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凿文】趣味任务驱动阅读 思辨体验提升素养——以《骆驼祥子》项目式设计为例

以下文章选自《语文湿地》
 
趣味任务驱动阅读 思辨体验提升素养
 
——以《骆驼祥子》项目式设计为例
 
赵晓阳
 
【摘要】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成为语文教育改革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课题,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尤为重要。笔者以《骆驼祥子》的项目式阅读设计方案为例,以项目式学习理念为指引,探究通过“挖掘趣味,注重思辨,搭建支架”等项目式设计要素,构建设计框架,对于调动学生参与名著阅读的积极性,提供完成适当难度任务的可能性,提升学生看待问题的全面性,从而推进农村中学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
 
【关键词】名著阅读  项目式学习  设计策略
 
近年来,项目式学习的理念被不断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来,它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以项目式学习理念为指导,学习并设计了《骆驼祥子》项目阅读方案。
 
笔者的《骆驼祥子》项目阅读方案以任务活动驱动阅读,将活动分为三大块:一、阅读即梳理;二、阅读即思辨;三、阅读即体验。梳理部分,由“趣味朋友圈”形式完成章节阅读任务,为人物建档,绘制思维导图,为祥子写小传等系列活动构成,达到对小说的内容的基本把握;思辨部分,通过挖掘文本内部、跨文本信息整合、联结生活等方式,探究祥子悲剧原因和祥子所代表的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普遍性,通过文本关照现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体验部分,通过学习剧本创作、组织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现撰写成文,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激发兴趣,激活主动阅读
 
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从快递小哥到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总冠军,雷海为的成功让人惊讶,但绝不偶然,从小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是他成功的钥匙。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大脑一般是没有抵抗力地被吸引,而信息就在这样的强烈吸引下被接收者接受,并且在大脑中不断强化,形成兴奋中心,一个人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是很容易形成记忆并长期存储的。
 
(一)趣味设计,低起点有趣味
 
如何让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保持兴趣,趣味性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成为学生打开书本进行深入阅读的源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主动阅读的意识,而消解掉他们在面对一部厚重经典时的畏难、排斥心理。
 
在阅读骆驼祥子整书时,必然要求学生先理清故事情节脉络,按照传统的复述情节的方式,一般就是让学生直接概括祥子的“三起三落”,形式单一,学生必须要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才能完成这一项任务,这样的问题设计建立学生们已经通读了整本书的基础上。但农村中学整本书阅读推进的难度在于,有一小部分同学课外阅读的意愿不强,主动性不够。笔者在七年级上册推进《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就遇到这样的困境,当时理想化地认为神魔小说应该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推进效果不理想,之后通过课前5分钟进行“西游故事我来讲”的活动,稍有改观。而兄弟学校在推进《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西游大冒险”(类似飞行棋游戏)“西游兵器谱”“西游读书会”等系列活动,来推进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样的反差,引起笔者的思考,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在于让阅读意愿不强的同学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因此,要尝试以相对低的起点和有趣的形式,来推动学生开展阅读。
 
基于此,我们这样设计:
 
“趣味朋友圈”:为了更好地梳理祥子的人生轨迹,我们这样玩——以“祥子朋友圈”形式完成每章阅读任务,以祥子的角度发表一段朋友圈文字,自行配图,可以让小说中已出场人物在后面留言,也可以加入老舍的留言。(坚持原创,形式活泼,追求精致)
 
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通过“祥子朋友圈”的形式,将梳理内容与绘画结合,适当运用较为活泼的网络语言,打破原来概括每章内容的刻板,达到初读阶段基本了解内容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爱画,也喜欢在日常生活使用网络语言、表情包等,紧紧抓住这个点,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开始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寻找发表朋友圈的素材,追求朋友圈的独特创意,有的同学想到用手机电池的电量来隐喻祥子的起起落落,有的同学专注于文字的个性化表达,发挥了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对小说基本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学生“祥子朋友圈”作品如下:
 
(二)趣味体验,重参与有代入
 
郁之于心,述之以文。文字是创作者内心的外化,读者需要通过阅读文字,触摸人物和作者,只有联通自己的情感、生命体验,才能与作者对话,沉浸其中才有可能唤醒人物,认识人物。通过体验沉浸其中,能够消解经典对于学生的陌生感,拉近与“大师”、“经典”的距离感。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对人物有“参与感”、“代入感”,加深“体验感”,从而对于作品有更好地体悟。
 
笔者的设计里加入了课本剧表演的活动,首先布置寒假观影任务,观看电影《骆驼祥子》和综艺《一本好书》第二季第二期,了解故事脉络,把握人物形象,初步了解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返校后学习《茶馆》经典片段,了解剧本要素,学习剧本创作;学生分组分工,选取小说片段,人物对话要求改编成原版和方言版两个版本;分组彩排;汇报表演。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本剧的剧本创作、演出策划、舞台表演、后勤支持等任务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有一定的角色代入感。通过演绎更加深入理解文本、人物,通过比较演绎,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延展到生活,回归到自身的语言土壤,体会本地方言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了解本土方言的学习兴趣。
 
(三)趣味评价,重指导有鼓励
 
好的评价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实践、反思,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实时跟进,点评的时候采用相对活泼的点评语言,对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正面的影响。如在阅读小说第六章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同学,把祥子被虎妞引诱并发生关系这一段发到了朋友圈,底下还有刘四爷的留言。这是个典型漏洞,于是笔者指出“被一个大自己十多岁的丑女人引诱,是值得发朋友圈宣扬的事吗,或者,起码得设置仅自己可见吧,你说呢?”“这是一个大BUG,刘四爷要是通过祥子的朋友圈知道自家女儿的‘丑事’,还有心情留言吗?”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对小说有了更好的认识。
 
从设计到活动到评价,始终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引导他们进入到阅读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注重个人的体验和习得,在评价中关注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推进阅读。
 
二、思辨读写,培养理性思维
 
要深入地阅读一本书,阅读必然要走向它的高级形态——思辨。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角度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余党绪老师就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功能定位为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思辨最终是要联系生活,作用于生活。通过阅读,我们认识生活,通过思辨,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生活。我们的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内部,那肯定无法打通与生活的壁垒。
 
基于此,在《骆驼祥子》项目式设计方案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我们主要从引导学生从文本内联系、跨越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一)研文本,挖思辨深度
 
思辨活动首先应在文本内部进行,通过信息整合、文本研读、思辨探究,建构起自己的认识体系。王君老师上《骆驼祥子》的导读课时,曾以祥子的“财商”为切入点,通过同类信息整合比较,挖掘文本,通过对祥子与钱相关片段的深入研读,与高妈、刘四人物比读,很好引导学生认识祥子悲剧的内在原因,锻炼了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样的设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在探究祥子悲剧命运的外在原因时,笔者这样设计:
 
任务1:在祥子车夫生涯的三起三落中,有些人和出场和有些事的发生影响了祥子的命运走向,请整理一下,看看这些人、这些事都对祥子产生了什么影响?
 
任务2:小说里的一系列人物都是什么样的结局?请把这些人物仔小说里的结局分别概括一下。
 
任务3:细读小说,不难发现,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祥子一个人的悲剧,他是洋车夫们的缩影,是所有穷苦劳动者的缩影,请跳读小说,寻找能够体现洋车夫人员构成、职业特点,寻找能够体现底层老百姓生存状况的片段。
 
揭示祥子悲剧命运的外在原因,学生也基本明白是社会原因,不过,笔者在检查学生批注时发现,学生对于社会原因的认识,基本上就是“社会黑暗腐败”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祥子只是一个缩影,是折射社会黑暗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思考社会黑暗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主题。首先,思考对祥子命运产生影响的人和事;其次,通过概括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结局,认识悲剧的普遍性,把认识提上一个层次;再次,通过跳读小说,寻找洋车夫人员构成、职业特点,底层老百姓生活状况的片段。这一系列的研读,能够从祥子辐射到小说中的其他相关人物,再到底层老百姓的普遍生存状态,能够帮助学生思考这种普遍悲剧所指向的根源——社会。通过这样的研读挖掘,对于学生的基于文本内部的研读挖掘和思考应该有更好地帮助。
 
(二)跨文本,掘思辨厚度
 
读一篇,知一类,思辨活动还应在文本间进行,笔者同样关注文本的联结。还是以探究祥子悲剧命运的外在原因为例,笔者做了这样的任务设计:
 
任务4:阅读、搜集一下老舍写作年代下的北平旧照或资料,进一步了解作品创作的现实基础。
 
任务5:延伸阅读,以“文学作品中的北平或中国”为主线,通过阅读相近时期的文学作品,寻找并整合同类信息,寻找大背景下的人物悲剧密码。
 
任务6:撰写《堕落是祥子们的宿命吗?》探究报告。
 
通过拓宽阅读的视野,寻找作品创作年代的背景和阅读同时期或相近时期作品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跨文本联结,使思辨更有厚度。比如阅读七年级下册必读的《呼兰河传》,小说就有团圆媳妇在迷信与暴虐的旧俗围攻下的死亡,这与小福子的悲剧有许多共通的地方,通过整理此类同类信息,找到小说所呈现的社会共性、主题共性,以此进一步认识祥子所代表的普通人的悲剧共性。
 
(三)联生活,展思辨广度
 
思辨的活动还要考虑文本与生活的联结。
 
以这一设计为例:
 
鲁迅的小说里人血馒头能治病,《呼兰河传》里有跳大神驱鬼治病,《骆驼祥子》里无计可施的祥子通过求神来救虎妞。迷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哪怕是在科技告诉发展的今天,仍不时地看到它的身影,前几年温岭的“神水”事件历历在目,而在这个春节,新型肺炎疫情蔓延的形势不断扩大的同时,网上谣言四起,迷信说法盛行,什么放鞭炮可以驱邪,双黄莲口服液能够治好新型肺炎。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迷信和谣言依然这样盛行。面对科学和迷信,关注真相和谣言的同时,你心里一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吧。
 
把思维引向学生亲身的见闻或体验,学生很容易能够找到文本与生活的共鸣,再比如“同样遭遇家庭悲剧的林生斌投身公益,在抗疫期间捐赠大量口罩,而祥子却完全堕落,你有什么样的认识?”“结合小区内住户被疫情防控车带走时居民大量围观,谈谈小说内外的看客现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关注文本内部、另一方面关注文本之间、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多地理性地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之融合,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找寻这样的相似点,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思辨向深处挖掘,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三、搭建支架,提升思维高度
 
学习支架的作用在于使那些具有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个体拥有更上一个台阶的可能性,帮助他们在实际发展层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指引和帮助,协助他们跨越实际发展层次与潜在发展层次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激发更多的可能性,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局限,提升理解的层次,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达到潜在发展的层次。
 
支架一:生活事例导趣
 
援引生活事例,抓住事例与文本的联通点,更理性地看待问题。比如,笔者在设计里讲述“防疫期间群众因为医生进小区二引发多人围观,而后发现自己亦是围观者”这一事例,引导学生谈对小说内外看客现象的看法。再如通过近期网络上对“李文亮是不是一个英雄”所发出的两种不同声音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人和事,理性、多角度地看问题,从而指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祥子这个主人公。这些生活事例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联通生活,理性看待问题,能够为思辨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引。
 
支架二:关键信息导研
 
指引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信息,通过文本的关键事件的解读,理解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要理解社会对于底层劳动者的戕害,从任务的设置上就考虑如何一步一步导引,先是引导学生梳理对祥子产生影响的人和事,接着梳理小说里的人物的结局,然后了解底层劳动者普遍的生存状态,为接下来理解祥子悲剧所折射出的悲剧普遍性搭建支架,并从普遍性悲剧中认识到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性原因。通过关键信息导引,指导学生的研读方向,从而达到对于悲剧原因的深度理解。 
 
支架三:类似文本导引
 
提供引导支架,指引学生通过相同或相近时期的文学作品来进一步了解人物悲剧的普遍性,进而理解普通人普遍悲剧下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对于文本的主题共性的认识。比如,以看客心理和迷信现象为导引,指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及鲁迅的《药》、《祝福》等作品,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延伸阅读视野,一方面整理相似信息,能读一篇,能联系一类,能理解其中的共性。
 
挖掘趣味,注重思辨,搭建支架,项目式阅读设计考虑到这些要素,对于调动学生参与名著阅读的积极性,提供完成适当难度任务的可能性,提升学生看待问题的全面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好处。近几年,也看到项目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多有尝试,为我们更好地探究语文教学的可能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如何将这一理念真正内化,成为我们推进阅读、设计课程的真正抓手,仍需要我们更多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2]常洁.核心素养视野下提高初中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的研究[J].课改研究,2019(27) 。
 
[3]严云霞.整本书阅读的思辨读写策略初探——以余党绪老师《俄狄浦斯王思辨读写实践》为例[J].作文成功之路,2019.8。
 
[4]刘生权.走向任务表现的学习支架应用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参考,2019.3 。
 
[5]马彦.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重构的认识[J].中学语文,2019(12)。
 
[6]李永庆.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J].教育,2019(14)。
 
作者简介:赵晓阳,温岭市第三中学东部校区教师,陈海亮名师工作室成员。爱语文、爱骑车的湿地追随者。
 
编辑:陈净净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