彼岸》。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小说。小说的作者亚历克斯·希勒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于是和一个叫阿瑟的幽灵一同重返人间,去完成未完成的心愿。
跟随哈里来到他乡,这应该是对于死亡之地的最温暖的描述了吧,我想!在他乡,哪怕是来自不同的时代,年龄不同,死因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是面带微笑的。也因此,天蓝色的彼岸并不是一般人心目中阴森可怖的地方了,漫步在他乡,视线的尽头是天蓝色的彼岸,那是一个闪耀着各种颜色的色彩斑斓的太阳从未消失过的地方。
重返人间,哈里选择回归的第一站是校园,为什么是校园?校园是承载青春和梦想的地方,在孩子的心目中,校园里有可敬的老师,有亲爱的朋友,有新奇,有快乐,有成长,有自我,校园是圣地。哈里带着美好的回忆回到校园,经憧憬、失落、难过后,最终收获了满墙的纪念,人间自有真情在,老师、同学没有忘记这个曾经学习优秀,总是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永远的哈里,失望有多大,惊喜就有多大。他来到电影院,电影院里每天上演着各色电影,它们取源于生活、来自于生活;来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也形形色色,它们背景不同、生活不同、性格也不同。电影院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来到这里,算是哈里对百味人生的一种告别吧!最后一站,终于回家了,家是温暖的港湾,家和家人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难以割舍的。哈里回到家,同爸爸妈妈告别,和姐姐重归于好,没有任何悬念,他想念家人,家人也同样想念他。
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真,孩子的一颗童心,一份童真,弥足珍贵。哈里人间走一遭,是一颗童心使然,这份心里有着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家人、是朋友、是同学给了他勇气,是不舍、是珍惜、是怀念给了他动力,于是人间来了一个寻找心灵归宿的幽灵。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但发生在哈里身上却又那么近。人间游历,是哈里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是生活和世界对哈里的再次回应。最终,哈里成长了,感悟到生命消逝的意义,是为了更好的回归世界。
人死后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想,没有经历过生离与死别的人,大抵是想象不到的吧!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佛家认为:人死后,人的意识会离开肉体,意识根据人生前的善恶习气去结合另外的肉体。做善事的人死后会升天或者成佛,做恶事的人只能找生命层次低的肉体结合,例如动物等。基督教则认为,人死后是罪人要下地狱,但义人会升天,无论是下地狱还是升天的都是以灵魂状态进行。而据科学家统计,人死后会减少21克,为什么会变轻呢?也许这21克就是我们灵魂的重量!不管你是否恐惧,这一天总会来临,研究量子力学的科研家就说过,逝去的亲人都在另一个空间生活着。这个空间会是希勒笔下的天蓝色的彼岸吗?我不得而知。
从死亡到告别再到重生,哈里最终走向圆满。喜欢哈里,越靠近他,越能发现他身上那些闪光的地方,足够我学习。同时让我学习的还有书中的文字,它们轻松有趣,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无助和悲凉,这种强烈的反差时常让我在阅读中被打动。
“你不存在了,但生活还在。”
日月如梭,四季更换,花开花谢,鸟去人还,这些都是不能因为人的意识所改变的自然常规,当然包括地球还在转。记得看《流浪地球》的时候,很恐慌也很感动,到了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灭绝的那一刻,剩下活着的人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安。现实生活中,谁离开谁都可以过,越长大也越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就像《千与千寻》里的那辆水上列车,一路上走走停停,有人上车,也总有人下车,我们谁也不知道谁会在哪一站下车。《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生而孤独。我理解这不是悲哀,而是豁达与放下。
“知足者常乐,随遇而安。如果你不能做你所爱的,就必须爱你所做的。”
生活其实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没办法做到十全十美。很多事情一旦错过了某个时机,就会失去意义,所以很多时候,生活需要我们放慢脚步,快乐是真实的,灰心是真实的,舍不得是真实的,理性是真实的,感性也是真实的……喜欢所做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
“对别人讲道理很容易,一遇到自己的事就很难理智了。”
我们是不是这样?尤其是当老师。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苦口婆心讲道理是自私的,只是满足说者内心的需求,对听者是无效的。“讲道理”不如“做给你看”。
…………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本适合在我们这个年龄看的书,温温柔柔地告诉你死亡这件事,残酷的告诉你现实世界对于一个死去的(离开的)人的态度,看似在讲述死,实际上是在探求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受生命和死亡。我们不可能像哈里那样幸运,还可以再次回到人间,我们甚至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是务必珍惜身边的家人、朋友,珍惜生活的每一点印记,珍惜吹过脸庞的每一缕清风,珍惜迎接你的每一道阳光,珍惜当前这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