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专栏】百语千言润心田——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繁峙中学》
百语千言润心田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我们称前苏联为“老大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的运作上,都向“老大哥”看齐。这个时候,教育向“老大哥”学习,也就是一个不二的选择。从那时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前苏联时期的许多教育专家。在今天这个多元的世界里,教育专家多若星汉,但前苏联教育专家给中国教育的滋养,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他们的许多教育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芒,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重温苏霍姆林斯基一百条《给教师的建议》,感觉教育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又灵动活泼的主题,对照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活,感慨良多。
一、关于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写教育日记?这是一个让许多教师很惊讶的事,一个教师,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累,哪有时间写教育日记?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一个教师一天的在岗时间,大多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小时,一个高中班主任老师一天的工作时间,甚至达15个小时。
我认为,教师如何从忙碌的工作中脱困,这是另一回事,教师写教育日记又是一回事,两不相矛盾。我们不能把这两个问题纠缠在一起,自寻烦恼。有一个临近退休的教师曾经感慨,到离岗的时候了,才觉着自己会教书了。会教书的标志是什么?学会教学反思了,学会把教学反思以日记的形式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这个老教师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常规教学环节中末一项是教学反思,如果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的检查,而是认认真真地去做了,甚或把它单独拿出来,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那么,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是一个智力基础”。如果我们善于在持久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进行分析概括,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善思,深思的教育工作者,许多在教学和教育上的困惑,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豁然开朗,所有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我怎样写教育日记》里有翔实的案例来说明,教育日记对于一个教师工作的意义,我们也会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娓娓叙述中,唤醒记忆,回顾往事,只是我们之前没有把这些点点滴滴的往事记录下来,更没有去仔细地思考,而把许多的教学和教育问题归咎为学生的不努力,不懂事。
从今日开始,让我们拿起笔来,习惯着记下教育日记,和学生一同成长。
二、我们的时间到哪里去了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常常抱怨,我们每天的时间都消耗在备课、批作业上了,哪有时间去作教育日记?这确实是个事实,教师常常在工作岗位上疲于奔命,困顿无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举了一个例子,他听一个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一节公开课,他和听课老师本来打算记录点什么,以便课后提出意见,但是,他听课入迷了,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那么,这个教师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的呢?这个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得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说,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间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本专业的著作,读本专业之外的著作,读学术著作,读哲学。
读书,让我们为学生提供一滴水的时候,很自信,因为我们有一桶水;读书,让我们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备好一节课,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读书,不再是为了一节课而急急火火地准备,而是一种快快乐乐的生活,一种知识的不间断储备;读书,让我们在教育生活的空间上得到了无限的拓展,时间上获得了优化统筹,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作一个读书人。
我们希望自己爱读书,更希望学生爱读书。我们希望自己是学生阅读的一个榜样,那么,就让我们学着自我塑造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吧。
三、如何对待差生
苏霍姆林斯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这是一个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有的学生小学阶段是优生,初高中阶段却降格为差生;有的学生一直很努力,却很难升格为优生;有的学生,老师甚至在课后“开小灶”,依然进步不大。我曾目睹一个老师反复给一个学生讲一个物理原理,学生始终一脸茫然。老师很是气恼,你怎这么笨呢?
这样的“笨”学生太多了,以至于我们教师一筹莫展,只好任其发展。学生笨吗?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日记上不妨反思一下这个问题。“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话听起来让教师感觉着不太舒服,但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育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每一个学生的天资各有不同,对一个新事物的认识角度、过程、时间都有不同。而我们的班级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类似工业化生产线,所谓的“笨”学生只是知识认知上没有和班级制教学同步,而这类学生一旦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现了自己在知识认知上的切入点并且把握住了进一步的节奏,就会迅速升格为优生。这就是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特“笨”,到高中阶段一跃为“优生”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和教育,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路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学技巧上特别提倡小组学习讨论,他的小组是以学生的个体资质来分别的,目的是不同的组别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而我们在课改中,也在运用小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我们仅仅是把一个大集体分成若干小单位,方便于相互间的交流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的小组学习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在同一时间段都会得到能力的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而我们的小组学习讨论,在学习内容、要求上往往遗忘了“笨”学生,这些“笨”学生久而久之,慵学、惰学,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
两厢比较,我们只是把小组学习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推广运用,小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的的深层价值没有真正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研读。它不仅从教育的本质上,给我们作出了详解,而且在教育的方法上,给我们作出了认真的剖析。关于教师写教育日记,教师的时间到哪里去了,如何对待差生,这只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众多教育问题的其中之三,更多的,我们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都为我们给出了答案。捧读百条《给教师的建议》,如春雨,如涓流,丝丝缕缕,润泽心田,开智益教。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促使我们每一个教师明白一个道理,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学会读书,读大家的书,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可能成为教育界的巨人。
文字:钟 石
编辑:张俊珍
修德健身
博爱善学
欢迎关注
百语千言润心田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我们称前苏联为“老大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的运作上,都向“老大哥”看齐。这个时候,教育向“老大哥”学习,也就是一个不二的选择。从那时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前苏联时期的许多教育专家。在今天这个多元的世界里,教育专家多若星汉,但前苏联教育专家给中国教育的滋养,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他们的许多教育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芒,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重温苏霍姆林斯基一百条《给教师的建议》,感觉教育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又灵动活泼的主题,对照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活,感慨良多。
一、关于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写教育日记?这是一个让许多教师很惊讶的事,一个教师,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累,哪有时间写教育日记?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一个教师一天的在岗时间,大多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小时,一个高中班主任老师一天的工作时间,甚至达15个小时。
我认为,教师如何从忙碌的工作中脱困,这是另一回事,教师写教育日记又是一回事,两不相矛盾。我们不能把这两个问题纠缠在一起,自寻烦恼。有一个临近退休的教师曾经感慨,到离岗的时候了,才觉着自己会教书了。会教书的标志是什么?学会教学反思了,学会把教学反思以日记的形式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这个老教师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常规教学环节中末一项是教学反思,如果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的检查,而是认认真真地去做了,甚或把它单独拿出来,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那么,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是一个智力基础”。如果我们善于在持久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进行分析概括,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善思,深思的教育工作者,许多在教学和教育上的困惑,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豁然开朗,所有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我怎样写教育日记》里有翔实的案例来说明,教育日记对于一个教师工作的意义,我们也会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娓娓叙述中,唤醒记忆,回顾往事,只是我们之前没有把这些点点滴滴的往事记录下来,更没有去仔细地思考,而把许多的教学和教育问题归咎为学生的不努力,不懂事。
从今日开始,让我们拿起笔来,习惯着记下教育日记,和学生一同成长。
二、我们的时间到哪里去了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常常抱怨,我们每天的时间都消耗在备课、批作业上了,哪有时间去作教育日记?这确实是个事实,教师常常在工作岗位上疲于奔命,困顿无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举了一个例子,他听一个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一节公开课,他和听课老师本来打算记录点什么,以便课后提出意见,但是,他听课入迷了,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那么,这个教师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的呢?这个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得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说,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间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本专业的著作,读本专业之外的著作,读学术著作,读哲学。
读书,让我们为学生提供一滴水的时候,很自信,因为我们有一桶水;读书,让我们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备好一节课,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读书,不再是为了一节课而急急火火地准备,而是一种快快乐乐的生活,一种知识的不间断储备;读书,让我们在教育生活的空间上得到了无限的拓展,时间上获得了优化统筹,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作一个读书人。
我们希望自己爱读书,更希望学生爱读书。我们希望自己是学生阅读的一个榜样,那么,就让我们学着自我塑造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吧。
三、如何对待差生
苏霍姆林斯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这是一个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有的学生小学阶段是优生,初高中阶段却降格为差生;有的学生一直很努力,却很难升格为优生;有的学生,老师甚至在课后“开小灶”,依然进步不大。我曾目睹一个老师反复给一个学生讲一个物理原理,学生始终一脸茫然。老师很是气恼,你怎这么笨呢?
这样的“笨”学生太多了,以至于我们教师一筹莫展,只好任其发展。学生笨吗?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日记上不妨反思一下这个问题。“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话听起来让教师感觉着不太舒服,但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育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每一个学生的天资各有不同,对一个新事物的认识角度、过程、时间都有不同。而我们的班级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类似工业化生产线,所谓的“笨”学生只是知识认知上没有和班级制教学同步,而这类学生一旦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现了自己在知识认知上的切入点并且把握住了进一步的节奏,就会迅速升格为优生。这就是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特“笨”,到高中阶段一跃为“优生”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和教育,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路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学技巧上特别提倡小组学习讨论,他的小组是以学生的个体资质来分别的,目的是不同的组别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而我们在课改中,也在运用小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我们仅仅是把一个大集体分成若干小单位,方便于相互间的交流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的小组学习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在同一时间段都会得到能力的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而我们的小组学习讨论,在学习内容、要求上往往遗忘了“笨”学生,这些“笨”学生久而久之,慵学、惰学,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
两厢比较,我们只是把小组学习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推广运用,小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的的深层价值没有真正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研读。它不仅从教育的本质上,给我们作出了详解,而且在教育的方法上,给我们作出了认真的剖析。关于教师写教育日记,教师的时间到哪里去了,如何对待差生,这只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众多教育问题的其中之三,更多的,我们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都为我们给出了答案。捧读百条《给教师的建议》,如春雨,如涓流,丝丝缕缕,润泽心田,开智益教。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促使我们每一个教师明白一个道理,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学会读书,读大家的书,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可能成为教育界的巨人。
文字:钟 石
编辑:张俊珍
修德健身
博爱善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