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扉·虫痕》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亦动亦静》
 
“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今天读蒋勋先生的《木扉·虫痕》,又有收获。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界是首屈一指,无人不晓,其名字如雷贯耳,就连不懂书法的人听了也觉得很熟悉似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只知道《兰亭序》。
 
听蒋勋先生说书法,有如上书法普及课,平时看不懂也不会去看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今天竟然能跟着略知一二了。
 
蒋勋喜欢去日本京都的宫殿寺庙转转,他在一处脱落了色彩和漆的古老的木门上看到了虫子蛀食的痕迹,虽然模糊杂乱,蒋勋先生却感觉看到了王羲之经常在书法作品中出现的“奈何”二字。木扉在阳光下斑驳陆离,虫痕的“奈何”若即若离,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无奈之情天作地合,相依相配。
 
蒋勋先生去大阪美术馆看中日书法展,其中有难得一见的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还有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地黄汤帖》。
 
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仅仅只有二十个字:频有哀祸,悲催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王羲之的《姨母帖》是报告姨母死讯的。《丧乱帖》讲山东老家祖坟被刨掘。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都是这样悲苦哀嚎的事情呢?
 
原来王羲之的老家在山东,由于发生永嘉之乱,汉族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南逃,那时的王羲之只有六七岁,开始学习书法,他写下的便是一路逃难的经历和战乱生活,所以,频有哀祸就相当自然和正常了。因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都被框在书法艺术的范畴,其书法作品背后的生离死别,哀嚎遍野,生灵涂炭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充满了无可奈何之义,有一种沉重感。而他的儿子王献之生活在平稳优裕的状态下,其书法作品就没有父亲的这种压抑,而是充满年轻人的潇洒和激情,他的《地黄汤帖》就是这样。其内容是说服用地黄汤后的感觉和变化。
 
展览中还有日本书法大师空海的作品,其中一幅是写崔子玉的座右铭,崔子玉是汉朝的崔瑗,替兄报仇雪恨后浪迹天涯,他写下这样的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子玉的座右铭,通过书法流传于世,让无数人奉为圭臬。做人是要有原则,不能说别人的短处,更不能当众揭短。自己的长处不需要招摇,帮助了别人也不要念念不忘,受到别人的恩惠一定是永世不忘。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做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要一辈子不停地修行,座右铭就不是朝朝夕夕的事,是陪伴一生的提醒和叮咛。且行且珍惜,不忘座右铭。
 
蒋勋先生回到大阪住地有马温泉,日本名人丰臣秀吉曾经在那里下棋,棋盘还在,只是已经破残,曾经驰骋疆场的身影还有几人能记得?已经没有人再关心那叱吒风云的输赢。
 
残旧的木扉,无奈的虫痕,王羲之的书法,崔子玉的座右铭,丰臣秀吉的棋盘…历史就是这样残酷而现实,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太珍贵,值得回味。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