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

以下文章选自《小学语文教师》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没文化到底有多可怕?”,里面有一个回答让人醍醐灌顶:
 
“我读书的意义就是不想有一天看到山河壮美的时候,只能说出‘哇塞’、‘好美啊’、‘太震撼’这种感叹的简单词汇,而是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想在浮躁的世界里偶尔做一个不那么庸俗的人。”
 
读书从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古往今来在文字领域有所建树的名家们,也无不曾向我们细细道来阅读的妙处。
 
对杨绛而言,读书是一种信仰,她自幼与书为伴,三天不读书便觉生活寡淡,若一周不读书,那就等于是在虚度光阴。她一生手不释卷,93岁高龄成书《我们仨》后,依然笔耕不辍直至辞世。
 
她在书里看多了世态炎凉,体验了人情冷暖,书给予了她很好的学识修养,使得她对现世的生活也更加珍视,对眼前人也十分包容。
 
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才能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他努力从齐鲁文化、蒲松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元杂剧等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尤其是《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极大。《生死疲劳》是最能体现《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的一部小说。
 
三毛喜欢读书,年少时曾在下雨天里,躲在坟地里啃食课外书,受冻、说谎的难堪和煎熬记忆犹新,但对书里世界的那份痴迷,使她无法回头。
 
走进撒哈拉的决定源于一本《国家地理》杂志,她说自己只看了一遍,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相见恨晚的感觉在心中油然而生。
 
书里的文字给了她闯南走北的勇气,也让她无所畏惧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读书开阔了她的眼界和心境,从而遇见这世间美好的一切。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不论是《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最美不过是董卿。她在台上出口成章的表现,无一不让粉丝们感慨着:她的气质美如兰,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为了培养她的文学素养,父亲每天要求她抄成语,背古诗。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若是她几天不读,就会感觉像是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如她所言,自己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她表现得更出色,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能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长期阅读的人在公共场合偏于安静,发言时直戳重点,逻辑清晰;做起事专注度高,不会大声吵闹,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
 
我们从小到大
 
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
 
往往决定了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
 
它可以帮你走出自我的狭小
 
领略世界的浩瀚
 
在书中学会明辨是非
 
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现在可以不优秀
 
但未来依然可以满腹经纶
 
让人刮目相看

相关读后感推荐: