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年的历史上阅读,是种怎样的体验?

以下文章选自《VBD空间畅想》
 
六月
 
捷报频传~
 
VBD设计作品—良渚遗址公园 · 莫角书院,凭借对于传统建筑语汇与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材料与使用方式的巧妙融合,一举夺得法国DNA大奖室内设计类的 hospitality 奖项和金堂奖年度最佳公共空间设计奖。
 
法国 DNA 设计大奖 
 
金堂奖 2019 年度最佳公共空间设计奖
 
作为 2019 申遗正式成功之后,首个国家考古公园内的公益文化空间—良渚莫角书院以其微茫的空间身姿来承载厚重的时光之流。
 
作为公益空间项目,莫角书院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功能,兼顾多种可能的活动空间。恰恰由于所有的室内设备均以活动陈设的方式出现,阅读、学习、培训、交流、研讨、会议、茶叙等行为方式均成为符合此空间的功能选择,并自由地进行切换,以此方式来暗喻这一空间的文化包容性和延展性,也更加顺理成章。
 
反山王城之侧的莫角书院是5000年至今的一个时间奇点,是先民文化积存的回顾点,也是立足厚土历史上的展望出发点,如何为它选择适合的场域精神是设计团队首先遇到的诘问。
 
“场域精神由区位,空间形态和具有特性的明晰性明显地表达出来,当这些观点成为人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的客体时就必须加以保存。”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观象学》诺佰·舒兹
 
在这句话中,其中的主要要素“区位、空间形态,以及特性“虽然做为参照体系已经被确认,然而这三大要素的各自边界的选择却未给出明确的量化方式,在此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
 
1. 书院的区位是以莫角山周边为界?亦或以良渚古城为界?甚至以良渚古文明地域为界?
 
2. 在已失落的古文明中,何种空间形态或者可辨识的特性该成为人们认同感的基石?是想象还是考古成果?毕竟这两者在当代人的记忆中,其实都不算真实且有体验的,那么认同感的存在由何而来?是通过历史自豪感加上考古发现成果就能解决的嘛,或者还要加上些许想象。
 
3. 在5000年时段内,应仅以良渚文明期为限?还是以5000年纵贯至今的全时段为限?
 
在这一期冀表达历史文化自尊和由此向未来展望共存的空间载体下,各上述问题的自问自答,是设计出发的原点,同样的问题,应该在每一个意图表现场域精神的项目中存在着,空间三维性边界的选择确定加上时间(历史始末点的选择确定),既成为四维边界限定的选择探讨。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良渚文明出土的陶屋基础上,书院采用的是木质梁架的结构体系,其主要的屋架连接方式以草绳捆扎做为主要手段,屋面防水以苇草来厚铺层叠方式解决,而从书院的实用性出发,除了墙体、门扇采用中古木作形式外,玻璃这一现代材料在立面上被大范围使用。
 
历史的湮灭弹指一挥,而文明的存续却愈发历久弥新。
 
为了体现时间的限定性与延续性,室内的固定设施和家具均采用中古时期的木作方式,杜绝任何现代金属构件的使用,以榫卯结构的形式连接呈现,最大程度的保留和展现了的魅力所在。
 
现代表现手法与传统构建语汇需要巧妙的契合点加以平衡。在投影台的底部,采用良渚地区反山王城的城墙山石层叠技术,更为了规避文化遗迹的设计中常见的“假古董”的弊病,使用透明亚克力将山石进行包裹,并使用局部照明来加以强调,更是赋予了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时代印记。
 
项目名称:良渚遗址公园 · 莫角书院
 
项目地址:浙江· 杭州
 
项目单位:VBD | 中置华优设计集团
 
项目主创:翁瑞栋
 
设计团队:王欣
 
软装设计:魏魏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